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方家老二的媳妇是城步山区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人,即使已经生了四胎,仍旧面若桃花。男人们从她身旁经过,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有的偷偷嗅一嗅她身上散发的汗香,有的则大胆地直视她那姣好的面容,更有甚者,目光黏在她那饱满的胸脯上挪不开。她天生丽质,知道男人的眼睛毒,却也总是骄傲地挺胸跷臀,将女人的优点隔纱尽数展现。只可惜,她那肚子不太争气,接连生了四个女娃。如今她又挺着个大肚子,看样子该是冬月里的产期。方老二脸上却不见喜色,反而愁云密布,心里想:若再生个女孩,可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怕什么来什么。冬月初六子时,“咚”的一声,五姑娘呱呱坠地。那孩子来得利索,比预产期早了好些天,她的母亲还来不及喊声“哎呦”,她便自己钻了出来,省却了母亲不少痛楚。枞膏火在堂屋里摇曳闪烁,五姑娘一看这黑灯瞎火的世界,当即哇哇大哭起来。接生婆一阵忙活,将婴儿用襁褓包裹好放在产妇身侧,却不敢惊动方老二,悄没声息地迈出了方家门槛。</p><p class="ql-block"> 天蒙蒙亮时,方老二拖着沉重的步子迈进产房。五姑娘却忽然睁开眼,直直地看向她爹。方老二一愣,见这闺女一头浓密的黑发,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活脱脱像极了她妈妈,心里不由地软了下来,俯身一口亲在了老婆略带汗湿的额头上。</p><p class="ql-block"> 走出产房,方老二冥思苦想着取名的事,看到五姑娘如此水灵,他不愿再取什么“招弟”“来弟”之类的名字。一抬头,看见院子一侧如伞盖般的杨梅树和墙根下傲霜的山菊花,忽然有了主意:梅菊,方梅菊,既动听又雅致。</p> <p class="ql-block"> 梅菊长到五岁时,从母亲的针线框里翻出一段红毛线,便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红毛线扎在自己的发梢上,然后扭着细碎的小步在大人面前显摆。她母亲看见,忍不住笑出声来,脱口唤道:“阳乖婆!”自此,“阳乖”二字便如影随形地跟着梅菊了。</p><p class="ql-block"> 城步人口中的“阳乖”,是阳光乖巧之意,常用来形容年轻姑娘喜欢打扮、爱漂亮、好表现自己,有些招摇过街的举动,略带着些逾矩的内涵,却又不乏怜爱之意。</p> <p class="ql-block"> 梅菊十三岁小学毕业时,已出落得卓卓婷婷。那年春节前,大队计划排演样板戏《红灯记》,缺个李铁梅的演员。梅菊听说后,自告奋勇抢下这个角色。演出那天,她除了嗓音尚显稚嫩,那眼神、唱腔、步伐动作,竟有五分形似,三分神似,赢得满堂喝彩。自此,她越发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走起路来挺胸抬头,讲起话来有腔有调。左邻右舍见梅菊如此行头,多了些私下议论:“梅菊这姑娘,越来越阳乖了。”</p> <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后,梅菊无书可读。陪母亲种了三个月的旱地,她便约了两个姐妹前往广西。广西蔬菜丰产,她打算从桂林往城步贩运蔬菜赚钱。奈何沿途关卡不少,没有单位证明,装运蔬菜的卡车过不了关。几百公里的距离不可能肩挑手扛,只得作罢。</p><p class="ql-block"> 十七岁时,梅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站在人群中如鹤立鸡群。见跑运输赚钱,她便与父母商量,找亲友筹款,又向农村信用社借贷,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这一举动,让她在山区农村,将“阳乖”推向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开手扶拖拉机虽然让她赚了些钱,也免去了日晒雨淋的田间劳作,却也让她吃尽了苦头。发动拖拉机需要手摇,没有足够臂力根本摇不响。她只得苦练,直到手臂红肿发亮,才总算有了力气;实在摇不响时,她便站在路边,胸脯一挺,扬起笑脸软语相求:“亲哥,帮妹子将车摇响啊。”向熟悉的兄弟或路人求助。</p><p class="ql-block"> 她个子不够高,转急弯时双手使不上力气,便干脆站在驾驶位上。一次,她运一车柴火上县城去卖,下文水界陡坡时放了空档,自以为能把握住,结果刹车不听使唤。千钧一发之际,她急转方向向左,车头越过公路撞向左侧土坎,一车柴火全撒在公路上,总算将拖拉机硬生生停住,水箱却撞报废了。</p><p class="ql-block"> 拖拉机修修补补维持了几年,终究是小本经营,风雨飘摇,且入不敷出。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深山老林。听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赚钱容易,方梅菊折价卖掉拖拉机,还了贷款,收拾几件换洗衣服,孑然一身走向岭南。</p> <p class="ql-block"> 在番禺沙田落脚后,方梅菊做的第一桩营生是开湘菜馆,取名“大碗菜”。她把城步的血酱鸭、蕨菜、油茶等特色佳肴和苗乡文化元素引入餐馆,“劝酒歌”“挤毛尖”“高山流水”成为时尚,“竹杆舞”跳的热汗淋漓,餐厅生意一时做得风生水起。服务行业接待八方来客,加上梅菊姿色出众,便有人开始逾越规矩,有了企图。梅菊见势不妙,见好就收,改行做物流。</p><p class="ql-block"> 当初开拖拉机时,她与县公路运输部门的领导混得熟络。开物流公司需要运输线路牌,昔日的朋友这时帮上了大忙,几台货运车、客运车都办了广州、东莞的线路牌。</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的一天,梅菊正在车站检查车辆状况,忽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所措。她动了恻隐之心,便上前询问,得知年轻人姓于,江西人,在华为深圳总部做研发工作,因家中有急事需回江西,却不慎在上厕所时将行李包弄丢了。梅菊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百元大钞递了过去:“兄弟别急,先回家吧!” 一声“兄弟别急”,传递了无限温暖。</p><p class="ql-block"> 如此偶遇,一来二去,竟生出感情,干柴碰上烈火,半年后到民证局办证结为夫妻。小于电子专业研究生毕业,婚后在梅菊的支持下,从华为辞职,自己开办公司,生产网络电子监控产品,产品远销海内外,让梅菊的“阳乖”走上了国际。</p><p class="ql-block"> 成了家,立了业,梅菊的“阳乖”本性却不减反增。她穿最时兴的衣裳,化恰到好处的妆容,说话做事干脆利落,却又处处透着苗家女子的风情。有人说她太过招摇,她却不以为然:“女人家阳乖些有什么不好?生活干净,活得漂亮;凭智慧赚钱,做事也漂亮,那才是真本事。”</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早春,湘西南遭遇严重冰灾,梅菊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将“阳乖”走向了救灾行动。她个人向灾区政府捐款两万元,又牵头募捐五万元,将村里的泥泞路硬底化,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县里召开抗冰救灾总结大会时,她捧回了“抗冰救灾,情系家乡”的金字牌匾。此后,她与城步商界几位成功人士商议,牵头组织起“广东省城步商会”,并担任秘书长,帮助在岭南一带打拼发展的老乡们抱团取暖,互帮互助。组织中年姐妹成立“阳乖女神旗袍队”,为商会的发展加油助力。</p> <p class="ql-block"> 梅菊的物流公司越做越大,但她从不忘记自己的根。除将一大家子照顾安抚好之外,不少城步老乡都得到过她的关照,尤其是那些刚来广东、无依无靠的年轻人。她常说:“咱们苗家人,走到哪里都是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2020年夏季,一位在某上市公司工作的中年老乡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治疗过程中其家属找到了梅菊,希望她出面帮助解决后续补偿问题。梅菊知道后,联系在当地政府工作的城步籍人士帮忙,亲自出面与当地乡镇劳动部门协调,终致事情得到妥善解决。如此善举,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梅菊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小有名气的物流企业。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又着眼于家乡的发展建设,投资建设了城步特产展销中心,将苗家的峒茶、腊肉、蜂蜜、竹笋、红薯干等土特产推广到广东和港澳市场。</p><p class="ql-block"> 见梅菊有如此成就,又如此爽快,那些早年议论她“阳乖”的人,如今都改了口吻:“梅菊这孩子,打小就与众不同,你看现在多有出息!”</p> <p class="ql-block"> 如今,梅菊已年近花甲,却依然保持着那份“阳乖”的劲头。她常穿着剪裁得体的时装,步履生风地走在广州、深圳CBD的高档写字楼里,同时也能身着运动服,跑步穿梭于城步的乡间小道上。</p><p class="ql-block"> “方总,您都这年纪了,还这么讲究打扮啊?”有年轻员工打趣道。</p><p class="ql-block"> 梅菊笑盈盈地回答:“阳乖是一辈子的事,与年龄无关。活得精致,活出范儿,做事才更有精神劲儿!”</p><p class="ql-block"> 接近退休之年,梅菊仍不懈努力。她最大的心愿是在老家好好“阳乖”一回——与政府合作建造一栋商贸大厦,让县域经济也能“阳乖”起来,持续“阳乖”地发展下去。</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春天,梅菊特意回城步考察项目。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她看见几个年轻姑娘穿着时髦的苗服,边走边笑,活泼得很。她们认出梅菊,兴奋地围上来:“梅菊阿姨,我们都要以您为榜样,以后也要像您一样‘阳乖’到一线城市去,让城步“阳乖”妹子,扬名世界!”</p><p class="ql-block"> 梅菊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阳光。她想起多年前母亲叫她“阳乖婆”的那个下午,想起自己扎着红毛线扭秧歌的稚嫩模样,想起开拖拉机时的苦累,想起南下广东的决绝,想起创业点点滴滴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阳乖不是表面功夫,”她对姑娘们说,“是自己的心里要有阳光,活得漂亮,也要将事情做得漂亮。真正的阳乖,是活得自在,做事踏实,不忘做人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梅菊抬头看向远方,商贸大厦的蓝图在她心中徐徐展开。那将是一座充满苗乡风情又兼具现代气息的建筑,一如她这个人,传统与现代交融,朴实与招摇并存。</p><p class="ql-block"> 她知道,有些人会继续议论她的“阳乖”,但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精彩,也为家乡带来了细微改变。</p> <p class="ql-block"> 阳光正中,梅菊站在城步街头思考着未来,她的身影成了一个不大的圆点。这个从小被叫做“阳乖婆”的苗家女子,依然挺胸抬头,步伐铿锵坚定,一如多年前那个扎着红毛线扭秧歌的小女孩,永远阳光,永远乖巧,永远带着些许逾矩的勇气,走在她认为尚算成功的道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