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探幽记

言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沪上之地,余虽数至,然往昔皆循常规,游外滩、登明珠,访豫园、逛田子坊 ,览其繁华,观其古韵。今番经反复规划,与众友再赴魔都,决意探寻小众妙处,觅别样景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往去沪,基本都是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自沪苏通公铁大桥通车后,乘动车已是较为舒适的选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沐浴在朝霞下的南通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探寻红色上海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我们走进了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上海,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目的地是中共一大会址与毛泽东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庄重而古朴,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静静伫立 ,仿佛在无声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纪念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雕塑。13位平均年龄仅28岁的代表围坐在一起,或神情专注地倾听,或眉头微蹙地思索,或慷慨激昂地发言,生动还原了1921年7月那个闷热的夏天,中国共产党人在此秘密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伟大开端”主题展区,一段动态影像吸引了我的目光。影像以黑白色调还原了当年大会召开的全过程:从代表们克服重重困难、秘密汇聚上海,到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会议,再到因受到法租界巡捕干扰,最终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完成最后议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陈北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树德里,仿佛跨越了百年时光。门内的天井小巧而静谧,青砖铺就的地面干净整洁,墙角的绿植点缀其间,为这座庄重的建筑添了几分生机。抬头望去,“中共一大会址”的金色牌匾悬挂在二楼墙面,在柔和的光线中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这里的非凡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会议室原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看到影像中南湖红船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缓缓前行,中国共产党党旗在船头迎风飘扬时,让我们内心涌起强烈的震撼——就是这样一次看似平凡的会议,就是这样一艘小小的红船,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让中国革命的航船有了明确的航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一大会址,我们前往位于茂名北路120弄7号的毛泽东旧居。这座石库门房子,是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的居所。原来并不知此处,是在做攻略时发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4年1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2月中旬来到上海;6月,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偕同母亲携带孩子岸英、岸青也来到上海,全家寓居于此。1999年春,邵华将军来上海对这处建筑予以确认,提议在恢复旧居的基础上建立陈列馆;1999年3月,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开始筹建,同年12月26日对社会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和杨开慧,与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在一起的的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投身革命工作,也度过一段难得的温馨家庭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卧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展出的“不完美的完美全家福”,虽没有毛泽东的身影,却让我深深感受到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还有杨开慧留下的手稿,字里行间满是对丈夫的思念与对革命的坚定支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淞沪血铸四行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秋的上海,微风里还带着几分暑气,沿着光复路缓缓走向四行仓库纪念馆,这也是我们这次日程中重要的景点。还未到馆前,那面布满弹孔的西墙已先映入眼帘——灰褐色的墙体上,密密麻麻的孔洞像无数个沉默的印记,无声诉说着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坚守。走近细看,部分弹孔边缘还残留着炮火灼烧的痕迹,指尖轻触墙面,仿佛能触摸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馆入口处门楣上方,“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信托部上海分部仓库”的字样依稀可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人流进入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封巨型家书——那是谢晋元将军在赴淞沪战场前写给妻子凌维诚的信。“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字里行间浸透着这位抗战英烈的家国情怀。他明知此行凶多吉少,却仍义无反顾,只是将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托付给妻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谢晋元,原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团长。1925年,考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原黄埔军校)第四期;1937年10月27日,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淞沪会战)顽强抵抗,誓不投降!1941年4月24日,被汪伪国民政府特务刺杀,时年36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馆的展览分为“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四个部分。我沿着展厅一步步前行,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纪念馆内部,灯光骤然变得沉静。序厅中央,一尊“八百壮士”群像雕塑格外醒目:战士们或手持钢枪、或俯身瞄准,眼神里满是坚毅与决绝。展厅内,泛黄的战地家书、生锈的步枪、破损的钢盔依次陈列,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动人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结束前,我们在展厅内看到了刻有354名官兵的姓名、职务和军衔的墙面。他们大多是普通的士兵,却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壮士中竟然有数十人来自湖北东南的蒲圻(今湖北赤壁市)和通城。展柜里展出的几张信纸上,有20世纪80年代通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手写的通城籍官兵58人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四行仓库保卫战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走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场战斗,因为先辈的熱血,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河重整,精神永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孤军奋战,英雄豪壮,正气浩然,彰显中华民族之尊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孤军不孤,义举盛传,全民襄助,凝聚中华民族之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不会亡,是八百壮士的坚定信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一定强,是中华儿女的奋斗梦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勿忘壮士,铭记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勿忘历史,共铸和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武康路上忆往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过去的武康路曾是上海有名的高级住宅区,洋人、达官名人、商贾富豪汇聚,因此留下了极具欧陆风情的各类历史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武康路已经成为上海的现象级网红景点,热度几乎赶上迪士尼和外滩。尽管历经岁月滄桑,但 这条路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康大楼无疑是这条街最耀眼的明星。这座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船型建筑,建成于1924年,初名“诺曼底公寓”。作为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大楼之一,武康大楼也是现存于世的三栋船型建筑之一。它的外形像是一艘深红色的游轮,仿佛从上世纪上海的租界时代漂泊而来,至今依然基本保持原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旅居上海的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操刀下,当年武康大楼成了上海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后来,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等文化演艺界名流纷纷入住使得武康大楼更加名声大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楼底层是对外开放的商铺,画廊、书店、咖啡馆散发着人文气息。这里正在举办武康大楼建成100周年限时展览,通过图文、地图和老照片讲述着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武康大楼毗邻相望的,是淮海中路1843号的宋庆龄故居。这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原是一位希腊船主的私人别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宋庆龄于1949年春迁居于此,这里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她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故居整个院落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主楼游人禁止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居参观分为中庭、室外花园、纪念馆和故居主体建筑四个部分。花园正中的花圃上是宋庆龄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坐姿,面带微笑,神态雍容安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居陈列馆内收藏着宋庆龄一生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文稿、书信、字画、藏书、生活用品、国务礼品,以及宋庆龄精心保存的孙中山的珍贵遗物和亲属物品等共13000余件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居车库保存着宋庆龄曾经使用的两部汽车,一辆是供宋庆龄使用的“红旗”牌轿车,另一辆是斯大林赠送的“吉姆”牌轿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主楼前的花园面积约2200平方米,四周环绕着二十多棵百年香樟树,终年葱茏苍翠。五、六十年代,宋庆龄曾多次在这里举行茶会、酒会,招待来访的世界各国的代表团和国际友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10月,上海宋庆龄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11日,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康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是上海仅有的三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于1953年9月4日在武康路395号成立。首批成员包含金焰、白杨、赵丹等112位表演艺术家。2003年迁出原址,后经老艺术家呼吁,于2018年成立65周年之际回归武康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1955年9月,巴金迁居武康路寓所。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这里是老房子艺术中心(即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内部整体呈环形布展,中庭区域上下两层贯通,里面标志性的彩色玻璃穹顶,至今风华绝代,如此规模在上海的老建筑里也十分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康路393号是民国革命先驱黄兴故居,建于1912年,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黄兴1916年回国后一直居住于此直到逝世。黄兴在此进行过多次革命活动,孙中山和蔡元培等革命领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康路390号是原意大利总领事官邸。这是一座典型的地中海式花园洋房,这样的建筑风格在上海已经濒临绝种。1995年起归属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辆桑塔纳轿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从未远去,它凝固在建筑里,流淌在梧桐树影间。这条被誉为 “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 的街道,依然在轻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康路游览结束,尚有时间又去了步高里。 步高里,位于上海市陕西南路287弄。建于1930年,属行列式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砖木结构,二层,红砖外墙,共79幢,是上海保存较完整的罕见整组建筑里弄住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巴金、胡怀琛、张辰伯、平海澜等著名人士曾先后居此。198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海派文化策源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这座国际化的都市,以“海派文化”的形象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这种文化特色,源于江南传统文化的古典与雅致与欧美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科技与时尚的交融。徐家汇融合了江南传统文化与欧美工业文明,成为海派文化繁荣的象征。徐光启等先驱者通过包容与交流,推动了这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徐家汇源景区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含有十多处人文景观。因时间关系,只能游览了部份景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徐家汇公园是一处开放的公共绿地。这儿为原大中华橡胶厂和原中国唱片厂地块。徐家汇公园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性建筑物,既吸收了国际上的园林精华,又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主要景点有老城厢、新一代、纪念烟囱、希望之泉、景观天桥和沿衡山路花园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一代》是由美国雕塑家曼纽尔·卡博内尔制作、授权的大型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5月3日,《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在此百代小楼内灌制,同年7月,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由百代唱片公司出版,并迅速传唱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为周一闭馆,我们未能进去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徐家汇天主堂于1910年建成,到今年已经115年。建筑由当时上海的道达洋行设计,是一座哥特式的双塔建筑。徐家汇天主堂中轴对称,两座钟楼左右对峙,两个十字架把人的视线引向缥缈的天空,自建成后一直为上海西部的地标建筑 。大堂内可容纳3000人同时参与宗教活动,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主堂内共有64根用金山石精刻叠成的楹柱,每根立柱用10根小圆柱拼合而成束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两侧窗户采用简化的火焰式双叶窗,窗内镶嵌以圣经人物故事为主题的彩色玻璃。现存的彩色玻璃窗是2015~2017年修缮时肌新制作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徐家汇天主堂,不仅是一座教堂,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吸引着无数信徒与游客前来感受其深厚的宗教氛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徐家汇书院),紧靠天主教堂。其新馆自2023年1月开放后成为区域文化地标,为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一级图书馆’。馆内设有近800个阅览席位,兼具阅读、展览、夜校等服务,并与周边景点联动融入居民生活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徐家汇书院由西岸设计师俞挺设计,其内部空间开阔明亮。标志性的“海上书桌”长达20多米,是其特色之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旅融合:书院常举办与海派文化、城市历史相关的展览、讲座,并组织“海派寻源之旅”、“红色音乐之旅”等城市漫游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徐家汇书院,是上海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化地标。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图书馆,更是一个融合了阅读、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复合型公共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非常熟悉的上影厂标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电影博物馆,位于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分为四层展厅,投资9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为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星光大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年发行放映”展区透过模型、广告及百余幅各个历史时期的海报,回顾发行放映的百年历史,展示上海电影长盛不衰的文化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电影这一独特文化形式,与生俱来具有梦幻特征。展区揭示电影生产创作的神奇奥秘,开启制造梦幻的技术之窗。参观者可在此观摩影视作品的生产创作流程并实践,感受电影作为梦幻工厂的动人艺术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孩童时期的记忆一一三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摄影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电影制作设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至1964年制作,万籁鸣和唐澄联合执导,改编自《西游记》孙悟空反抗天庭的故事,以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反抗精神影响深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也是华语电影的根脉所系。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上海电影曾创造过辉煌的文化成就。展厅从“百年辉煌”、“荣耀瞬间”、“国歌诞生”、“灿烂金杯”、“影史第一”等不同侧面,展示百年上海电影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谢晋,上影厂著名导演。1998年,获得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家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并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05年,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获得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艺术成就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演员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电影博物馆就像一扇通向梦幻世界的窗口,它不仅珍藏了过去的光影传奇,也向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展现着影像的无限可能。无论你是资深的影迷,还是对电影制作充满好奇的游客,这里都能带给你一段难忘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恰在于它永不停止的自我更新与多重面貌的并存。四日的探幽虽短,既让我们接受了海派文化的薰陶,又感受到石库门中的烟火气,从多角度更全面了解上海。尽管在沪几日暑气未退,但大家仍辛苦並快乐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对老年人来说,晚年旅游无关走多远、看多少名景,而是在一个个的风景里,重新找到新鲜感,这些片段凑在一起,就把晚年的生活变得格外有滋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为此,期待着下一次出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