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awk10y"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5(1)</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五、中国画的“三绝”——诗、书、画(2)</b></p><p class="ql-block"> “三绝” 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说画家有三件绝妙的招数,就是 “诗、书、画”。这里要明白,主要指的诗画结合,所谓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书则不是在内容上起作用的东西,而是为了诗;因诗自己不能直接跑到画面上去安家,务必通过书法将它书写到画上,为了题诗而不得不使用书法。所以,诗画结合也可以称书画结合,因为书写的是诗,不是书法本身。然书法(诗)则在整幅图画的构图方面起了辅助作用,参与构图。</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诗画结合为中国自古以来的理论,也和诗文结合同样道理。诗词往往有文在前为序,有文在后为跋。例如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这首诗前的序文计60多个字。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这首诗,诗只有182个字,诗前的这篇序竟也达180多个字。这些序,目的为了注明诗不及的许多具体生活细节,使观者有更好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本人也深有体会,如拙作一诗《西湖边闲坐》诗云:“千里迢迢越山来,坎坷生平意未衰。杨柳虽然梢已绿,枝头尚待碧桃开。” 第一句就使观者难懂,第二句和第一句也难以联系,第三、四句和第一、二句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必须通过序言讲明。序言云:“当年从乐清去杭州落实干部政策,一路山洞未开(这一段文字就把第一、二句之谜解开了)。那天,在西湖边闲坐时,正值杨柳已绿碧桃未开,有感。” 这一句话,又诠释了第三、四两句诗,寓意落实工作已有眉目和希望,但尚待时间。于是全诗诗意就一清二楚了!</p><p class="ql-block"> 诗画结合和诗序结合的道理完全一致,一点也不稀奇,而是事物必然的存在和发展。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扬州八怪”(实际有十多家)兴起新风,画上题诗形成热潮。那时的中国画家若不会题诗就被轻视为 “画匠”,“三绝” 缺一不可。可惜因没有总结和理论支持,虽经一百年左右而好景不长,不久又衰落下来。</p><p class="ql-block">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改革中国画的口号,批判 “四王” 的临古作风,欲将西方的古典写实作风拿来要求改革国画,只在透视、解剖等形式方面着手,仍没有从国画的整体,即旧文人画的隐士风方面作批判,促其转向人民,更没有研究清楚典型论(现实主义)和意境论(浪漫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又因西方现代派画风和理论渐入中国,其中中国的写意和西方的变形、中国的山水和西方的风景这些自觉不自觉地搅在一起,中国的 “三绝” 被冷落,无人问津。这些现象和方法都不可能最后解决绘画难题。</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d4mari"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5(3)</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