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记忆】阅兵

王仕平

<p class="ql-block"><b>昵 称:王仕平</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53337379</b></p> 2025年九三大阅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9月3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式,这场阅兵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有了很多感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阅兵式开始,一个个整齐的方队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我被他们的气势所折服。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口号响亮有力,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和精神风貌。尤其是抗战老部队的方队,看着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兵,我心中充满了敬意。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阅兵中,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让我大开眼界。新型主战坦克、隐形战机、远程导弹等国之重器依次亮相,这些装备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代表着我国国防科技的最高水平。我不禁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span></p>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的一生难忘的在八月发生事情有好多好多,特别是青春故事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参军第一年学习坦克驾驶,在炎热的夏天,一身土一身泥,整天汗流浃背,马靴里都是汗,那个情景是记忆犹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文章主要叙述一下1984年8月我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训练时的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1984年4月份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人员进驻北京通县机场阅兵村后就连续、不间断地进行训练。机场没有一棵树,8月正是三伏天,此时的训练场,远远看去,都往上冒热气。坦克方队参阅官兵都是穿3套衣服,内衣、军装、工作服,戴坦克帽穿大马靴,训练场上站得时间久了,都有眩晕感。训练下来,衣服全部湿透,马靴脱下来都能倒出半碗水。每天都是38C左右的高温,飞机场的水泥地地表温度足有60C,坦克装甲板的温度高达80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2月份,我与团车务股长李怀保带部分准备参加阅兵的优秀坦克驾驶员和修理工到包头617厂,学习当时的先进准备69—3中型坦克,经过4个月的理论学习和车间实习,基本掌握了新型装备的操作规程要领及维修基本常识和方法,于5月中旬到达阅兵村(北京通县机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参加阅兵训练时24岁,正值青春年华,血气方刚的年龄,体力和精力充沛,更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惧流血更不怕流汗,埋头苦干,创优争先。当时主要担负五项任务:一是完成阅兵技术保障指挥部分工的工作,二是负责阅兵装甲车辆的抢救抢修演练,三是负责阅兵车辆的技术状况检查,四是总结阅兵技术保障的经验教训,五是负责阅兵技术保障的通讯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军区装甲兵部张雪来、徐津武两位高参的指导下,坦克六师张铁练科长总负责,坦克二十四团由技术处长张顺德、车务股长李怀保等有关人员组成强干的阅兵技术保障组,负责技术保障的组织指挥、应急情况的处置和各个单位的协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1984年作者在通县机场阅兵村</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驻阅兵村后,办公室是帐篷,宿舍也是4—6个人一个帐篷,8月的帐篷像蒸笼一样,温度相当高,特别热的实在受不了时,指挥部采购点冰块临时降一下温,冰块很快就融化了。因为帐篷较多,冰块也使用不起,只能忍受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克服炎热天气的煎熬外,还忍受着蚊虫叮咬的痛苦,一心一意只为完成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9—3中型坦克是我军当时最先进的装甲装备,为减轻坦克乘员的操作强度,对操纵部分、炮塔部分和传动部分等增加了液压装置。为了保证阅兵坦克顺利通过天安门,总参装甲兵部命令国营617厂派出高级技术人员全程保障,驻617厂军代室赵总代表总牵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与军代表和工厂工程师经常在演练现场顶着烈日面朝水泥跑道一起研究抢救抢修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工厂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地向坦克乘员和修理工传授检查、维修经验和技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1984年6月作者在北京通县机场观看坦克分列式阅兵训练留影</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月的天,烈日炎炎,地面温度4、50℃,装甲板的温度高达7、80℃,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我每天对出停车场的40台装甲车辆,逐一检查,一个过程下来,全身工作服就像在水中泡的一样,幸亏年轻,上下坦克比较轻松,但每天反反复复,重复一个动作,也是枯燥无味,且腰酸背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利用晚上总结阅兵技术保障有关情况,撰写材料20余万字,在阅兵指挥部创办的《阅兵情况反映》简报上刊登文章10余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兵方队在飞机跑道进行分列式训练,我们就进行抢救抢修演练。水泥跑道温度相当高,烤的脸火辣辣的,仍然坚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1984年10月1日国庆三十五周年69—3型坦克顺利通过天安门</i></p> <p class="ql-block">  10月1日凌晨三点我们带抢救抢修装备设备隐蔽在人民大会堂东北角松树林内,随时做好执行特殊任务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阅兵开始,10时23分分列式开始,当10时50分坦克方队开始经过天安门城楼前时,我的心像悬起来一样,既自信又紧张,眼睛观察阅兵方队的情况,耳朵听着对讲机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当阅兵总指挥宣布分列式结束时,我的心里才算一块石头落地,心里踏实了,同时眼里也流出了幸福的泪花。</p><p class="ql-block"> 这泪花来自阅兵训练冒着酷暑对装备技术状况细微检查的效果,技术保障有效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首都阅兵纪念</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三等功证章</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兵结束后,我荣立三等功,同时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兵的经历是我青春最最美好的故事,通过阅兵及阅兵训练,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虽然身体晒的黝黑,体重也减轻了许多,1.75米的个子,只有不足60公斤,但是更结实更精神了。这次阅兵是我永远难忘的回忆。</span></p> 1999年国庆50年阅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预演(合练)于1999年9月22日在东长安街进行第二次合练,主要组织受阅装备进入预定区域进行演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地点‌:1999年9月22日,地点位于北京市东长安街。 ‌‌ 参与方队‌:车辆方队包含400多台装备,涉及陆军、海军、空军及二炮等军种,采用摩托化和铁路输送方式集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障措施‌:北京市相关部门与阅兵总指挥部协调解决道路加固、交通管制等问题,确保装备顺利通行。 ‌此次合练是为10月1日正式阅兵做最后准备,涉及超重、超高装备的通行方案验证,以及天安门广场标线调整等细节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阅兵我作为特邀嘉宾在天安门西观礼台观看了阅兵预演的全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王仕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歌曲:《分列式进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王仕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