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旧州这地方,距安顺城东南三十七公里。镇子算不得大,古街也只寥寥几条,在我游历中这是最小的一座古镇了,然却悄然走过了六百多年的光阴。尤其西街一带,老屋连绵,旧铺比邻,院落深深,一种年深日久的韵味萦绕其间,引人驻足。</p><p class="ql-block"> 追溯其源,旧州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地处黔中,扼守滇黔要道,早在明以前便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人称“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可见其紧要。</p><p class="ql-block"> 至明洪武十四年,时逢西南残元势力勾结土司作乱,朱元璋为平西南之乱,遣傅友德、蓝玉、沐英率三十万大军南征。这一役,史称“调北征南”,历时数年,终肃清残元势力,也将云贵之地真正纳入版图。战后为固边陲,朱元璋采沐英“屯田戍边”之策,命大军就地屯驻,广设卫所,旧州遂成屯军重镇。</p><p class="ql-block"> 这些官兵多来自江南苏皖,不仅带来耕作之技、戍防之制,更携来了江南的风俗、匠艺与文化。比如古镇现存的“耕读传家”匾额,便源自江南士族传统;屋舍门窗上的“暗八仙”雕花,亦是江南工匠的拿手技艺。岁月流转中,江南文化与本地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互渗,最终凝结成独具一格的屯堡文化,旧州则成为这一文化最鲜活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如今漫步古镇,明清风貌的屋舍鳞次栉比。石墙由当地特有的“糯米灰浆”砌成,相传此法为沐英军中工匠所传,以糯米汁混合石灰、砂石,坚固程度堪比现代水泥;木窗雕花繁复,灰瓦层层叠叠,一砖一瓦皆被光阴打磨得温润古朴。西街的青石板路上,嵌有“忠勇”“安边”等诗词刻石,相传为明代屯军将领所题,字里行间满是戍边情怀。家家户户大门两侧悬挂的金黄楹联,多出自明清文人之手,“万里封侯承祖志,千秋守土继家风”之类的门楣,尤显屯堡人的豪迈气节。脚下的青石板、门前的古水渠、檐下的红灯笼,静静映照着从洪武至今的岁月变迁。</p><p class="ql-block"> 屯堡建筑以江淮四合院为蓝本,融合山地特色,形成“石木相构、四合围院”的格局。旧州客栈原是明代千户所署旧址,院内的“将军柱”相传为傅友德南征时亲手栽种的银杏所制;土司食府则由清代刘氏大院改建,刘氏先祖为明代屯军百户,因军功受封,院落中留存的“诰命碑”,记载着其家族受康熙皇帝嘉奖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古镇内非遗传承不绝,地戏面具雕刻技艺源自明代军傩,这是当年屯军为鼓舞士气,将战场故事改编为傩戏,面具雕刻便随戏而生。</p><p class="ql-block"> 蜡染技艺是苗族、布依族特色,孙女曾在苗家染坊体验蜡染,仅勾勒一只招财猫图案便耗去半日,先以铅笔画图,再将铜蜡刀蘸取融化的蜂蜡细细涂抹,待染色时,蜡封之处方能留存本色。后续还需反复染色5—10次以获得深蓝色,由于时间关系,染色,脱蜡工序最终委托老板娘完成寄回。这一方看似不起眼的提兜蜡染,恰似古今民间技艺交融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旧州值得铭记的杰出先贤是明代洪武年间的周冕,他获“征辟进士”或“举人”身份。明代“征辟”是皇帝直接征召有才学之士入朝为官的制度,虽与科举出身不同,却代表着极高荣誉,足见周冕的学识与才华。</p><p class="ql-block"> 周冕被朝廷征辟后,官至监察御史,专司监察百官、巡视地方,任内清廉自守、政绩突出,深受乡民爱戴。其家族为旧州名门望族,秉持“诗书传家”理念,历代人才辈出,后人中不少人步入仕途,延续着家族荣耀。</p><p class="ql-block"> 说到吃,旧州是屯堡菜系的发祥地,鸡辣子、屯堡八大碗等都是知名特色美食。而祥云轩食府的招牌菜“滚油猪肝”,更尽显火候的学问。这道菜由明代屯军厨师创制,因士兵操练后需快速进食,便有了“急火快炒”之法。</p><p class="ql-block"> 走进幽深的小巷,拐入青石院落,登上逼仄的楼梯,上到二楼的一间屋子,店家先将其它菜品上齐,最后端上来一个小锅,小锅置于固体酒精之上,油滚之后,用筷子夹住料酒、花椒腌制片好的猪肝投入滚油之中,心里默数五秒即捞起,此时入口最是鲜香嫩滑;若多待片刻,便老了。滋味之妙,尽在火候分寸之间。一口鲜香入喉,仿佛能尝到当年屯军在烽火间隙里,于方寸灶台间琢磨出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 六百多年风雨变迁,旧州从军事重镇变为文化地标,从屯军营地成为生活家园。每一处建筑、每一种技艺、每一道美食,都是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注脚,诉说着“调北征南”的传奇,守护着屯堡文化的活态传承。这座小镇,需沉心慢品,方能领略其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0日拍摄于贵州安顺旧州古镇</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9日写于山东济南龙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