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大爷今年68岁,退休后与老伴依靠每月合计5800元的退休金生活,手头仅有8万元积蓄作为应急资金。2023年初,某保险销售人员上门推荐一款“养老型”保险产品,宣称“长期收益高、保障全面”,却未询问李大爷的收入情况与资金规划。在销售人员的反复劝说下,李大爷未告知家人,最终投保了一款年缴3万元、需连续缴费5年的产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投保1年后,李大爷发现后续每年3万元的保费已远超其经济承受能力,积蓄也因首年保费大幅缩水。为避免保单失效,他在销售人员的建议下办理了保单贷款缴纳续期保费,不仅产生贷款利息,还面临后期无力偿还贷款、保单被强制退保的风险,家庭经济压力骤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该案例中,保险销售人员未履行适当性管理义务,存在明显销售失当问题:一是未对李大爷的年龄、收入水平、资产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忽视其作为退休人员“收入固定有限、风险承受能力低、需留存应急资金”的核心需求;二是推荐的“年缴3万、缴费5年”产品,与李大爷的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导致其陷入“贷款缴保费”的恶性循环;三是未充分提示长期缴费的压力与保单贷款的风险,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违背了“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风险提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消费者若想避开投保陷阱,买到真正适配的保险产品,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需主动做好以下六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明确保障需求:投保前先厘清核心需求,是健康保障、养老储备还是财产防护;同时结合自身年龄、健康状况、职业风险、家庭责任(如是否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客观评估风险承受能力,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或“全保障”。</p><p class="ql-block">2. 合理规划预算:遵循“量力而行”原则,投保前梳理家庭年收入、固定支出(如房租、医疗开支)及应急储备金规模,将年保费控制在家庭年收入的10%-15%以内,缴费期限选择与自身经济周期匹配的时长(如退休人员优先选择短缴期或趸缴产品),防止因保费压力导致保障中断或影响正常生活。</p><p class="ql-block">3. 精准匹配产品:根据自身需求与预算筛选产品,例如收入有限的退休人员,优先选择“保费低、保障明确、缴费期灵活”的产品,而非长期高缴费的复杂产品;选择时不盲从销售人员推荐,不被“口头承诺”打动,聚焦产品的核心保障范围与实际功能。</p><p class="ql-block">4. 读懂合同条款:仔细阅读保险合同,重点关注“保险责任”(明确产品保什么)、“责任免除”(明确什么情况不赔)、“理赔条件”“缴费方式与宽限期”等关键条款;遇到晦涩内容,及时向保险公司官方客服或专业人士咨询,确认无误后再签字,避免因“没看清条款”后期维权难。</p><p class="ql-block">5. 如实进行告知:投保时主动、真实提供健康状况(如既往病史、体检异常)、财务情况(如收入、资产)、职业信息(如是否从事高风险职业),这是保险公司精准评估风险、确定承保条件的基础,也是后续顺利理赔的关键;隐瞒重要信息可能导致保单无效或理赔被拒。</p><p class="ql-block">6. 确认风险提示:若金融机构在投保前提示“产品与您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建议暂停投保,重新评估产品适配性;即便选择继续投保,也需在充分了解产品风险(如长期缴费压力、收益不确定性)后,以书面形式确认“已知晓风险并自愿投保”,避免后期以“未被告知风险”为由维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