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8日,我们踏入泰州实验学校,仿佛步入一曲由科技与自然共同谱写的未来交响。这里有思维的低语与生命的律动,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奏响属于新时代教育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张所滨校长引领我们走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的荣誉展厅。满墙的奖杯、证书与VEX IQ竞赛铭牌在柔和灯光下熠熠生辉,宛如星辰缀满夜空,映照出少年们追逐梦想的轨迹。每一块奖牌都像是一封未拆封的未来来信,写满了调试到深夜的坚持、失败后重来的勇气。站在这里,我仿佛听见了齿轮咬合时的坚定节奏,那是少年们用双手敲出的成长节拍。</p> <p class="ql-block">泰州实验学校捧回的“Rapid Build Award”与一等奖证书,不仅是荣耀的印记,更是智慧与协作的结晶。每一块奖牌背后,都镌刻着无数个深夜的调试、失败与重来。科技在此刻褪去冰冷外壳,化作青春热血的延伸。那些曾被汗水浸湿的图纸、被反复修改的代码,最终在赛场上化作流畅的动作与精准的响应——这不只是胜利,是成长本身在闪光。</p> <p class="ql-block">墙上那一排排奖状,宛如一封封寄自未来的信笺,诉说着少年们用齿轮、传感器与逻辑思维搭建的梦想王国。他们未曾执笔挥毫,也未执拍竞技,却在代码与协作中,打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回合。这些奖状不只挂在墙上,更种在心里——种下的是对未知的好奇,是对挑战的渴望,是对“我能做到”的无声宣告。</p> <p class="ql-block">“泰州市青少年机器人赵俊名师工作室”。红底白字的横幅高悬墙上,如一面旗帜,昭示着对技术与教育的执着追求。展板详尽解析VEX IQ机器人的构造原理,从传感器布局到传动系统运作,层层拆解,清晰明了。桌上几台正在组装的模型旁,显示屏正循环播放往届比赛的精彩瞬间。这里没有掌声雷动,却有更深层的力量在流动——那是知识的传承,是思维的碰撞,是未来工程师们悄然成长的静默回响。我走过一张张工作台,看见未完成的机械臂静静躺在桌角,像一只等待展翅的雏鸟,只等一声指令,便要飞向属于它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陈蒙老师介绍机器人其运动机制。他的讲解不疾不徐,每一个术语精准如刻,仿佛将复杂的工程语言翻译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律动。他手中那台小巧的机器人,不再是冷冰冰的金属组合,而是一个会思考、能感知、懂协作的“伙伴”。当它沿着预设轨迹缓缓移动时,教室里响起一阵轻声惊叹——不是因为动作多炫酷,而是因为我们看见了“理解”在发生:孩子们的眼神亮了,思维动了,心也跟着机器一起走。</p> <p class="ql-block">随着讲解缓缓模拟行进轨迹,他的话语如精密仪器般准确,却又不失温度。我们屏息聆听,仿佛正见证一颗种子在思维土壤中破土而出。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信念的传递——在科技教育的土壤里,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工程师。那一刻,教室不再只是教室,它成了一个孵化梦想的温床,安静,却充满能量。</p> <p class="ql-block">陈蒙老师的介绍人工智能之光引导思绪直接时代科技前沿。他没有堆砌术语,而是用一个个生活化的比喻,把AI从云端拉进课堂。他说:“就像人要学会走路先要摔跤,AI也要在试错中学习。”孩子们听得入神,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抬头发问,问题一个接一个,像代码一样层层递进。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点燃好奇,点燃探索欲,点燃那个“我也想试试”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陈蒙老师边操作边讲述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无所不能。教室的白板上还留着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墙边的储物柜里堆着拆解的零件。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有最真实的学习痕迹。</p> <p class="ql-block">教室角落的白板上还留着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墙边的储物柜里堆着拆解的零件。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有最真实的学习痕迹。一台3D打印机正缓缓吐出齿轮模型,层层堆叠的不仅是塑料,更是孩子们对结构与运动的想象。工作台上散落着传感器、电机和电路板,像被风吹开的书页,记录着一次次尝试与重构。我轻轻碰了碰一个未完成的底盘,指尖传来金属的凉意,却仿佛触到了某种滚烫的坚持——那是属于少年的、不肯停歇的探索之心。</p> <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正聚精会神听讲,但空气里流动着一种专注的热力——那是梦想在悄悄升温,是思维在无声碰撞,是未来工程师在静默中悄然成型。他手中的控制器微微颤动,像是在与尚未完成的机器人对话。他的眼神不看老师,也不看屏幕,而是落在半空中某个看不见的点上——那里,或许正浮现出他心中机器人的第一段运行轨迹。</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全神贯注,空气里流动着一种专注的热力——那是梦想在悄悄升温,是思维在无声碰撞,是未来工程师在静默中悄然成型。这种安静,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他们围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跳跃,像在弹奏一首未命名的协奏曲。屏幕上跳动的代码不再是冰冷的字符,而是通往可能性的密钥。有人突然轻呼一声,同伴立刻凑近,两人头碰头地讨论起来,语气急切却带着笑意。这种时刻,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被拆解、被分析、被重新组装的零件之一。在这里,错误不是羞耻,而是进步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玩转AI,人工智能创意无限!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天在这间教室里真实发生的故事。孩子们用AI识别手势、训练模型、设计路径,甚至让机器人学会“思考”如何避障。他们不再只是使用者,而是创造者。当一个孩子笑着对我说:“老师,我让机器人学会了认我的脸!”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一个少年眼中闪动的光——那是被信任点燃的自信,是被赋予可能后的雀跃。</p> <p class="ql-block">泰州实验学校,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握在手中的现在。而陈蒙老师,正是那个默默递出钥匙的人。他不站在聚光灯下,却用一次次讲解、一遍遍调试、一句句鼓励,为这些年轻的头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门。他从不强调“天才”或“天赋”,只说:“谁都可以开始,只要愿意动手。”在他的课堂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试错的勇气;没有孤立的个体,只有协作中的彼此照亮。我看见他在孩子身后轻声提示,在零件散落时蹲下一起拼装,在程序报错时笑着说:“看,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正是这些细微的瞬间,让科技有了温度,让教育有了呼吸。这所学校,不只是在教机器人如何动起来,更在教少年们如何带着好奇与坚韧,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在这里,每一行代码都是一次心跳,每一次调试都是一次成长。而陈蒙,正站在这一场静默革命的起点,用平凡的坚持,写下属于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教育序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