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兵的峥嵘岁月一一老照片锦集

老田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老战友、唐清国问我,还有没有农场时的照片,传给他。我说:我现在在熊岳城泡温泉,照片有一些,等回去找一找传给你。</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想这些照片,也和农场其他的战友们有关,不如我都发到庄稼兵群里,让大家一起回忆我们曾经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张一张地发出去,不说点什么,也不好,于是就有了这篇美篇。</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的拍照技术,和年代久远,照片已经模糊不清,但是很珍贵,看着这些照片,内心真的是激动万分。</p> <p class="ql-block">  1 970年12月末,我们参军入伍。当时是由大连市西岗区武装部,在区内部分工厂、企业中,征招的年轻工人和几名特招的小兵组成的新兵团队,共计40人。乘坐火车奔向军营,来到了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坦克第四师十三团,驻地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镇。我们11人编入新兵连第十班,照片第一排中间位置是老兵班长,第二排中间位置是新兵副班长王其章,</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什么原因,新兵连结束后,第十班全体除王其章以外,全部调入坦克四师后勤部,安排在沈阳北边的新台子农场,每个人都分配了具体的职务,有做饭的、喂马的、喂猪的、木工、放电影的、开拖拉机的、文书、通信员等具体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73春天,坦克四师放弃新台子水田农场,到黑龙江鹤岗市接受一个旱田农场,全部机械化种殖小麦和大豆。这是星期天到鹤岗市拍照,第一排中间位置的是辽宁省本溪人,69年兵杨庆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黑龙江鹤岗农场时,到鹤岗拍照的。第一排中间位置的是刘传富,他是我们这些大连兵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参军时虚岁24,是我们大连兵中的老大哥,我们都尊称他为“老山东”复员后回原单位大连建筑公司,担任公司劳资科长,2000年。因癌症去世。第二排左是孙宝钦,75年复员后在大连海运公司当船员,不久后溺水而亡。入伍前是大连造船厂工人,曾参加造船厂宣传队演出《智取威虎山》担任解放军甲。</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在鹤岗拍照,照片中的题字是“鹤岗第一年”。</p> <p class="ql-block">1973年5月份,沈阳军区后勤部,组织部队农场的收割机操作人员,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军马场参加麦收实习,路过大连,在市内游览时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  1975年春,坦克四师又放弃黑龙江省鹤岗的农场,在黑龙江龙镇务本村,又选择一个农场。这个农场的土地是典型的黑土地,面积也大,以后就固定在这里,再也没有搬家。(2014年我退休5年以后,骑自行车回到老部队看望)这是当时一些战友们既将复员,离开农场。在一堆原木上拍照,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龙镇务本农场。</p> <p class="ql-block">田丰文同另外两位战友在哈尔滨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下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务本农场的冬天和雪景。</p> <p class="ql-block">秋天景色。</p> <p class="ql-block">务本农场的冬天,参加军事演习。</p> <p class="ql-block">我与邹本浩是大连十中的同学,他是三年级的,我是二年级,但是我们住的很近,文革时在一起玩的很嘿,是很铁的好朋友。1970年底,邹本浩穿着军装,从农村回到大连,到我家告诉我说:他参军了,我告诉他:我也参军了,我们俩都高兴地忘乎所以。匆匆一别。</p> <p class="ql-block">刚入伍也不可能知道到什么部队,也不知道怎么联系,就只能等侍了。不久从师后勤部又分来了一个电工,叫聂克荣,大连木工厂工人,岁数也是24岁。他说:师后勤部新兵连是庄河来的,有一个知青叫邹本浩,很有意思,邹本浩分到师榆树农场去了,在开拖拉机,原来和我在一个部队啊。我在新台子农场开拖拉机。</p> <p class="ql-block">1972年,坦克四师撤销了榆树农场,榆树农场的全部人员,都合并到新台子农场。我和邹本浩都开拖拉机,我们都在机耕班,结果又睡在一铺炕上。</p><p class="ql-block"> 休息日,我们到新台子站上,去照了一张相,题字:“又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看看第一张照片,吃的还挺胖。</p> <p class="ql-block">  要特别介绍这一张照片,邹本浩从我家走了以后,王兴东从复县农村回到大连。王兴东家和我家是邻居,走一个大门,一墙之隔,从小就在一起长大。小学、中学都是一个班的,我们一起参加大连市少年宫曲艺班学相声,文革中又是一个战斗队的。只是下乡时,他回到复县农村老家,我去了大连造船厂。王兴东这人才华横溢,在农村表现不俗,深得招兵军人喜欢,直接招收入伍。</p><p class="ql-block"> 王兴东穿着军装回来,我们一起在家附近的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题字:《出征之前》。这张照片被放大一尺二寸,放在照相馆的展示窗里,展览了好几年,真当了好几年的明星。</p> <p class="ql-block">  《出征之前》,认真地思考,很有意义,这里面应该有理想、奋斗、成功等等,篇幅有限不赘。</p><p class="ql-block"> 那么《出征以后》呢,王兴东做到了:王兴东从部队复员以后,直接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做了一名电影编剧,至今已经创作五十多部电影、电视剧。比较著名的有《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峰的日子》《建国大业》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以电影编剧的身份,做了二十年全国政协委员,是前一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现在仍然是“中国电影编剧协会”的会长,至力培养新一代的电影编剧人材。</p><p class="ql-block"> 王兴东应是大连市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但他一直低调,在家乡大连市宣传不多,我很想多宣传宣传王兴东。</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也很有意义,照片中的另外一个人叫刘健。刘健、王兴东和我都是同班同学,刘健是烈士之儿女,从沈阳转到大连,分在我们一个班。在六八年下乡之际,刘健和我还有另外一个同学,不下乡,分配到大连造船厂了,我们都在同一个车间、动力车间。1970底我和刘健又一起当兵,到了坦克四师十三团,只是新兵连,刘健分在九班,我分到十班,最后我去了农场,刘健留在十三团运输连开车,复员后刘健到大连烟酒公司开车。</p> <p class="ql-block">刘健在十三团运输连开汽车,戴着坦克乘员帽子照张相片。</p> <p class="ql-block">英俊潇洒,年轻的军官、唐清国。</p> <p class="ql-block">英俊潇洒,年轻的军官、唐清国。</p> <p class="ql-block">田丰文做了一个手表广告。</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田丰文,还挺帅气吧。</p> <p class="ql-block">努力认真的学习和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