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甫的坚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从江汉来,赠我子美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中有隐字,年少不能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缄之箧笥久,开视化两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字写作坚,一字写作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余汉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果202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出现《杜甫的坚持》,我丝毫不会感到惊讶,在当下,通过高考作文命题这样的热门,来引起人们普遍性地讨论杜甫的坚持,是十分有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 再过几天就是五月初五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当这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位历史文化名人,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屈原在汨罗江边纵身一跃,化作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将端午习俗深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而公元765年的五月,也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他在浣花溪畔扬帆远航,成为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以对理想的执着坚持将屈原精神延续升华——他就是杜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765年五月,54 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草堂写下《去蜀》一诗后,率家人乘船顺岷江东下,计划经长江三峡至汉江、襄阳后,再到达洛阳。九月,船至云安(重庆云阳县),因身体多病不能继续前行,杜甫便暂住休养。766年四月,杜甫搬到夔州(重庆奉节),在朋友的帮助下安顿下来。768 年正月,杜甫再度放船返回洛阳,于三月到达江陵(湖北荆州),因襄阳西南发生叛乱及吐蕃进犯凤翔等事件,致使归乡之途屡屡受阻。此后,他的船沿着长江、洞庭湖、湘江、耒水一路漂泊,辗转至公安(湖北公安县)、岳州(湖南岳阳)、潭州(湖南长沙)、衡州(湖南衡阳)等地,770年的冬天,杜甫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呈湖南亲友》一诗,不久便病卒于潭州至岳州一带的舟中。</p> <p class="ql-block"> 今天,存世的杜诗有1450首左右,我们按杜诗的创作时间顺序来看,从 765 年五月的《去蜀》到 770 年冬天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在将近六年的时间里杜甫写下近640 首诗,占全部杜诗的2/5还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屈原的这句名言来勾勒杜甫的这段人生轨迹恰如其分。自成都顺江东下的归乡之路艰险、漫长而又曲折,近六年的时光里,杜甫三年驻足夔州山巅,看云涛翻涌;三年流离江汉潇湘,随水波浮沉。但无论“上”居山城还是“下”逐江潮,杜甫手中的笔始终在命运的诗卷上执着地书写着 ,那是用诗行绘就的理想图谱,是在逆境中迸发的求索之光。</p> <p class="ql-block"> 跨越千年,时空仿佛在五月悄然重叠,汨罗江畔屈原纵身一跃激起的阵阵涟漪,浣花溪畔杜甫扬帆远航鼓动的徐徐风帆,同频共振完成了历史惊艳的转场。杜甫将屈原的“上下求索” 精神镌刻进自己的精神内核之中,将个人的遭际与时代的沧桑都融入笔端,这正是对屈原精神的深情回应与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源于他的坚持,他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伟大,其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格和人格上。</p><p class="ql-block"> 诗格上,他写出了自《诗经》以来最能代表《诗经》的作品,在诗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诸多创新,并在律诗的创作上达到了顶峰。</p><p class="ql-block"> 人格上,他奉行儒家的“仁”、“义”等核心思想,恪守“民本”初心,做到了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一以贯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毫无疑问,在杜甫文学理想上,他用写诗这个实际行动做到了坚持到底,那么,在政治理想上他是否做到了坚持到底呢?</p> <p class="ql-block"> 765年杜甫在《去蜀》一诗中写道“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即此时他心中已经放弃了做官的想法,但做官并不是杜甫要实现政治理想的唯一途径,因为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要让君主听到底层人民的声音、看到人民的现状、了解人民的诉求,并作出顺乎民意的回应,这一点他可以通过写诗来实现。只要杜甫在他的诗中持续地为人民发声,痛斥官僚阶级的残暴,揭示人民遭受的苦难,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坚持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事实上,杜甫正是这样做的。在杜甫所处的时代,面对底层人民被奴役被剥削的社会现实,有的人谈佛系,有的人谈玄学,杜甫却一直为人民发声,选择以诗歌作为人民“喉舌”的文人担当和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让我们回到765年那个五月,杜甫携着满船的诗书,辞别浣花草堂踏上了漫漫的回乡旅程。</p> <p class="ql-block">蜀江细浪中,他扬起诗书作帆,令千年文脉逐月华奔涌;</p><p class="ql-block">夔州霜夜里,他聆听五更鼓角,看三峡星河摇碎又重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秋日,他抱病登高,在江山回首中凝望滚滚长江不尽的苍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燕子衔泥两度新”的春社,他暂语樯桅,让思念故园的乡愁漫过烽烟未息的洞庭潇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岳阳城下,他数算“留滞才难尽” 的岁月,却以 “艰危气益增” 的乐观挺直脊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衡山小邑,他忽闻书声朗朗,便引吭高唱“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的大义之歌。</p> <p class="ql-block"> 这一路,他迎着冷眼与嘲笑,任天涯霜雪浸透他的鬓角。当世人在佛理玄谈中逃避人间疾苦,他却选择在现实里孤勇前行;当时代在战乱流离中选择沉默,他以铁笔如椽,倔强地摇着木铎为苍生请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的这段旅程,犹如一曲坚持理想逆风高唱的赞歌,就像Beyond乐队的原创歌曲《海阔天空》里唱的那样。寒夜里看雪飘过,怀着冷却了的心窝漂远方。风雨里追赶,雾里分不清影踪。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813年,元稹看到了杜甫的诗集后,写下一篇文章。他梳理了自尧舜、秦汉以来诗歌的发展历程,指出魏晋之后诸多的文坛弊病,他说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承《诗经》、《楚辞》,下含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之长;又有汉代苏武、李陵的简远;曹魏时期曹植、刘祯的遒壮等,比李白强的不是一点半点。他认为,杜甫兼具历代诗人的精髓,是他知道的诗人中写诗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 元稹是806年的科考状元,是和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当时文坛顶流。他以权威视角,将杜甫置于诗歌史的核心位置,阐述其承前启后的创作成就,既凸显杜诗的现实价值,又肯定其艺术造诣。自此,杜甫逐渐从走向唐朝诗坛中心,并成为后世文人尊崇的一代“诗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真正的才华终会被这个世界所承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坚持到底终会迎来海阔天空!</p> <p class="ql-block"> 从765 年算起,今年是杜甫启航这段旅程的第 1260 年,整整二十又一个甲子。在中华文化里,甲子不仅是时间刻度,更承载着中国人对事物轮回特殊的情感,对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而每一个轮回里,总有人在泛黄诗卷中与杜甫坚守理想的赤诚共鸣,在时代的浪潮里感受中华文脉的绵延赓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62 年,杜甫被世界和平理事会选为 “世界文化名人”。那一年也掀起的学习杜甫的热潮,让许多人透过他的诗篇,读懂了信念的力量与文化的厚重。他历经困顿却始终笔耕不辍,用文字构筑理想世界的精神,至今仍在叩击着人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依然过去,新的轮回这份精神传承显得尤为迫切。在价值多元的当下,杜甫对文学与家国的执着坚守,正契合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底气。期待在新的轮回中,能再度掀起学习杜甫的热潮,让更多人从他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坚定理想、厚植自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光一去不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杜甫始终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作者:余汉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5年5月25日写于安徽阜阳颍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