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580106</p><p class="ql-block">我踏入了位于临淄北山西村的管仲纪念馆。穿过写有“管子故里”的石牌坊,仿汉代风格的建筑群在绿树掩映下静静矗立,灰瓦红柱间,仿佛能窥见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雄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中轴线前行,便是纪念馆的核心——管仲祠。祠内汉白玉雕成的管仲塑像端坐正中,目光深邃,仿佛仍在运筹帷幄。两侧分列着齐国六重臣的塑像,神态各异,共同勾勒出当年齐国朝堂的人才济济。祠堂内的展板详细介绍了管仲的治齐方略,从“相地而衰征”的经济改革,到“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字里行间皆是这位“华夏第一相”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漫步至园区深处,便是管仲墓。墓冢高约14米,周长百余米,被青石板铺就的道路环绕。墓前两方石碑静静矗立,“齐相管夷吾之墓”几个大字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站在墓前,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先贤的传奇一生。</p> <p class="ql-block">展厅总面积539平方米,由五厅、一祠、一馆组成。五厅分别是“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以管仲生平脉络为主线,通过浮雕壁画、微缩景观等多种手段展示其事迹和思想。一祠为管仲祠,是馆内主体建筑,祠内有汉白玉质管仲塑像及六重臣塑像。一馆为中国宰相馆,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展示宰相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步入馆区,映入眼帘的是“管鲍之交”展厅。墙上的浮雕生动再现了鲍叔牙分金、力荐管仲的场景,那些细腻的笔触将两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深厚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驻足于此,不禁感慨,若没有鲍叔牙的豁达与识才,或许便没有后来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p> <p class="ql-block">管仲出身贫苦,以商贾为业。自幼与鲍叔牙为知己,鲍叔牙知其雄才伟略,常善待之。后经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相,齐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相国。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内发展工商、渔盐、冶铁,按照土地的好坏来征收租赋,主张富国强兵,增强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举贤任能,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整顿行政管理系统,使得行政区域更加精细化,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拥护周天子,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与各诸侯国会盟,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前645年,管仲病逝。</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首霸春秋”展厅的微缩景观。它复原了葵丘会盟的盛况:齐桓公身着诸侯盟主服饰,接受各国使臣朝拜,而管仲站在其侧,神情沉稳。周围的士兵、礼官、侍从各司其职,场景宏大而细腻,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真切感受到齐国作为春秋首霸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时,回望这座建筑群,它不仅是对管仲生平的记录,更是对华夏古代治国智慧的传承。离开时,心中满是震撼与敬畏——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谋略与情谊,终究在这片土地上,以纪念馆为载体,得以被后人不断回望与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