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京城墙博物馆

c班 金瑱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城双岫千年碧,淮水烟笼十里灯。南京,一幅美丽的画卷,其中的点睛之笔,必是那南京明城墙。今天,我便来到了南京城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展馆,我们来到了讲述南京建城史的部分,了解到南京有着六朝古都的深厚底蕴。岁月在这里留下了太多印记,也为城墙的诞生与延续提供了土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博物馆里最核心的还是关于城墙的故事。南京城墙始建于14世纪,其建造过程堪称古代工程的典范。工匠们根据南京的地形地貌,精心规划、修筑城墙,让城墙不仅具备强大的防御功能,还与周边的山水风光和谐相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城墙的“砖”,更是其中的关键。每一块砖都有严格的规格要求,并且很多砖上都印有烧制工匠的名字、窑厂的信息,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印章”,见证着当时严谨的制作流程与质量管理。这些砖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旧坚固,承载着岁月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京城砖的烧制工序极为严苛,先从秦淮河畔选取黏性上乘的黄土,剔除砂石后加水,由工匠赤脚反复踩踏揉泥,直至泥料绵密无隙;接着将泥料填入特制木模,压实刮平后脱模,把砖坯置于通风棚内阴干数月,防止开裂;随后在砖坯上刻下府、县、窑户、工匠姓名及烧制年月,明确责任;待砖坯干透,便码入龙窑,以松木为燃料,持续烧制二十余天,期间窑工需昼夜值守调控火候;冷却后开窑,通过敲击听声筛选,声脆者为合格城砖,最终运往工地,成为南京城墙的坚实基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块块冰冷的城砖,因为有了工匠的名字和故事,在我心中变得有了温度。它们不再是石头,而是一本立体的、沉重的历史书。这次参观,让我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六百年的对话。伟大的城墙不只是帝王的功绩,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智慧和汗水凝结而成。每一块砖都是一个承诺,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份责任。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啊!今天的游览,让我学到了课本之外如此生动的一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飏妈记录:对于南京明城墙,总有一种道不明的感受。2021年秋,因学校主题活动《城墙》,开启了对明城墙的了解之旅,脑海里有了一些关键词:古迹、历史、防御、中华门……那明城墙到底长什么样子?到底有多高?有多长?历史多悠久?文化多厚重?这些疑问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但没有实地参观的机会去一一解惑。研学活动与其说是为了孩子增长见识,但其实藏着我的点点私心——填补我对这座城市的知识空白,跟着娃一起重新认识南京的历史、探寻身边的瑰宝。而当我真的站在这巨大的城墙之下,用手触摸到那些斑驳的城砖时,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冲刷掉了所有模糊的想象。我突然理解了,那种“道不明”的感受,正是一种源于历史的“重量”。六百多年的风霜雨雪、战火硝烟,都沉淀在这些砖石的缝隙里。而对于未来的每一次研学,我都充满期待,期待能与孩子一起,继续触摸历史的脉络,在行走的课堂中共同收获成长与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