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娃上大学

临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种无声却又隐隐作痛的情感离别就是送娃儿上大学,送的是一种心情,更是一份深深的牵挂和不舍。望着娃儿独自前行的背影,父母心中感慨万千,守护在身边十八年的娃儿就要开启新的大学集体生活了,纵有万般不舍,可父母与娃之间依旧是一场前行路上得体的退出和坚持背后默默的守护。终究是要放手,爸爸妈妈的护航告一段落,爸爸妈妈却要原路返回,娃儿你从此得展翅高飞。慢慢求学路任重而道远,以后的校园生活,相信你一切都会适应!那一刻终于明白那句精辟的人生至理名言: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是我们离不开孩子,从此以后又多了一个牵挂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这是男娃上大学的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月的阳光把中国大地晒得金灿灿,连秋风都在说:此刻的温暖,配得上娃儿们往后求学漫长岁月。9月6日,阳光穿过枝丫,把碎金般的暖意缀在大学校园里的沥青路上。风忽然停了,原来幸福也有声音——究竟是怦怦的心跳震落了秋光,还是急促的呼吸染甜了昨日奋斗时光。在前往大学附近的各主要路口都有迎接新生入学的志愿者,指引一张张朝气蓬勃的新脸庞上写着无限的期待和对大学美好憧憬的新生;在校园树荫下、岔路口、宿舍前志愿者忙前忙后马不停蹄的引导和帮助已满头大汗一手拖着行李箱一手拎着被褥背上还背着背包恨不得把整个家搬到学校的家长,排着队在校园穿梭的热闹劲,活像一条人工运输河。望着一个个大学生志愿者T恤后背洇开相似的汗渍,恍然时光在此刻完成了一次奇妙的叠印,恍若八年前未满十八岁的女儿正从时光的那头走来,稚嫩的脸上充满朝气,发梢还挂着那年九月的露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这是女娃上大学的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年女儿是9月7日报到,因为需要搬运的东西实在太多,必须亲自送!爱人和我起了个大早,从家乡出发开了整整六个小时的车,终于把女儿送到了她寒窗苦读十二年考上的大学。孩子将独自在另外一个陌生城市生活四年,这是她首次离家也是我们第一次送娃上大学,怎能不让人担忧?虽然路途遥远,但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父母得先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才能安心啊!一路上,女儿趴在窗边隔窗望景,一脸陶醉的样子,时不时指着路边的靓景雀跃不已。我和爱人相视而笑,眼中却都藏着不舍。这是我们第一次送孩子远行,去一个女儿从未在外寄宿需要住校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男娃在读大学的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学校门口,目送她步入大学的那一刻,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孩子成长的见证,也是一次珍贵的家庭仪式。从这一刻起,女儿将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学会独立面对未来的挑战。校园比想象中要大要靓,我们根据校卫队工作人员的指引把车停放在临时车场,绕了好几圈才找到宿舍区。一栋栋略显陈旧的楼房排列着,外墙有些斑驳,寝室阳台上的栏杆开始生锈。排队、登记、领钥匙,一系列流程走下来,终于拿到了那把小小的、标志着女儿即将开始独立生活的钥匙。真是无巧不成书女儿的寝室和儿子现在的寝室竟然如此惊人相似,都在宿舍楼四楼中间位置且床位都是靠近门口。寝室内已挤满了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本身并不宽敞的宿舍挤满的都是家长在整理床铺,反观在一旁的孩子,活脱脱像个“小指挥官”。停下手来忽然明白:家长之所以为孩子的跑前跑后,是因为我们用大人的标准衡量他们的世界;而孩子们,总能用青春的活力和创意,把任何条件都能过成诗和远方。那1000元/年的宿舍或许物质条件简单些但可以承载其无价的青春和梦想。这不就够了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男娃录取通知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孩子而言,踏入大学校门,意味着他们即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充满无限可能与挑战。然而,对于父母来说,这同时也标志着他们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个时代的结束,心中难免涌起不舍与感慨。大学,这个新的起点,象征着孩子将独自面对新的生活与挑战。而父母,在孩子离开家乡、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了远方的一种守望。父母虽不舍却欣慰孩子的成长,以无尽思念和期盼支持起离别的牵挂。他们的心中,故乡的春秋不再,唯有冬夏的轮回,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期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2017年新生入学接待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孩子上大学,留下来的是父母需要重新书写的“空巢”人生剧本。无论是欢庆“好日子”还是咀嚼“空落落”,都请记住,父母自身生活的充盈与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年礼。毕竟,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每一次得体的退出,都是为了让孩子飞得更高更稳,也让父母的爱,在分离中淬炼得更深沉辽阔。父母的不舍与孩子的期待在此刻碰撞,原来大学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在瓷砖的亮度,而是在少年眼中不灭的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此时的我已在天津火车站候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校门口与娃这一别,坐上返广的列车,娃的身影渐行渐远,心中的不舍,如潮水般翻涌。无论是现今送儿时那“如释重负”的畅快,还是当年送女时那“万般不舍”的酸楚,底下奔涌的,都是我们做父母热辣滚烫的爱与无穷无尽的牵挂。送娃上大学,更像一场盛大的亲情仪式,是“在孩子人生中每个重要的节点,不论相隔多远,父母都愿意和孩子一起共担风雨,分享光荣”的执着。大学也许是父母今生能把娃送到最远的地方。这“送”本身就是最深情的目送。只是,这爱意的表达,被无形的社会规训和无尽的未来期许拧成了不同的形状。至于男娃和女娃为何在我们父母心里砸出截然不同的水花?对儿子,爱是“成全于相互分离”,是逼他早早独立的“狠心”;对女儿,爱是“送出安全与欢乐”的细致呵护,是难以割舍的绵绵牵挂。这差异,折射出我们家庭教育中对性别角色的预设:男孩被期待去征服世界,女孩则被更多地系在情感的港湾。细品九月开学季朋友圈评论区那股浓浓的生活味儿,里头熬着的是咱中国式家庭教育一锅大杂烩浓汤,滋味迥然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平原大地上的落日余晖预示明朝太阳更加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实送娃入学也是一种幸福的“负担”。哪有大人跟娃一分开就破防的?可咱就是这样——嘴里说着“志在四方”,心底全是“等你回家”。等孩子慢慢长成了自己的样子,你才发现最难的不是学校离家有多远,而是家长心头那根“牵挂的线”怎么也绕不直。说好“不黏人”,结果是谁在手机里翻相片、刷视频找得最勤快?没毛病,说的正是送娃入学的你和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想想现在的家长,别说娃一去学校,家里连空气都凉快两度。朋友圈全成了“娃的纪念册”,一会发个背影,一会写几句文案——不舍明明写脸上,却硬撑着说“等你放学”。啧,这真不是“玻璃心”作祟,是咱中国父母本能的温柔罢了。嘴上说“你快飞吧”,心里都盼着下一秒娃能撒着小跑扑回怀里,掏空“老母亲”最后一丝清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女娃的录取通知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要我说,成长这道坎就跟包饺子似的——捏也不是放也不是。你要真旱涝保收、心无波澜,反倒让人怀疑“这亲情能吃吗”?既然亲情给了我们这份酸酸甜甜,不如坦荡承认自己舍不得,等娃闯世界的那份勇气里,其实是有咱的一半软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送娃上学不舍”真成了家长的最大情结,那是不是得反思,咱这代父母到底是在成全孩子,还是绑架自己?你说该学会云淡风轻地放下,还是就痛痛快快地陪着娃“磨泥”到老?觉得“空巢家长”越早越好,还是“抱一辈子才安稳”?在朋友圈的评论区里等你抬杠,别光跟自家娃较劲,也来和我唠唠心里话——谁是真正的“飞得更远”?</span></p> 谢谢您的雅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图片:临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文字:临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音乐:来源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