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祠

赵应书多彩贵州

<p class="ql-block">编者按:多年前我在贵阳去过青岩古镇的状元府,对赵以炯父子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其实,状元府和赵以炯的高祖父登科公到赵以炯的曾祖父赵理伦,祖父赵玉墀,父亲赵国澍是一脉相承的。青岩古镇产生四子登科,一母三进士,赵以炯还中了状元,溯其家风文化,以赵以炯祖上从洪美公到赵以炯兄弟都是眉山三苏的粉丝,都崇尚先贤眉山三苏的。赵以炯的父亲赵国澍还是个崇尚乡贤的人,苏轼的母亲程夫人,赵以炯的母亲赵三太陈氏都是贤母。文化与文脉可以穿透时空,跨越地域的,这或许就是文化生命的魅力。贵阳的青岩古镇四子登科与眉州眉山三苏,状元府与三苏祠就产生了时空文化上的联系……</p><p class="ql-block">良好的家风文化古今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四川著名的古典园林建筑和人文景观。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眉山苏氏名满天下,文豪们的故里尤其让人神往。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仿宋代遗址恢复),主体建筑构建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所谓“祠在水中央”。</p> <p class="ql-block">祠堂的南大门为正门,坐北朝南,单檐歇山素筒瓦,南面为三楹两柱,中为门厅。门楣正中悬挂“三苏祠”匾,门柱上刻对联一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祠堂为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整个建筑被古榕覆盖,穿砥道可达前厅。</p> <p class="ql-block">前厅建于清同治九年(1860),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单檐悬山小青瓦屋面。明间和左右次间为厅,两梢间原为耳房,现为碑亭。门楣正中有一匾,上书“文献一家”。“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原指典籍与贤者,此处指的是三苏父子集文学圣贤于一家。</p> <p class="ql-block">“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前厅大门两侧的十四字对联概括了三苏父子传奇的一生。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至高境界,也是对三苏父子的最高评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许就连苏氏故居的灵气也寄放在此吧。</p> <p class="ql-block">飨殿是三苏祠的正殿,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平面为长方形,前后出廊,硬山布瓦顶,脊正中有宝顶式三重檐阁楼式饰物,脊上有对称的六组走兽。前三楹有匾三架,内容很有趣。中为“是父是子”,左为“文峰鼎峙”,右为“文章气节”。</p> <p class="ql-block">正中的“是父是子”匾。这里的“是”,在古汉语里是“这样”的意思。意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就有这样优秀的儿子。三苏父子家学渊源深厚,苏轼兄弟的成就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飨殿内塑三苏父子像,正中悬挂一匾“养气”。这块匾额为乾隆二十年(1756年)眉州知州张兑和所书,意思是说三苏父子为官从政、修身养行,治学习文均以养浩然正气为宗。三苏父子塑像,均罩以神龛。古今凡是立志求学之人无不视为神明,当做菩萨拜了。</p> <p class="ql-block">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p> <p class="ql-block">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p> <p class="ql-block">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p> <p class="ql-block">另外两侧的偏殿还有程夫人、苏八娘(苏小妹)、王弗以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完全就是文学世家,令人敬仰。而后的启贤堂就相当于苏家的祖宗祠堂了。</p> <p class="ql-block">启贤堂是歇山式屋顶,正脊两端饰鸱吻,有卷草式图案,东、南、西三面有回廊。堂内挂有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牌位及画像。</p> <p class="ql-block">苏味道(648年—705年),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栾城区)人,是唐武则天时的凤阁鸾台三品(宰相),后因与武则天政见不合被贬为眉州刺史,眉山开始有了苏姓一族。这位宋朝“三苏”的先祖,也是一位唐代诗人。殿内还陈列有苏氏世系简表以及苏氏家谱,上面有苏洵、苏轼三父子的像。启贤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为启贤堂,北侧为木假山堂。木假山堂很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堂前正中间上方置有清乾隆年间宋凤起题匾“木假山堂”,堂后壁书有苏洵所做《木假山记》,堂正中放置有木假山。堂前为方池,沟通瑞莲东、西池,池内有石砌台,上作盆状,内塑石山三峰,与堂上木山相映成趣。《木假山记》是苏洵的名篇,能赏文观物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不过现在的木假山是清道光年间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所置。堂前两侧各有石坪桥一座,上覆回廊,穿回廊可达来凤轩。</p> <p class="ql-block">来凤轩与连接启贤堂的桥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轩后有翠竹万竿围护,使主体建筑显得更为集中。此轩原址为苏轼兄弟寝室与书房,嘉庆十八年(1813年)落架维修改名济美堂,后改名来凤轩。</p> <p class="ql-block">三苏故居原来就有池塘,改宅为祠后,将池凿为东、西二池。相传苏洵手植莲花于池中,时值苏轼兄弟进士及第,池中莲开并蒂,为祥瑞之兆,故将池塘命名为瑞莲池。瑞莲东池有四川督学使张之洞于光绪元年(1875年)倡导修建有云屿楼、抱月亭、绿洲亭。瑞莲西池上百坡亭和瑞莲亭。瑞莲亭比较有名,亭内悬匾“瑞莲重现”四字,由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四川巡抚能泰书。西池北岸还有亭一座,这个亭子叫披风榭,名字很大气很诗意。</p> <p class="ql-block">披风榭始建于南宋,清光绪年间重修。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坐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据说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的诗作。现今披风榭后就是东坡像。</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塑像这尊东坡像非常传神,一个豪迈洒脱、开一代文风的大宗师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苏东坡面上的微笑是那么的从容和洒脱,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我幼年的时候就在他老人家身边合过影,结果后来真的喜欢上了文学。三十年后重回这里,我已成年,而塑像依然。让我感慨万千,真是与文结缘,苏子为证。)东坡像是苏祠的核心,周围还有很多遗迹值得观赏。</p> <p class="ql-block">苏宅古井:三苏父子一家生活饮用之水井,距今一千多年。井水清爽甘美,长年不枯,据说若饮此神奇的井水,定会使人耳聪目明,濡染文豪灵气。</p> <p class="ql-block">洗砚池:苏轼兄弟青少年习字作画,洗涤笔砚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三苏父子,将其辟为洗砚池。这一池一井很有文人的生活韵味,也是苏祠里很古意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而池边的苏宅放生处就比较勉强了。祠堂在在民国期间相继增修了若干亭宇、沟渠、小桥、花圃、池塘。现有式苏轩、景苏楼、南堂和疏竹轩等。另外三苏祠内馆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其中最出名的是“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现在新修了有三苏碑林,只是不知道有无真迹在内,不过用以欣赏三苏文章倒是最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眼明小阁浮烟翠,身在荷花水影中”,三苏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翠竹掩映,堂馆亭榭错落有致,呈现“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经历代精心培植,以其和谐、古朴、自然的特色成为四川园林的典范。三苏祠是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和凭吊的文化圣地。这里的美有种文人的雅致,苏轼在此生活二十六年,其多篇诗文如《南轩梦语》《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天石砚铭》等都回忆到儿时在此生活的情境。虽然三苏祠的名气主要是来自苏东坡,但是没有了老苏和小苏,也就没有了中国文学史上父子三大家的传奇。“古今三手笔,天地一眉山”。三苏代表了一个时代,诞生了宋朝一代之文风,三苏祠就是这一传奇的见证地。</p><p class="ql-block">备注:文图来源韩木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