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山西的古建国宝--朔州、忻州、晋城三地行(2)

GYD

<font color="#ff8a00"><b>忻州</b></font>位于山西省中北部,东倚太行,西临黄河,南毗太原,北依长城,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忻州文化底蕴厚重,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7处,全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就有2座在忻州。<div> 在忻州众多的古寺禅院里,除了早已闻名海内外的<font color="#167efb">佛光寺</font>、<font color="#167efb">南禅寺</font>,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小众寺庙值得一看,<font color="#ff8a00">洪福寺</font>就是其中的一座。隐匿在晋西北一处乡野山村里这座国内罕见的堡垒式寺院,除珍贵的宋代木构外,它的千年彩塑造型生动、技艺精湛,堪称一绝,是国内宋金彩塑的瑰宝。<div> 在忻州定襄县的河边村,矗立着一座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建筑群<font color="#ff8a00">阎锡山故居</font>。它不仅是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人物的府邸,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建筑艺术价值的宝库。</div><div> 已有1800年历史的<font color="#ff8a00">忻州古城</font>,古称“秀容”,有“<font color="#167efb">三关总要</font>”、“<font color="#167efb">晋北锁钥</font>”之称。虽然古城有很多地方已翻新,但仍可感受到千年古城的魅力,是大众休闲、娱乐、怀古的好去处。</div></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洪福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村。始建年代可追溯至北宋政和末年(约1119年)。洪福寺虽经金、元、明、清及现代多次修葺,但保存的宋代木构建筑基本不变,为国内宋代殿宇建筑的重要遗存。洪福寺坐北朝南,建于七米高的土台上,四周以宽厚的自然黄土筑墙相围,形成独特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寺堡一体</span>”形制,这种封闭式防御体系,在我国古代寺院建筑中十分罕见。寺内现存金代大殿和清代东西配殿。大殿佛坛上现存的九尊宋金时期彩塑,造型生动、气势庄严,与朔州崇福寺堪称“<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晋北双壁</span>”,是宋代彩塑艺术中的精品,具有深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洪福寺被列为<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五批国保</span>单位。</p> 堡墙大门的门额上方刻有“洪福寺”三个大字,据记载为清李达人手书,道光年间修葺山门时嵌入。 寺内只存有一进院落,沿中轴线对称分布,正中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置于左右,内有宋代和明代彩塑遗存共三十一尊。 大雄宝殿又叫“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基座东西宽23米、南北长18米,是典型的金代形制。 屋脊中间的刹龛,中央刻有“皇帝万岁”四字。 屋脊的琉璃鸱吻 两柱间的斜栱如莲花般绽放,坚实美观,既继承了宋代建筑的柔美,又具有辽代建筑的豪放。 殿门上正中悬挂有“<font color="#167efb">毗庐真境</font>”匾额。 大殿里立有4根立柱,是宋金时期留下的金丝楠木。 大雄宝殿中央的佛坛,宽12米,进深7.3米。佛坛上完整地保留着具有宋代风格的泥塑九尊。正中为释迦牟尼,左普贤,右文殊,合称“<font color="#167efb">华严三圣</font>”。三尊塑像皆面颊丰满,双肩圆润,面目刻画细腻,衣褶线条流畅。 佛祖<font color="#167efb">释迦牟尼</font> 神态安详的<font color="#167efb">普贤</font> <font color="#167efb">文殊 </font>面庞赤红,眼神深邃,手持宝剑和莲花,象征着智慧和慈悲,配色十分罕见。 弟子<font color="#167efb">阿难、迦叶</font>分立两旁,凝神注目,虔诚恭谨。 两位<font color="#167efb">胁侍菩萨</font>宛如下凡仙女,身姿微微前倾,亭亭玉立,容貌俊美,身披华丽璎珞飘带,尽显女性温婉之态。 威武雄壮的<font color="#167efb">护法天王</font> 这些塑像姿态自然生动,表情逼真,眉目传情,比例匀称,夸张适度,面目秀丽,雍容自在,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突破了一般佛教塑像的呆板造型。 三尊主佛像的背光尤为精美,背光内浮雕了各种花卉、祥龙和坐佛像,中间上部塑天宫楼阁。 梁架上置两组明代伎乐悬塑,伎师手持不同乐器,翩翩起舞,仙乐悠悠,衣裙飘逸,塑造了一幅“<font color="#167efb">满月世界</font>”的生动图景。 大殿两侧保存有明代彩塑,悬山上有许多佛龛,据说明万历年间放置的高约一尺的木雕佛像共有一千尊,如今仅留存下两尊。 西墙佛龛里有一位戴着眼镜的明代人物代塑像,塑造的是寺庙供养人马石王。 寺内立有元代石碑一座,历代的重修碑刻多座。 东配殿为<font color="#ff8a00">地藏殿</font>,现存塑像17尊,据记载为明代所立。 地藏王菩萨,两边为闵工和闵工之子道明。 在殿堂左右围墙修有一圈石台,石台上分别是十殿阎王与判官曹公等,共14尊明代塑像,保存尚好。 <b><font color="#ff8a00">阎家大院</font></b><br> 又称<font color="#167efb">阎府</font>、<font color="#167efb">阎锡山故居</font>,位于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是民国时期曾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阎锡山的一座庄园。 <font color="#ff8a00">阎锡山</font>是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统治山西近四十年,对山西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阎家大院始建于1913年前后,占地3.3万平方米,耗银140万两。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建有<font color="#167efb">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font>以及<font color="#167efb">子明慈幼院</font>等大小30多座院落(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整个建筑群中的装饰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工艺精美,具有鲜明的地方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2013年3月,<font color="#167efb">阎家大院</font>被列为为<font color="#ff8a00">第七批国保</font>单位。<div> 阎家大院坐东朝西,以一条主轴线为核心,向南北两侧展开,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div> 大门为石牌楼式门楼,两旁有砖砌的八字照壁,门头上悬挂着"<font color="#167efb">文沱草庐</font>"金字牌匾。 规模最大的<font color="#ff8a00">东花园</font>,由东西并排三座一进院落组成,斗拱飞檐,是典型的晚清宫殿式建筑。<div><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大门内的第一座院落就是<font color="#ff8a00">东花园一院</font>。这是阎府最大的一个院子。院内四周是厅堂,中间是花坛和影壁,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div> 院子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水池,直径丈余,全部用青石雕砌而成。四周围栏上均刻有花卉、人物,栏杆,顶部立有姿态各异的小石狮,中间是一根高达四米的盘龙石柱,用整块巨石雕成。 <font color="#ff8a00">东花园二院</font><br> 建于1933年,占地2208平方米,房间125间,是整个阎府建筑群中修造最豪华的院落。正房东厦是阎氏父母后期居住的地方。抗战时期周恩来、朱德曾路居正房西厦。东厅是阎府重要议事、接待宾客的场所。 二院里最壮观的建筑是东大厅,门楣高悬“笃礼崇义”大匾,其木、砖、石三雕均为上乘之作。这里原为阎氏家族议事待客之处。1934年12月17日,阎锡山父亲去世后,设灵堂于此大厅。出殡之日,何应钦曾代表蒋介石在此祭奠。 图中较高的建筑是水塔 青砖与黛瓦相映成趣,抱厦与回廊巧妙相连。院中的众多木雕、砖雕以及石雕,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一组组精湛的石雕、木雕、砖雕。这些雕刻作品遍布各主要建筑,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技艺精湛。 <font color="#ff8a00">东花园三院</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建于1932年,房屋66间。正房<font color="#167efb">当仁堂</font>为阎氏会客厅,内有小院,是阎氏居住处,下有地道通向文山脚下。</div> 三院的正厅是阎锡山会客办公的场所,取名为“<font color="#167efb">当仁堂</font>”。1937年9月18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到阎府,在“当仁堂”会见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代表国共双方共商山西抗日大计。 阎锡山居室 在小院的后面有一处地道入口。阎府地下的地道总长约十公里,共有三个出口,分别通往火车站,文山和西汇别墅。 阎家大院是中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旧中国最大的官僚私邸之一,整体建筑庞大恢弘,高低错落有致。 <font color="#ff8a00">  </font>青石砌造的<font color="#ff8a00">行得通</font>,是连接老宅与新园的重要通道,建于1932年,通高1.85米,面宽1.58米,质地为本地青石。门两侧刻有松、柏、梅、兰、奇石等图案,顶部雕卷轴式匾额,书“行淂通”三字(淂即得),额头雕有一只蝙蝠倒挂,下有一只蜘蛛昂首向上,两者相会,喻意“福喜临门”。 穿过“行得通”,上面是新园的<font color="#167efb">都督府、二老太爷府、上将军府、穿心院、文昌庙</font>等一组庞大建筑。 房屋之间用砖桥巧妙连接 <font color="#ff8a00">都督府</font><div> 建于 1913 年,主体是一座两层的楼阁式建筑。这里是阎锡山故居的核心建筑之一,是当年阎锡山处理政务、会见重要宾客的地方。</div> <font color="#ff8a00">得一楼</font>,1914年阎锡山被袁世凯封为一等爵候后修建了这栋建筑。得一楼高三层共11间,顶层一间为阁,小巧精致,是阎府至高点之一。1929年冯王祥曾在此楼拜见阎老太爷。1934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到阎府,曾登此楼赏景。 阎锡山曾在都督府东厅设午宴款待蒋氏夫妇。 都督府东西跨两院,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豪华大气。 后院正房是阁氏父母早期居住处 前院正房是阎氏与原配夫人徐竹青的居室。 <font color="#ff8a00">  上将军府</font> 阎锡山住所‌,典型的晚清建筑式样,斗栱飞檐、雕梁画栋。 <font color="#ff8a00">  二老太爷府,</font>重建于 1914年,房屋27间,是阎家最老的宅院,阎氏于1883年9月出生于此院正房西屋。后由阎氏祖父阎青云分给其叔父阎书典,故被当地人称为二老太爷府。 此院为典型的四合院,院门匾书“凝瑞院”,四角门分别匾书“文山”、“叠秀”、“沱水”、“流环”。 <font color="#167efb">闫氏史料展</font><div> 用历史事件图文资料、大量照片介绍了阎锡山的一生。</div> 从1911年太原起义,到1949年仓皇赴台,可谓是“一座阎家院,半部民国史”。 展示的阎锡山亲撰的阎氏家训(照片),告诫族人要时刻不忘以中道自处,以公道处世。 随处可见的精美砖雕 <font color="#ff8a00">红楼,</font><font color="#333333">也称</font>七星楼,位于东花园三院的偏东南处,是一座三层大楼,其底层是宽敞的三眼窑洞和一条直通楼上的石甬道。上面两层由青砖砌成。 嵌在墙上、由阎锡山亲撰的石刻阎府家训,通俗易懂、很接地气。阎锡山一生非常重视修身、持家之道,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这些家训体现了他崇尚传统教育与儒家文化的一面。 五姑娘阎慧卿居住的<font color="#ff8a00">绣楼</font> 仰望绣楼 <font color="#ff8a00"><b>忻州古城</b></font><div><font color="#ff8a00"><b> </b></font>又称“<font color="#167efb">秀容古城</font>”。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享有“<font color="#167efb">晋北锁钥,三关总要</font>”之名。2017年当地政府启动古城保护改造项目,形成了如今“四面城墙八座门”的格局。现存历史文化遗产有<font color="#167efb">秀容书院</font>、<font color="#167efb">遗山寺</font>、<font color="#167efb">关帝庙</font>、<font color="#167efb">财神庙</font>、<font color="#167efb">泰山庙</font>等,它们是古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div> 忻州城原有四门,城门上均有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由于历史的原因,仅有北城门楼幸存于今。北门<font color="#167efb">拱辰门楼</font>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在清同治年间重修,是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城门楼。 <font color="#ff8a00">北城门楼</font>座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城楼总高28米,城楼阳面三层高悬一巨大匾额,上书“<font color="#167efb">晋北锁钥</font>”四个浑厚的大字。 城墙内外两侧各有砖砌台阶直达城墙上。 古城内的南北大街 <font color="#ff8a00">秀容书院</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知州鲁潢创建,因忻州古称秀容县而得名,为忻州首所学府,中国五大书院之一,也是山西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且仍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书院依山而建,阶梯式布局,分上院、中院、下院三个院落,总占地面积约 45亩。拾级而上,可达最高处六角亭。整座书院俨然一座庄严静谧的古堡。</div> 戏台 顺台阶西向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有木牌坊、四角亭、八角亭、六角亭等各种建筑。 站在六角亭眺望,可一览忻州市全貌。 八角亭 <div>  <font color="#ff8a00">财神庙</font>,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现存为清代建筑。内有过殿、大殿,鼓楼、偏殿。过殿前建有石牌楼。南侧有坐东朝西的<font color="#39b54a">戏台</font>,与过殿相对。</div> <font color="#ff8a00">遗山祠</font>,为纪念金末元初文学家、历史学家<font color="#167efb">元好问</font>而建的祠堂。该祠始建于元末至正十三年,2010年重修。 <p class="ql-block">敬请浏览我的访古系列:</p><p class="ql-block"><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5g8f37rh"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再访山西的古建国宝--朔州、忻州、晋城三地行(1)</a></p><p class="ql-block"><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56orhjx0"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1)</a></p><p class="ql-block"><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56syd6uk"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2)</a></p><p class="ql-block"><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56xqm77w"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3)</a></p><p class="ql-block"><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571898n9"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4)</a></p><p class="ql-block"><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574j7ssa"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5)</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