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魅——听“文字工作漫谈”讲座有感

五岳松

<h3>文字之魅——听“文字工作漫谈”讲座有感<br>文/李岳武<br>9月13日下午,金风送爽。我怀着求知之心,随人流步入《岳阳日报》大楼14楼的会场。岳阳日报“云梦周刊”作者见面会暨“文字工作漫谈”在这里举行。主讲人是《岳阳日报》党组副书记宋可权先生。会场内除了岳阳市采风学会部分作者以外,还有慕名而来的文字爱好者,空气中浮动着一种期待的静谧。<br>宋先生登台后从容开讲。他借助多媒体演示,从“人类语言的独特魅力”“文字工作的两大分类”“古今中外,文字皆具神圣使命”“何为文章”“何为好文章”到“熟练掌握文字工作的‘三把钥匙’”六个方面,娓娓道来,融会贯通。他将文字工作清晰划分为文艺创作与文稿写作两大类别,继而论述其重要与神圣。话语简洁,却已在我心中激起涟漪。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独特印记,既能载道,亦能传情,实在奇妙。<br>他引用《红楼梦》联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寥寥数字,道尽文章真谛。我暗忖,文章之道,原不在辞藻堆砌,而在洞察万物、通达人心。<br>讲解最为详尽的,是第六部分——文字工作的“三把钥匙”。他目光炯炯,如执钥匙在手。第一把钥匙是从最准确的角度切入,须因人、因地、因时、因情境、因媒体而异。他列举诸多个人写作实例,说明同一件事,面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表达。这使我想起“因材施教”,原来为文亦如是。<br>第三把钥匙是以最生动的形式表达。他从标题、语言、编排三方面细加阐述。谈及语言时,特别强调了排比的气势、比喻的贴切、引用的自然、分析的深刻。排比可令文气贯通,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比喻能使抽象转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引用则可借古人智慧,增文章光彩;而分析透彻,方能直指本质,发人深省。话语虽简,却蕴含无穷写作智慧。令我忽忆昔日所读佳作,无一不是在这些方面做得恰到好处。<br>他精通传统文化,语言功底深厚。讲解内容充实、详略得当,更分享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恰当方法进行写作;以实实在在的才学,印证了主持人在开场时称其为“写作高手,从政能手,讲课里手”的美誉。<br><br>讲座结束,我缓步走出会场,秋风拂面,思绪仍徘徊于字里行间。宋先生所言“文字有深度,文字有风骨”,言犹在耳。深度源于思考,风骨出于品格,好文章实为思考与品格之外现。<br><br>归途中,见路旁梧桐叶已微黄,在风中簌簌作响,似在低语。我想,天地万物莫非文章,只待有心人读之写之。而文字工作者之使命,便是将这世间点滴,化作有温度的文字,传递给更多渴望阅读的灵魂。<br>此番讲座,于我而言,不啻一场文字的洗礼。调寄《满庭芳》词一首:<br><br>云梦筵开,金风送爽,满堂墨客同斟。洞明世事,练达即文心。三钥启扉见道,纵谈处、妙理堪寻。凝神际,珠玑掷玉,星斗落琼林。<br><br>烟霞生笔底,剖析毫厘,编古排今。更道是,文章须有深沈。字外峥嵘风骨,秋梧叶、簌簌清音。归来后,胸藏万壑,明月照书襟。</h3> <h3>李岳武,中学语文退休教师;工作期间,在《湖南教育》等报刊发表过论文。1978年师从毛田名儒周代鸿老中医,学写诗联及《农村应酬》。退休后活跃于网络,昵称“五岳松”。先后发表诗、词、联、赋、散文、游记、纪实文学、新闻稿等近千篇,累计百多万字。任过红网“湖湘文化”版主,毛田李氏宗祠八修族谱主编。自诩潇湘散淡人,探究民俗《行礼》文化,著有《诗文漫笔》。岳阳市网络协会、采风学会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