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律·九堡灞溪行</p><p class="ql-block"> 陈柳冰</p><p class="ql-block">黛瓦青墙映碧天,灞溪烟柳绕村前。</p><p class="ql-block">檐牙旧刻千年雨,巷陌深藏百代弦。</p><p class="ql-block">石上苔痕凝故事,门边兽首锁遗篇。</p><p class="ql-block">和风漫抚沧桑处,古韵悠悠入画笺。</p> <p class="ql-block">墨韵深处的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宋景明</p><p class="ql-block"> 陈柳冰的《九堡灞溪行》以七律之体,绘灞溪之景,融古今之思,堪称现代古体诗作的典范。全诗以五十六字构建了一个意蕴深厚的诗意空间,既承袭了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又注入了现代文化关怀。其炼字之精妙、造境之深远,令人击节叹赏,更引发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首联“黛瓦青墙映碧天,灞溪烟柳绕村前”开篇即见匠心。“黛”与“青”的色彩选择绝非偶然——黛色深沉,喻岁月积淀;青色鲜活,显生机不息。二者相映,恰是历史与当下的视觉交响。“映”字精妙,既写实景之物象反射,又隐喻天地人之和谐共生。“烟柳”意象尤见传统诗学传承,柳丝如烟,既具朦胧之美,又含时光流逝之思,与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有异曲同工之妙,然此处“绕村前”又赋予其守护与环绕的新意,传统意象由此焕发现代生机。</p> <p class="ql-block">颔联“檐牙旧刻千年雨,巷陌深藏百代弦”乃全诗诗眼,其炼字造境已达化境。“檐牙”一词取自杜牧《阿房宫赋》“檐牙高啄”,然此处化宏大为精微,专注于檐角刻痕,视角独具。“旧刻”与“千年雨”形成时空张力——刻痕为空间存在,雨滴为时间度量,二者交融成时空的统一场。更妙在“巷陌深藏百代弦”,以“藏”字营造深幽意境,而“百代弦”之喻堪称神来之笔:弦既可奏乐,亦可牵系,暗喻文化之连续性与韵律感。此联对仗工稳而意蕴流动,实得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 颈联“石上苔痕凝故事,门边兽首锁遗篇”进一步深化历史叙事。“苔痕”意象令人联想到刘禹锡“苔痕上阶绿”之幽静,然此处“凝故事”赋予其叙事功能,使自然现象成为文化载体。“凝”字极见功力,既写苔藓凝固之态,又喻故事凝聚之功。门边“兽首”原是建筑构件,诗人却以“锁遗篇”赋予其文化守护者的象征意义,“锁”字双关,既言其守护功能,又暗示需要钥匙开启——这钥匙正是文化解读与传承的密钥。此联将物质性文化遗产提升为精神性文化符号,完成从实物到诗意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 尾联“和风漫抚沧桑处,古韵悠悠入画笺”收束全诗,意境豁然开朗。“和风”意象温柔而有力,暗示文化传承宜和不宜猛,宜抚不宜摧。“漫抚”二字节奏舒缓,音义相谐,仿佛风中自带从容态度。“沧桑”一词包蕴无穷历史变迁,却以“漫抚”轻触,举重若轻。结句“古韵悠悠入画笺”,将前三联的铺陈收归于诗画一体的美学境界,“画笺”既是诗歌自指,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隐喻,与张若虚“愿逐月华流照君”之收束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从诗学传统看,此诗深得古典七律之精粹。平仄协调,对仗工整,颔联颈联尤见功力。意象选择上,“烟柳”“苔痕”“兽首”等均源自古典诗语系统,然经诗人重新组合,产生新意。结构上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首联起于空间展示,颔联承接时间深度,颈联转入文化叙事,尾合于美学境界,完全符合古典七律的章法要求。</p><p class="ql-block">就文化传承而言,此诗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现代思考。诗人笔下的灞溪既非凝固的博物馆标本,也非商业化开发的资源,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有机体。“檐牙旧刻”仍承受着“千年雨”的滋润,“巷陌深藏”的“百代弦”依然可能被拨响。这种动态的文化观超越了简单的保护与开发二元对立,提示我们文化传承应是过去与现在的创造性对话。</p> <p class="ql-block"> 诗中“和风漫抚”的意象尤具深意,暗示文化传承需要一种从容温和的态度。不同于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改造,也不同于真空密封式的僵化保护,“漫抚”代表着对历史痕迹的尊重与温情,是一种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自然呼吸的方式。这种态度对当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p> <p class="ql-block"> 诗中“和风漫抚”的意象尤具深意,暗示文化传承需要一种从容温和的态度。不同于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改造,也不同于真空密封式的僵化保护,“漫抚”代表着对历史痕迹的尊重与温情,是一种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自然呼吸的方式。这种态度对当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p> <p class="ql-block"> 最终,《九堡灞溪行》让我们看到,古体诗不仅是古典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可以成为现代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通过诗的创造,檐牙旧刻继续向我们诉说,巷陌深弦继续为我们鸣响,中华文化的千年韵律,就这样在五十六字的精妙安排中,获得新的生命。这或许就是古典文学在现代社会中最深刻的魅力与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附:七律·九堡灞溪行</p><p class="ql-block"> 陈柳冰</p><p class="ql-block">黛瓦青墙映碧天,灞溪烟柳绕村前。</p><p class="ql-block">檐牙旧刻千年雨,巷陌深藏百代弦。</p><p class="ql-block">石上苔痕凝故事,门边兽首锁遗篇。</p><p class="ql-block">和风漫抚沧桑处,古韵悠悠入画笺。</p><p class="ql-block">(作者系湖北咸宁市作协会员,中国乡村作家终身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