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荐】老街深处的红色记忆

桑榆晚风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桑榆晚风</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223996</p> <p class="ql-block">  栾树黄,秋风起,天气终于凉爽起来。</p><p class="ql-block"> 上个周末,我们全家一起驱车近百公里,来到久享盛名的高淳老街游玩。两天时间内,既体验到了古街风情,又参观了红色景点,收获颇丰,感慨颇多。</p><p class="ql-block"> 高淳老街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始建于宋代,原名正仪街,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山大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经500多年的岁月更迭,至今仍存留下一条长800余米、宽4米左右的古老街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整条</span>街道呈东西走向,两边用青灰石纵向铺设,中间用胭脂色枞阳石横向排列,整齐美观,色调和谐。为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街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成功入选“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淳老街展现了古老瑰丽的古建筑艺术及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粉墙青瓦鳞次栉比,飞檐翘角突兀多姿,砖木石雕满目琳琅,雕梁画栋堂皇富丽,招牌书法多姿绚丽,山墙壁画浓郁芬香,被中外学者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中国民俗文化富矿区”。</p> <p class="ql-block">  “杨厅‌”是高淳老街内保存完好的民国初年商宅建筑,原为著名糕点大王赵东阳故宅,后售予杨氏而得名。现为老街历史文化景区核心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杨厅是高淳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商住楼,宽三间纵深三进,上下两层,砖木结构,面积约500平方米。第一进做店面,是商品交易场所;第二进做仓库、手工坊和会客室;第三进主要做卧室,一层左右边房为主人和公子居住,楼上则是小姐绣楼。进与进之间设天井通风采光。两侧山墙垛头逐级外挑,画有铁拐李、牡丹、福寿等图案。基部用角石镇宅,门坎上安置6扇镂空屏风与店门正对。</p><p class="ql-block"> 该景点再现了当年大户人家的生活起居情景,其中感受非亲临而不可享。</p> <p class="ql-block">  “老街书坊”也是一处公益书吧,位于中山大街120号,占地面积共200平方米,分图书阅读、文化沙龙、邮局慢递、庭院休闲及轻饮吧五个区域,书坊目前藏书两千余册,内置阅读雅座十余个,使“茗茶·咖啡·悦读时光”成为主打旋律,能让阅读者享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闲情雅趣。</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木雕、砖雕、石雕,是高淳民间手工技艺的一大特色,其中木雕技艺堪称高淳 “三雕”之首,<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高</span>淳木雕制作技艺盛行于明清,体现了“吴风楚韵”的地域特征。在高淳老街那些明清建筑群中,木雕随处可见:房屋门楣、斜撑、梁架、斗拱、檐条、窗扇等处,各种木雕比比皆是,在家庭的用具和摆件中,也不乏有精美的木雕制品。</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高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高淳非遗展示馆”通过文字、图片和模型,展示了高淳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1项,其中国遗1项,省遗13项。同时,馆内还设有非遗表演互动区,提供舞台、龙舟等供游客参与互动、拍照留念。高淳民歌、民间舞蹈、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民间手工技艺绚丽多姿,阳腔目连戏成为百戏之祖,东坝大马灯成为国遗。淳朴的民风民俗彰显了吴风楚韵的地域特征,被民俗专家称为民俗文化的“富矿区”。</p><p class="ql-block"> 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淳儿女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高淳老街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一处革命圣地。</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8年5月中旬,新</span>四军第一支队在司令员陈毅率领下,从皖南出发,东进茅山。6月1日,第一支队从南陵越过敌人的铁路封锁线,3日抵达宣高边境的狸头桥。当天夜晚,陈毅率部由狸头桥登船,向高淳进发。陈毅在经过固城湖时,见如此美景,诗兴大发,当即写出了一组七言古诗——《东征初抵高淳》:</p><p class="ql-block"> “波光荡漾水纹平,河汊沟渠纵复横。扁舟容与人如画,抗战军中味太平。堤柳低垂晚照斜,农家夜饭话桑麻。兵船初过群疑寇,及见亲人笑语哗。江东风物未曾谙,梦寐吴天廿载前。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复水是江南。芦苇丛中任我行,星星渔火水中明。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p> <p class="ql-block">  第一支队到达高淳后,司令部就设在县城淳溪镇的吴氏祠堂内。安顿下来后,陈毅立即在吴家祠堂召开干部大会,向同志们介绍高淳的历史和民情风俗,还风趣地说:“小伙子和姑娘相亲,第一印象很重要,我们和江南人民第一次见面,也要给江南人民留一个好印象。”</p><p class="ql-block"> 此时,正是夏收夏种季节。第二天,陈毅就带着部队帮助群众收割麦子,车水栽秧。战士们大多是农村来的,有的在家就是劳动的好把式,他们拿起农具干得非常熟练。新四军帮助老百姓劳动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p><p class="ql-block"> 陈毅在高淳的几天,拜访了县长杨鼎侯和地方士绅,向他们宣传新四军的抗日宗旨和统一战线政策。同时,他还深入农家了解民情,开展社会调查。陈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原来对抗战愁眉不展的杨鼎侯心悦诚服,从而对新四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6月5日,国民党高淳县政府在东平殿广场召开4000多人与会的抗日救国民众动员大会,陈毅应邀参加发表3个多小时的演说,宣传国内外形势和我党“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主张,号召军民各界共同抗日。</p><p class="ql-block"> 6月7日,陈毅告别高淳民众,率部继续向茅山进发。街上响起了鞭炮,前来送行的民众敲锣打鼓,抬着米面、糕饼和粽子,送到司令部。陈毅和司令部的同志婉言谢绝,无奈群众盛情难却,他们声言不收下就不是一家人。鉴于此,陈毅才命令部队收下礼物。杨鼎侯握着陈毅的手,激动地说:“从古到今,没听说过有这样好的军队。”“中国抗日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如今,吴氏祠堂这处融古建筑艺术和革命纪念意义的场所已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东征抵达高淳后,为开通茅山抗日根据地和皖南新四军军部的通道,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决定组成民运工作组,在高淳县城开展地方工作,对外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1939年8月31日,日军第二次占领高淳,为保存革命力量,共产党员有计划地开展转移,办事处被迫撤销。</p><p class="ql-block"> 办事处自1938年8月间成立至1939年8月间撤销,在这期间,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利用国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向广大店员、工人、学生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领导他们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的组织;选派优秀青年到军部教导队学习,培养抗日骨干,为高淳民众坚持长期抗战打下了基础。办事处的设立,架起了茅山抗日根据地通往皖南新四军军部的桥梁,成为固城湖、石臼湖南北交通线中间的联络处、中转站。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冲同志,于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间,就曾担任过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主任一职。</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于200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命名为南京市党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按原景复置的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战士和高淳当地民兵游击队与日伪军作战时使用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先烈的精神永放光芒。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虽然在高淳扎驻的时间不到一周,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在当地设立的时间也仅有短短的一年,但留给高淳人民的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们追溯这段历史,重温新四军发展壮大的战斗历程,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把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接过来、传下去,让无数革命前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干秋万代永不变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