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周四下午,仙游一中永鸿分校录播室内暖意融融,思维的光芒在此汇聚——两场聚焦“有理数减法”的七年级数学公开课先后开讲,陈丽珊老师与孙荡萌老师接力授课,用清晰的逻辑、生动的互动,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堂堂兼具“基础温度”与“进阶深度”的精彩课堂。</p> <p class="ql-block"> 第一课时:陈丽珊老师——夯实基础,叩开减法之门</p><p class="ql-block"> 作为“有理数减法”的开篇课,陈丽珊老师紧扣“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掌握的有理数加法知识切入,通过“温故知新”自然过渡到新课。她一边在黑板上清晰板书减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一边用“如果a比b大,怎么用减法表示?”“负数减正数会得到什么结果?”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每一个提问都精准戳中知识难点。</p><p class="ql-block"> 录播室的镜头里,总能捕捉到这样的画面:当陈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们立刻挺直腰背,有的低头快速演算,有的举手时眼神坚定;被点名的同学站起回答,若有迟疑,陈老师会耐心引导“再想想,加法和减法有什么联系?”,直到学生恍然大悟。基础例题的练习环节,她还特意走到座位旁,俯身查看学生的解题步骤,轻声指出细节问题,让“夯实基础”真正落到实处。</p> <p class="ql-block">第二课时:孙荡萌老师——衔接进阶,破解加减混合难题</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孙荡萌老师带来“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二课时,完美承接上一节课的知识。她开篇便用“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减法,那如果加法和减法放在一起,该怎么算?”打通知识衔接点,随后通过“统一成加法”“省略加号”等关键步骤,帮学生梳理混合运算的解题逻辑。</p><p class="ql-block"> 基于第一课时的基础铺垫,孙老师的课堂更侧重“能力提升”:她给出稍复杂的混合运算题,让学生主动上台板书解题过程,其他同学在台下“当小老师”,指出板书里的优点与不足;遇到容易混淆的符号问题,他还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让“+”“-”的变化一目了然。当有学生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时,孙老师立刻抓住契机,引导大家探索“凑整法”的技巧,让课堂不止于“学会”,更在于“会学”。</p> <p class="ql-block"> 两节课下来,录播室内的氛围始终热烈而专注——镜头记录下老师清晰的板书、学生认真的眼神,也定格了师生互动时的默契瞬间。这不仅是两场普通的公开课,更是仙游一中永鸿分校数学教研组“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教学理念的生动实践:从第一课时的“入门”到第二课时的“进阶”,两位老师用精准的教学设计,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可感、可学,更让学生在思考与互动中,爱上数学的逻辑之美。</p> <p class="ql-block"> 教研组评课:亮点之外,共探提升方向</p><p class="ql-block">课后,数学教研组围绕两堂课展开深度研讨,在肯定亮点的同时,也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提出了建设性优化建议:</p><p class="ql-block"> 对陈丽珊老师的建议:运算律启蒙可增加“阶梯式探究”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用运算律解题,再通过小组分享暴露“符号转换与运算律结合”的常见问题,随后教师针对性点拨,避免直接讲解导致的思维被动;个体关注方面,可在课堂中设置“1分钟同桌互查”环节,让基础薄弱学生借助同伴力量快速发现解题漏洞,同时教师重点巡查易出错学生,实现“同伴互助+教师精准帮扶”的双重保障,提升即时反馈效率。</p><p class="ql-block"> 对孙荡萌老师的建议:分层任务的“梯度设计”可进一步细化,比如为提升层学生增加“含分数与小数混合的运算律应用”题目,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此外,运算律深度引导时,可适当引入“学生自主出题互考”环节,让学生在出题、解题中主动梳理规律,避免教师总结占比过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主动性。</p> <p class="ql-block"> 一场接力式的公开课,一次思维的接力跑。相信这样的课堂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有理数知识,更能为老师们的教学研讨提供宝贵参考,让数学教学的道路越走越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