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第二游一一保定

liu

<p class="ql-block">告别石家庄,乘高铁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出行第二站一一保定。</p><p class="ql-block">保定,这座位于河北省中部的古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它东临廊坊、沧州,南接石家庄,西靠山西,北邻北京、天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广高铁等多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等高速公路也贯穿全境,让保定与周边城市紧密相连,成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保定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战国时期,保定是燕国的上谷郡所在地,古称上谷。明清时期,保定更是成为直隶省的省会,直隶总督署就设在这里,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从那时起,保定便以其独特的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建筑群,素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最初为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明代初年,这里成为保定府署,后改为大宁都司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扩建后正式成为直隶总督署。</p> <p class="ql-block">大堂前的“公生明”牌坊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制牌坊,上面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手书的“公生明”三个大字,寓意为官应公正廉明。</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在清代自雍正至宣统8帝187年的历史中,共历经直隶总督74人,99任次。</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于1867年12月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直至1872年3月去世,他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时间大约为4年3个月。</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在保定任职直隶总督期间,累计任职时间长达25年。他三次受命出任直隶总督,是历任直隶总督中任期最长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直隶总督府)在清代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直隶省的最高行政机构,更是清政府在北方的重要统治中心。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是清政府的重要统治区域之一,其行政地位仅次于京师。直隶总督署在清代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直隶省的最高行政机构,更是清政府在北方的重要统治中心。直隶总督在行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历史影响深远。直隶总督署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见证了清代中晚期的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保定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是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p>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融合了南方徽派建筑与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南部的建筑以徽派风格为主,北部则以北方四合院风格为主。</p><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保定淮军公所的建筑特点可以概括为:“北为官式之体,南寓精雕之魂”。它打破了地域建筑风格的界限,将北方建筑的礼制、大气与南方建筑的灵巧、精美完美地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是您到保定绝对不可错过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马头墙: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即阶梯式的高大墙壁,不仅美观,还具有防火功能。</p> <p class="ql-block">保定淮军公所的戏楼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也是整个淮军公所的精华所在,体现了“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戏台顶部的“鸡笼顶”螺旋藻井直径约4.3米,高2.34米,上下共26层,由3800个艺术木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组合而成。藻井不仅造型精美,还能起到扩音作用,让声音清晰地传遍戏楼各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它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年,原名雪香园,由元代汝南王张柔创建。古莲花池历经私人、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在此创建了莲池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古莲花池辟为皇帝行宫。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直隶总督方观承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p> <p class="ql-block">藻泳楼,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藻泳"就是水藻在漂游 藻泳楼三面环水 后临芳渚。楼后塘中可见楼的倒影,绿藻就在倒影中游动。古人诗中多次提到南塘之绿藻,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藻泳楼诗中有"楼头动藻影"句,楼因景而名。</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古桥长廊等景观错落有致,主要建筑包括临漪亭、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等。园内还有宛虹桥、曲桥和元代建造的白石桥等,湖中有景,景中含诗。</p> <p class="ql-block">写生的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保定钟楼,又名“鸣霜楼”,是保定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最初为金朝重臣为金世宗完颜雍祈福而铸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周监任保定知府时,为大钟建楼加以保护,因楼建于宣德年间,故名“宣德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时任保定知府章律对宣德楼进行修缮,建高大台基,砌女儿墙,宣德楼也改称“干云楼”。清康熙四十三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干云楼再次重修,一年后完工,又改称“鸣霜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的大钟铸成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比西安钟楼大钟早203年,早于北京大钟寺大钟552年。大钟悬于二层楼上,高2.55米,口径2米,唇厚17厘米,重约8吨。大钟以生铁为原料,采用中国传统工艺——无模铸造法浇铸而成,造型庄重,比例科学,选料考究。钟体宏大,设钟带三层,每层设八个开光窗,第一层窗内铸有阳文楷书“皇帝万岁重臣千秋”。</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名胜古迹,原名大悲阁。据保定市地方志馆记载,此阁由元帅都总管张柔建于庚戌年间(公元1250年),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以"市阁凌霄"列保定"上谷八景"之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慈阁现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现存古建筑群结构紧凑,错落有致,保存完好,是保定不可多得的古建标本。当初建此阁目的是军事瞭望,诗人云"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赞其视野之开阔。清顺治以后渐变为佛寺,并增建了天王殿和钟鼓楼,亦称"真觉禅寺",是保定市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阁内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慈阁作为标志性建筑历来是古城保定的象征,也是著名的文物建筑景点。立身高阁,感受闹市之中的凌霄仙境,亲耳聆听佛家弟子悠悠诵经之吟和洪亮绵长和谐吉祥之钟声,已成为广大游客的美好愿望,故有"不到大慈阁,等于未曾到保定"之说。</p> <p class="ql-block">供奉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黄檗隐元禅师所书"红见"二字,出自杜甫诗《晴》。诗曰:"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此诗诗境高远,亦见禅机。</p> <p class="ql-block">阁后的倒座关公殿</p> <p class="ql-block">保定天主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898年,称为"圣伯多禄,圣保禄教堂",是由法籍天主教传教士所建。该教堂位于保定市中心,是一处典型的西方建物。教堂长54.3米,宽17.6米,高20米气势恢弘,风格典雅,属罗马式建筑,可容纳千余人。教堂内有14根高耸的红色圆柱支撑屋顶,前面部分尚有12根用汉白玉精雕细琢的石柱,这12根柱子象征着耶稣基督的12位门徒;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14幅美丽的圣经图画,描述的是耶稣基督受苦受难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事迹。广阔的穹顶,舒展的空间使教堂显得庄严而神圣;每当琴声响起,悠悠空灵的圣乐在整个教堂内回荡,形成一个非常肃穆而圣洁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1902~1923年)是自晚清至民国时期,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创办的一系列军事教育机构的统称,是中国军事大变革的重要标志,开创了近代中国正规化军事教育之先河。期间开办的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陆军军官学校等学校。其中,民国建立后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门类最齐全的军事学府,自1912年开办到1923年停办,共办9期,设步科、骑科、炮科、工科、辎重科等兵科,经历赵理泰、蒋方震、曲同丰、王汝贤、杨祖德、贾德耀、张鸿绪、孙树林等8位校长,毕业学生6574人。从1902年开办的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算起,这里共培养出11000余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有2000余人,被誉为"将军摇篮"。其中,蒋介石、张群、李济深、陈调元、叶挺、邓演达、赵博生、董振堂、蒋光鼐、陈铭枢、刘文辉、唐生智、张治中、傅作义、顾祝同、黄琪翔、钱大钧、张克侠、何基沣、陶峙岳、陈诚、白崇禧等均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保定军校也因此蜚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纪念馆成立于1993年6月,建立于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包括保定军校广场共占地317亩,位于保定市东风东路585号。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校内提升改造,未能进去参观,只好在校门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保定西大街是河北省保定市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直隶第一街”和“北方名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保定西大街始建于宋代淳化年间,历经元、明、清各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如今的规模。这条街道见证了保定从古至今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清末民初,西大街商业极为繁华,商贾云集,是保定最热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大街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特点。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如“清风民韵”风格的壁柱、半圆拱顶门窗以及传统的砖雕工艺等。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现了保定古城的时代印记,也成为了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保定的驴肉火烧,是这座城市最闪亮的美食名片。刚出炉的火烧,外皮酥脆,内里松软,用刀轻轻划开,填入秘制卤煮、肥瘦相间的驴肉,再浇上一勺鲜美的肉汁。咬上一口,酥脆与软糯在口中交织,驴肉的醇香瞬间弥漫开来,那种满足感,足以慰藉一切旅途的疲惫。请您一定要找个地道的摊点,品尝这最正宗的“保定味道”。</p> <p class="ql-block">今年稻香村推出了驴肉月饼。</p> <p class="ql-block">访古寻味,不负此行</p><p class="ql-block"> 短短三日的保定之旅,是一场浸润着历史烟火的惬意行走。从威严庄重的直隶总督府走过,触摸着清代省级衙署的规制与脉络,仿佛能听见过往政令流转的回响;踏入淮军公所,精巧的建筑细节里藏着淮军的兴衰往事,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古莲花池则是另一番雅致景象,亭台楼榭映着碧波,即便不是花期,也能感受到那份“城市蓬莱”的清幽;登上大慈阁俯瞰老城,香火气息与市井烟火交融,瞬间读懂保定的从容气度。最后漫步西大街文化街区,青石板路两旁的老字号与新商铺相映成趣,随手推开一家店,都能邂逅一段关于保定的旧时光。</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场旅程最难忘的还有舌尖上的满足。咬下一口外皮酥脆、内馅咸香的驴肉火烧,肉香与面香在口中迸发,再配上一碗清甜的驴杂汤,便是最地道的保定味道。这三日,我们不仅游遍了保定的人文地标,更用味蕾记住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它既有历史的深沉,又有生活的鲜活,让人离开时满是不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