<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1987年刚刚转业2年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就立功一次,奥妙何在?</b></p><p class="ql-block"> 张崇发</p><p class="ql-block"> 最近,为写个人回忆录,我从书柜中翻找几十年间保存的资料,发现3份材料,一是《秦皇岛文化局记功登记表》,二是《张崇发1987年工作实绩统计》,三是《1986——1987发表、出版作品情况》。</p><p class="ql-block"> 这3份纸张发黄的手写资料,一下子让我回忆起1985年4月,我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来到秦皇岛市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穿了19年军装的我,因受迫害被北京军区政治部错误处理,7月强迫转业到老家山西省河津县一个山区公社工商所当征管员。</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北京军区宣传部几个坏人,又株连我家属,宣传处副处长董杏生不经过军区后勤政治部,直接电话通知我爱人工作的医院,让我爱人也脱军装,“配合张崇发转业″。</p><p class="ql-block"> 让 整人者始料未及的是,我爱人不选择回山西,而选择回父母所在的秦皇岛市。</p><p class="ql-block"> 因为国务院有一项政策:“军队干部转业,家属可以随调″。这样,我的人事档案便可以明正言顺地从山西河津县,调到我爱人的医院,然后我作为家属,随爱人转业来到秦皇岛。</p><p class="ql-block"> 1985年7月,秦皇岛市文化局局长李健,力排众议,把我这个“犯错误干部″,从秦皇島市军转办接收下来,然后安排到最基层的群众艺术馆,为文化局办一张内部小报《文化生活报》。办了一年,小报名声远播,好评如潮。可惜经费困难,不得不停刊,将我调回文化局办公室,虽是普通科员,但局领导让我列席局务会议,理由是"便于了解全局情况″,便于编写《文化简报》和写对外宣传报道稿。</p><p class="ql-block"> 这种安排,让我把军队降职降级的屈辱大大减轻,能心情较为舒畅的发挥我的写作特长。我便藏起牢骚怨气,俯身埋头,低调作人,默默工作,从0开始,艰难奋斗,一门心思用自已的汗水、心血、智慧,争取干出些骄人的成绩,不让外界小瞧这个从北京军区大机关贬下来的″犯错误干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86~~1987发表、出版作品情况》</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显示:</span></p><p class="ql-block"> 1、《中国寺庙掌故传说》一书中,釆用了3篇传说掌故。</p><p class="ql-block"> A、渔阳独乐,观音永在。</p><p class="ql-block"> B、洪洞广胜,趣闻盛传。</p><p class="ql-block"> C、阴山北麓,百灵名庙。</p><p class="ql-block"> 三篇共8000余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书号10271.010</p><p class="ql-block"> 2、《中华名胜古迹传说》(一),选编了北京、清东陵、清西陵、山海关、天津等地名胜传说故事106篇,25万字,署名华磊(我的笔名)、晋子(武警总部刘耀同志笔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书号7089.397。</p><p class="ql-block"> 3、《中国名将的传说》一书,采用了一篇《薛仁贵的传说》4000余字。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4、《中华名胜古迹传说》(二),选编了东南沿海地区10多个城市的名胜古迹传说131篇,32万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书号7089.450。</p><p class="ql-block"> 5、《秦皇岛名胜古迹传说》,选编3四县三区名胜古迹传说故事75篇,25万字,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书号10451.50。</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传说故事,还发表了5篇散文:</p><p class="ql-block"> A、《射虎石前说李广》,中国新闻社采用,美国华文报纸《时代报》发表。</p><p class="ql-block"> B、《北戴河谈往》,中国新闻社采用,法國《欧州时报》发表。</p><p class="ql-block"> C、《曹雪芹故居散记》,《作家生活报》发表。</p><p class="ql-block"> D、《新凤霞和他的弟子们》,中国剧协的《戏剧报》,河北省的《大舞台》2家刊物发表。</p><p class="ql-block"> E、《更喜翩翩小海燕,青云白浪任飞鸣》,河北《大舞台》发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张崇发1987年工作实绩统计》</b>显示:</p><p class="ql-block"> 1、编写《文化简报》18期。</p><p class="ql-block"> 2、撰写文化局经验材料2份,其中一份在河北省介绍后受到好评,另一份在《河北文化建设》刋物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3、撰写领导讲话稿一份,张玉书副市长在河北城市文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言后,河北省《研究与指导》刋物发表。</p><p class="ql-block"> 4、征集、编辑并出版《秦皇岛名胜古迹传说》一本,25万字。</p><p class="ql-block"> 5、为报纸、电台写稿40篇,其中12篇发表在省以上报刊,并有2个头版头条(中国文化报)。所有稿件均是反映文化工作成绩的。</p><p class="ql-block"> 6、为秦皇岛市政府写《信息》30多篇,采用20多篇。</p><p class="ql-block"> 7、协助秦皇岛电视台拍摄一部《文化改革新貌》专题片。</p><p class="ql-block"> 8、写1986年文化工作年终总结一份,1987年工作安排一份,1987年各季度工作安排3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上资料的记载,证明我1986——1987年的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明显的,因此《记功登记表》上“因何授奖”一栏,写了这样一句话<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张崇发同志在一九八七年度文化工作中成绩显著,表现突出”。</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成绩显著”与“表现突出”这个评语,1987年我并未看到,当时局领导只在大会上宣布:“为张崇发同志记功”,没有奖状,没有奖品,会一散我就忘了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38年后的今天,看到这2个词组,我激动不己!我真没想到,那时候文化局的领导,竟能这样评价我这个军队贬下来的干部。</p><p class="ql-block"> 如此高的评价,让我立了功!</p><p class="ql-block"> 这个功,说明我在文化局这个新单位站住了脚跟!</p><p class="ql-block"> 这个功,为我1988、1989,直至以后10多年在秦皇岛的工作,做了铺垫,打下了让人信得过的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从那时起,我在秦皇岛市,走到哪里也听不到“他是个犯错误干部”的议论,反倒处处是“那人到秦皇岛来屈才了”的慨叹。</p><p class="ql-block"> 1988年春节后,《中外产品报》秦皇岛记者站聘请我当兼职记者;半年后,产品报更名《中国引进报》,报社聘任我为记者站长(正处)。此时,秦皇岛市常务副市长经人介绍,找我协助他组织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编纂一部大书《国史镜鉴》(400万字,4卷精装本)。我从文化局办了″停薪留职″,全身心投入记者站的工作,侧重点抓市长要编的大书。我从北京大学分校历史系、中国社科院清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找了20多位学者,共同奋斗三年,完成了编纂任务。《国史镜鉴》不久获三项大奖,为秦皇岛市争了光,为市长争了光。</p><p class="ql-block"> 市长为啥信任一个"犯错误的人″?因为文化局介绍我:“写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很强,人也好″!</p><p class="ql-block"> 不久,《中国引进报》评技术职称,我由于作品多质量高,破格直接晋升主任记者(副高职)。十年后,停薪留职结束,回到文化局做《秦皇岛文化》常务副主编,技术职称变更为国家一级编剧(正高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部分作品及书评、奖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87年9月,秦皇岛市小海燕评剧团进京义演,文化局派我随团搞报道。我在北京晚报、北京戏剧电影报、戏剧报、河北日报、河北《大舞台》艺术刊物,发表了20多篇报道。这是《大舞台》发表的2篇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评论精选</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李跃民的评论</b></p><p class="ql-block"> 因眼疾只是浏览,没想还是被您的图文给惊到了!</p><p class="ql-block"> 人生突然发生变故,走入低谷与逆境!但令人惊叹的是,您没被挫折所打倒而一蹶不振,相反给人感觉是:从这儿“倒下来”,我还要那里站起来。</p><p class="ql-block"> 对组织上安排的工作,您发揮自身优势,把一个市级的文化刊物,办得有声有色,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当地领导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您通过自编、自采、自写,不懈努力,充分挖掘和整理出该市的名胜古迹传说故事,和岛上春秋史话,使该市原来的“文化沙漠“现象,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有力的配合和促进了该市的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您年过八旬,还笔耕不辍,实在佩服!一是您注重大量资料的积累,二是有惊人的记忆力,三是更重要的,还有一颗不老的心。</p><p class="ql-block"> 祝您身体安康,创作快乐!</p><p class="ql-block"> 李跃民 9月20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字:张崇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照片:张崇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制作:张崇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