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井,中国古建筑文明的标本 木川/图/文

木川

<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前,朋友就向我介绍过鄂西的大水井,说这是一个很值得一看的旅游胜地。但,由于固执的偏见一一“一个水井,有何看头?”所以,一直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 上月,白露刚过,暑热渐退,凉风习习。我同友人一道,第一次来到大水井,走进一段300多年漫长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利川大水井‌,位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它由李氏庄园、李氏宗祠及李盖五庄园组成,占地2万余平方米,融合中西建筑风格。200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怀着童贞般地好奇,我们来了个“逆向参观”:先看大水井!</p><p class="ql-block"> 果真名不虚传。走过高高的围墙,古朴得被历史的足迹踩得发光的漫长石梯,大水井便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口始建于清代的古井,早先的名字叫“川东古井”,直径约8米,面积约50平方米,深度约5米,由泉水汇流而成。这在当时那种荒漠的时代,一个家族,耗费那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修建一口水井,也算真的很大了。名副其实。而眼下,也许是历史和季节原因,井里已没有多少水。而且,水色也有些浑浊。在四周苍老斑驳的条石挤压下,显得有些苍凉和落寞。 </p><p class="ql-block"> 但,在参观完了这个古建筑群后,我陡地觉得这名字是挺值得玩味的。它不叫xx庄园,却以一口水井命名,至少反映了主人“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心态。</p> <p class="ql-block">这是风景区的大门。彰显岀业主超前的眼光和奢侈。</p> <p class="ql-block">  当年,大水井曾几遭洗劫。由于久攻不下,土匪便设想了“掐断水源”的绝招,欲困死庄上人。所以,庄主后来才修建了9米高的条石保坎与400米巨石城墙,构成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奇观‌。65个射击孔与24个防护孔组成的火力网,折射出清末民初的动荡时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面城墙,无数弹孔弹痕,见证了大水井几百年的苍桑!</p> <p class="ql-block">但,倘若把这里仅当作一口井的风景,那就大错特错了,它是国务院命名立碑的全国“古建筑群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水井的建设,时间跨度从清乾隆年到道光年间,直至1949年李盖五庄园竣工,长达300余年。200余间房屋,24个天井,恰似一个立体的族谱,更似一个久远的建筑博览馆。在长江中下游古建筑群中,堪称孤例‌。 </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在其西南角保留的明代穿斗式木构与东北部西式拱翘回廊,全是榫卯结构,没用一颗铁钉!无声诉说着土家传统与西洋文明的碰撞‌与结合。而且兼具祭祀、居住、防御功能,生动展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土司文化与西方建筑艺术的交融。也无不显示几代李氏家族掌门人的大思路、大眼界和大手笔。 </p><p class="ql-block"> 建筑群内,除了雕楼画栋、曲廊迴榭,还有私塾、佛堂、小姐楼、悔过桥、祭祀厅……等等,就连瓷片拼嵌的"青莲美荫"匾额、象征"百财"的白菜造型廊柱,以及围墙上的清代彩画,既显岀安份守命、耕读传家的朴素本质。同时,也诉说着庒园主内心一直渴望的“龙凤呈祥“、“飞黄腾达”的权力欲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同封建社会任何一个富豪庄园一样,“大水井”也没有逃脱衰落的历史命运。尤其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大水井更是受到了无情的鞭答与摧残。在历史的洪流中,它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末日,褪去了历史上耀人的光环。 </p><p class="ql-block"> 所幸,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拨出数千万巨款,对这个古建筑群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完善,让它重新焕发出了历史的光晕。专家们考证,大水井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建筑本身!24个天井的排水系统,暗合天人合一的哲学;小姐楼与绣花楼的性别空间隐喻;消防池与炮眼共存……都构成微观文明 的标本。当土家歌舞在修复后的栈道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活化,更是一个民族对建筑承载的集体记忆的珍视——那些被风雨剥蚀的瓷片图案,终究拼凑出文明延续的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