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中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逝世50周年。今天,我们《嘉兴日报》江南周末版用了二个专版纪念他。第一版的标题是《一日人生,子恺的和与平》,讲述丰子恺艺术为何跨越半个多世纪仍能打动人心;第四版的标题是《子恺逝世50周年,走近先生的朋友圈》。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丰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FONG TSE KA),法号婴行,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丰子恺在漫画、书法、翻译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后出版的书法和画集、散文著作、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等共达160部以上。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被录入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他的散文被台湾国文教科书收录。其中漫画以“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曾经的报纸副刊工作者,文化名人自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我还清楚的记得2021年12月11日那天,我从微信朋友圈得知,他的幼女丰一吟先生去世,我们的新闻客户端《读嘉》人文频第一时间报道了先生去世的消息,不到二小时,阅读量就超过5万,可见先生一家在家乡人民心中的份量。丰一吟先生早年曾多次座客我们《嘉兴日报》副刊部的相关活动,与日报副刊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曾发表过不少与先生相关的报道,丰子恺先生是嘉兴人民的骄傲。丰一吟自幼跟随父亲丰子恺左右,书画风格一脉相承,得子恺书画遗风,是丰子恺艺术的嫡系传人。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丰子恺研究会顾问。编辑出版《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漫画全集》《我的父亲丰子恺》《爸爸的画》《天于我相当厚》《爸爸丰子恺》等作品。她在她的《我的父亲丰子恺》一书中写道:“父亲对人生境界的比喻,就像三层楼。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第一层,能把生活过好,锦衣玉食就满足了。</p> <p class="ql-block"> 叶瑜荪,浙江桐乡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桐乡竹刻)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1995年)。1992年牵头成立丰子恺研究会并任会长,以浅刻、留青法摹刻丰子恺书画题材著称。前段时间他出了本书,书名叫《丰子恺子女书札》。书信历来是编年谱、写传记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历史人物生平交往、思想动态的珍贵史料。丰先生是个热爱儿童的艺术家,不单子女众多,更因教育有方,七个子女均各有成就,有的还成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丰家的七个孩子都曾是与丰先生朝夕相处,最亲近、受其影响最多的人,他们对父亲的认识和感受有其独特性和深刻性,这是旁人所无法取代的。丰氏子女书信既可佐证和考订丰先生生平事迹与艺术创作的真实情况,也可丰富其艺术人生的具体细节,展现其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同时,通过这些书信的不同文风,可以了解各人的禀赋和受父亲影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是窥探丰先生家教的便捷门道。《丰子恺子女书札》是一本给喜爱丰子恺的读者阅读的书信类读物,也可作为学者研究考证时的参考用书。</p> <p class="ql-block"> 丰子恺先生出在嘉兴桐乡的石门镇,去年1月13日,我有幸来到了丰子恺老先生的故居,这里有他的缘缘堂。我还记得我主管《嘉兴日报》副刊时,我们有一个副刊版就叫《缘缘堂》,主要刊登桐乡文化人的文章。这位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就出生在京杭大运河桐乡段上的石门湾——一个因大运河在此拐了一个120度大湾而被赋名的地方。如今,他出生的这个地方建有丰子恺漫画纪念馆,与他的故居连成一体,故居俗称“缘缘堂”,是桐乡市的市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缘缘堂”是老先生用稿费于1932年动工修建的,也是为了完成母亲的一个遗愿而动工兴建的。为了告慰先人,他还特意请人在新屋的台门上刻上了“欣及旧栖”四个字,其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座具有浓郁的丰子恺美学风格的建筑,源于主人的匠心独运。他曾坦言:“缘缘堂”构造用中国式,取其坚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风,取其单纯明快。一切因袭,奢侈,烦琐,无谓的布置与装饰,一概不入。全体正直、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索之美。缘缘堂不仅涵养了丰子恺的子女,也给了他无数创作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 丰子恺漫画馆位于石门镇后河木场桥堍,与丰子恺故居连成一体,是为纪念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而建造的,于1998年11月9日丰先生诞辰100周年时落成开放。漫画馆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漫画馆。馆内有丰子恺艺术生涯陈列室、丰子恺书画精品陈列室、中国漫画名家陈列室、中国当代漫画家作品陈列室和由四十块石碑组成的丰子恺漫画碑廊等。在庭院中和陈列室中还有丰先生的雕像、塑像及丰先生当年用过的物品。漫画馆西侧是丰先生的故居缘缘堂。1937年11月23日,被侵华日军纵火烧毁。1984年春,出于对丰先生的缅怀之情,当时的桐乡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缘缘堂。重建的缘缘堂,再现了三十年代的原貌。整个建筑由三楹高楼和一个小院及后园组成。楼下中间为正厅,后壁上悬“缘缘堂”堂额一块。楼上三间,为丰氏卧室和书房,现基本按原样布置。整个宅院,保持了原来那种高大、轩敞、淡雅、幽静的特色。青砖灰瓦,朱栏粉墙,给人以深沉朴素、恬静和谐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台湾著名的佛光山寺,2014年,我曾有幸随浙江省文化交流团参访过此寺。我还记得由台湾佛光山和浙江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两岸文化遗产节暨弘一大师·丰子恺《护生画集》特展就在这里举办。当时浙江省博物馆精选了124件丰子恺《护生画集》原作赴台湾展出。加上佛光山的馆藏,此次展览的画作共156件,分为“戒杀警世”、“善爱生灵”、“和谐家园”等主题,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护生画集》博爱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观众对《护生画集》能有一个整体认识,推动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丰子恺有“中国漫画之父”称号,也是近代有名的散文家、音乐家和翻译家。据当时年近九十的丰子恺女儿丰一吟介绍,《护生画集》是其父亲丰子恺和其老师弘一大师在1927年共同酝酿的,本意为提倡仁爱,劝人戒杀从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护生画集》包括丰子恺的画作和弘一大师的书法和诗词,是宗教与文艺的跨界合作,是父亲丰子恺“护生”心愿的最好诠释。据有关资料介绍,1929年开始,丰子恺为祝贺弘一大师五十岁寿辰作《护生画集》,由弘一题字,丰子恺作画,合作完成了第一册《护生画集》字画各五十幅,于1929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和佛学书局等出版发行。遵弘一法师嘱,从1929年弘一五十岁起,每十年作一集,各为50幅、60幅、70幅、80幅、90幅和100幅,与弘一法师年龄同长。由丰子恺作画,第一、二集的文字为弘一法师题写,弘一法师故去之后第三集为叶恭绰撰写、朱幼兰题写了第四和第六集、虞愚书写第五集。前后相继,创作过程长达四十六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