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痕苔影里的时光密码

红都冰儿

<p class="ql-block">七绝·九堡即景</p><p class="ql-block">柳冰</p><p class="ql-block">黛瓦层楼立灞溪,苔斑漫上老墙西。</p><p class="ql-block">檐牙挑起千年月,恰遇邻翁话旧题。</p> <p class="ql-block">月痕苔影里的时光密码</p><p class="ql-block"> ——读《七绝·九堡即景》</p><p class="ql-block">湖北读者天府春阳</p><p class="ql-block"> 江南的九堡,其名自带着宋词小令般的清雅韵味,仿佛是从《武林旧事》中滑落的一页笺纸,墨色氤氲间透着千年文脉的幽香。柳冰先生的《七绝·九堡即景》,仅以二十八字便勾勒出一幅超越时空的水墨长卷,其间蕴藏的古典诗学智慧与生命哲思,令人如品醇醪,回味绵长。</p> <p class="ql-block">  “黛瓦层楼立灞溪”起笔便见唐人气象。黛者,青黑也,较之“青瓦”更添几分沉静古意。王观《卜算子》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此处的“黛”字同样蕴含着传统审美中的色彩哲学。层楼伫立灞溪之畔,不禁令人联想李白“灞陵杨柳曲”的意境,虽地理有异,而情韵相通。建筑与流水一动一静,一立一卧,构建起中国传统美学中最基本的空间叙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苔斑漫上老墙西”一句,可谓“诗眼”所在。苔藓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向来是时间物化的最佳载体。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的是闲适,而此处“漫上”二字更具侵略性与压迫感,仿佛时间本身正在悄无声息地占领空间。苔斑自西墙蔓延,暗合“夕阳西下”的意象,让人自然联想到光阴流逝的无情。这种以空间写时间的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高明之处——不直言岁月更迭,而借物象之变暗示时空流转。</p> <p class="ql-block">  “檐牙挑起千年月”堪称神来之笔。檐牙一词本属建筑术语,经诗人点化,顿生画意诗情。牙字既状飞檐翘角之形,又暗含“咬住”、“挑起”的动感,将静止的建筑赋予了生命的张力。千年之月与一时之檐形成时空的强烈对比,令人想起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永恒诘问。檐牙挑起的何止是明月,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重量。这种“小大之辩”的哲学思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  “恰遇邻翁话旧题”收束全诗,将前三句的景语自然转入人情。邻翁的出现,使冰冷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瞬间有了人间烟火气。话旧题三字平淡中见深意,既指具体的往事旧闻,也暗喻文化传承的永恒命题。此句与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以人物活动点活全篇,使时空交织的意境最终落于人间真情。</p> <p class="ql-block">  统观全诗,可见诗人深得古典诗学三昧。二十八字间融汇建筑、自然、时空、人情四大元素,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意义宇宙。其语言特色尤为值得称道:选字精当如“黛”、“漫”、“挑”等动词形容词的运用,每个字都如棋局中的关键之子,担负多重表意功能;意象组合巧妙,从黛瓦苔痕到檐牙明月,最终归于邻翁旧题,形成由物及人、由景入情的完美过渡;意境营造深远,将具体景物提升到哲学思考的高度,却又不失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首七绝更值得珍视的是它展现的古典与现代的对话能力。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诗人没有选择简单的怀旧或拒斥,而是通过传统诗学形式,表达现代人对时间、记忆、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这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正是古典文学在当代的最大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  九堡的黛瓦老墙或许终有一天会消逝,苔痕会淹没于现代建材,檐牙再挑不起被高楼切割的碎月,邻翁的故事也可能消散在城市化进程中。但诗人用二十八个汉字凝固了这一时空切片,如同琥珀封印了远古的生命,让瞬间成为永恒。这或许就是古典诗学在现代社会的终极意义——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的文化基因,持续为我们提供理解世界、安顿自我的智慧资源。</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吟咏“檐牙挑起千年月”之时,我们挑起的何止是明月,更是整个文明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在这月光照拂下,古今相遇,物我交融,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诗意从不远离生活,它就在黛瓦苔痕之间,在檐牙明月之下,在邻翁絮语之中,等待着一颗颗敏感的心灵去发现、去传承、去创造。</p> <p class="ql-block">  这篇诗作及其展现的古典诗学智慧提醒我们:在疾速变化的时代,更需要一种能够连接古今的审美能力,一种能够在苔痕月影中读解时间密码的文化悟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现代化浪潮中不失文化根脉,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来自何处,这才是古典文学留给当代最珍贵的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