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船舶工业发展(自强崛起之路)

老姜(49)

上海船舶工业以历史积淀、技术创新、全产业链优势为核心,既承载着中国船舶从“跟跑”到“领跑”的百年跨越,又引领着绿色智能船舶的未来方向,成为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强国的战略支点。作为参加过船舶工业规划、设计以及工程建设的一员,很高兴参加上海老干部大学政经班的参观活动。 上海船舶工业在中国船舶工业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从传统造船走向现代化强国的转型,可分为三大阶段:<br>一、历史地位: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源地<br>起源与奠基(19世纪中后期)<br>上海是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摇篮。1865年成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后更名为江南造船所)是重要起点,其建造了中国首艘蒸汽动力军舰“恬吉号”,标志中国船舶动力从风帆迈入蒸汽时代37。这一阶段打破了鸦片战争后西方技术垄断,奠定了上海作为近代工业核心的地位。<br>红色基因与工人担当<br>五四运动至抗战时期,船厂工人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例如,1926年江南造船所工人曾通过饼干盒藏枪支支援革命,展现了工人阶级的使命意识,为上海船舶工业注入红色精神底色。<br>二、新中国后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中期至今)<br>自力更生阶段(1950-1980年代)<br>1960年,江南造船厂成功建造新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国产化率达96%的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象征工业自力更生的突破。<br>同期研制出万吨水压机(可锻造大型船体部件),解决了关键设备“卡脖子”问题。<br>体制改革与全球化(1980年代后)<br>1982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成立,整合全国资源;1981年中船上海船舶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业务覆盖设计、建造、修理及高端装备出口,成为行业龙头。<br>21世纪以来,上海承接LNG船、大型邮轮等高端订单。沪东中华建造的全隐身导弹护卫舰和LNG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23年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实现“造船业三颗明珠”全面突破。<br>三、当前地位:世界级产业集群与创新引领<br>产业规模与技术优势<br>上海长兴岛汇聚沪东中华、江南造船等企业,形成全球顶尖造船基地,其船舶完工量、订单量稳居世界第一。2025年数据显示,中船上海公司已投资26家企业,年产值超万亿元。<br>绿色智能转型<br>上海正从传统“钢铁巨鲸”转向“零碳舰队”,探索氢燃料船舶、智能车间等新路径,以响应全球碳中和目标。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黄浦江沿岸的船厂(外资)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黄浦江沿岸的船厂(本土) 展览讲述了李鸿章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推动者,对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诞生与发展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开创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先河。<br>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今江南造船厂前身),这是中国首个兼具造船与军械制造能力的近代化工厂。该局不仅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军舰“恬吉号”,还突破了西方技术垄断,开启了中国从木帆船向蒸汽铁甲舰的转型。<br>引入西方技术与人才:李鸿章主导引进西方工业设备与工程师,例如高薪聘请英国技师,并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造船技术,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培养了首批技术骨干。<br>以“自强求富”推动国防现代化<br>强化海防战略:面对鸦片战争后的海疆危机,李鸿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通过造船强军抵御外侮。江南制造局早期以制造军舰为主,例如1873年下水的“操江号”炮舰,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装备。<br>江南制造局不仅是造船基地,还涵盖机械加工、炼钢、火药生产等配套产业,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近代重工业集群,为船舶工业奠定了产业链基础。<br>为现代船舶工业积淀历史基因<br>江南造船厂传承了“悬规植矩,器惟求新”的厂训,其“创新求变”的基因在当代持续激发突破,例如国产航母、LNG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均源自这一文化根基。<br>奠定上海工业地位:江南制造局选址上海,推动了上海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核心城市。如今上海的长兴岛造船基地年产值超万亿,承接全球高端订单,其源头可追溯至李鸿章时期的布局。<br>总结:李鸿章推动的洋务运动打破了中国传统手工业模式,通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实践,为中国船舶工业播下了现代化火种。这种“自强求技术、创新强国防”的理念,至今仍是中国船舶工业从追赶到领跑的精神内核。<br><br> 徐寿(1818—1884),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是晚清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者、化学先驱、造船工业开拓者,因其超越时代的成就被后世誉为“中国牛顿”“穿越者”,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br>一、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br>中国首艘国产蒸汽船“黄鹄号”:1863年,徐寿与华蘅芳在安庆军械所合作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船长17米,航速28公里/小时,开创中国近代造船史先河18。<br>江南制造局的科技实践:进入江南制造局后,徐寿负责船舶与武器研发,改进蒸汽机设计,参与制造军舰和火炮,为中国近代海军装备奠定技术基础。<br>二、近代化学的奠基人<br>化学元素中文命名的首创者:翻译《化学鉴原》时,徐寿首创以汉字部首结合英文首音节命名化学元素(如“钠”“镁”),这一命名体系沿用至今。<br>推动化学实验教育:1875年,徐寿与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现在的上海格致中学,首次在中国引入化学实验教学,演示氧气制备、金属燃烧等实验,培养首批近代化学人才。<br>三、科学翻译与知识传播<br>系统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徐寿与傅兰雅合作翻译《西艺知新》《汽机发轫》等30余部西方科技书籍,涵盖化学、物理、工程等领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技术百科全书”。<br>登顶世界科学舞台:1881年,徐寿在《自然》杂志发表《考证律吕说》,通过实验纠正伯努利定律,被国际学界盛赞为“古老定律的现代科学修正”,成为首位在《自然》发表论文的中国人。<br>四、科学实践与工匠精神<br>自学成才的科技全才:未通过科举的徐寿放弃仕途,自学数学、天文、物理等,亲手制作指南针、象限仪、自鸣钟等精密仪器,甚至仿制墨西哥银元几可乱真。<br>技术与文化融合:他将传统工艺与西方科技结合,例如通过研究《博物新编》仿制西方蒸汽机模型,推动中国从手工制造向机械制造的转型。<br>五、历史评价与时代意义<br>“天下第一巧匠”:同治皇帝钦赐匾额表彰其成就,李鸿章称他“开吾华风气之先”,曾国藩将其纳入洋务运动核心团队。<br>超前思想的“穿越者”标签:因早于时代百年掌握实验科学方法并突破技术壁垒,后世戏称他为“穿越者”,实则是其科学思维超越封建科举局限的体现。<br>总结<br>徐寿以一己之力冲破晚清闭塞环境,通过造船、化学、翻译三大领域推动中国近代科技起步,其“经世致用”理念为洋务运动和后续工业化埋下火种。他的名字不仅镌刻于中国科学史,更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象征——在封闭中突围,以开放视野探索真理。 格致学子瞻仰徐寿的雕塑。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时总感到资料还可以大大充实,城市的发展,推动了船舶工业的搬迁,但少了在小平同志提出船舶工业要出口以后,长江口新建的外高桥船厂,上海外高桥造船以高端船舶制造、绿色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为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强国的标志性企业,更通过邮轮、汽车运输船等“出海双引擎”,成为连接中国制造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枢纽。也少了上海船厂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贡献。海洋工程、万吨散货船,都是上船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不到2小时就参观完了,意犹未尽。以上绝大部分图片为手机完成,文字是AI整理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