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浦東曆史博物館參觀攻略。2025.9.18

阿建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浦东历史博物馆外的街道上,我沿着人行道缓步前行,两旁现代建筑简洁大气,浅色石材外墙映着光影,透出几分静谧。车流尚未喧嚣,绿树成荫,仿佛为这座承载记忆的场馆轻轻屏息。门口“浦东历史”四个字清晰醒目,像是在低声邀请:进来吧,听一听这片土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便被一面双语展板吸引。左边是“GEOGRAPHY OF PUDONG”,右边写着“地域浦东”,仿佛在用两种语言讲述同一段源远流长的过往。七千年前,长江南岸的泥沙开始堆积,岁月如水流般缓慢却坚定地塑造出今日的浦东。展板下波浪纹路蜿蜒,像极了那条孕育万里的大江,静静流淌在时间的河床上。</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深处,几件陶罐与雕塑静静陈列在玻璃柜中,它们不言不语,却自有千钧分量。背景墙上,一张是考古现场,尘土飞扬中有人俯身挖掘;另一张是残垣断壁的古建筑遗址,仿佛能听见风穿过梁柱的低吟。墙侧的地图标注着历史的坐标,让我突然意识到:脚下这片繁华之地,曾埋藏着多少未被讲述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建置浦东”,一块介绍牌立在展柜旁,蓝屏电子屏正播放着古代聚落的复原影像。陶器陈列其间,一个大陶罐表面刻着细密纹理,几只小碗错落有致,像是刚从某户人家的餐桌上取下。工艺虽古,却透出生活的温度——原来早在千年前,这里的人已懂得用美装点日常。</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只彩绘陶瓷罐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图案繁复却不失雅致。旁边一幅花卉画作清丽脱俗,而对面那幅山水画则气势开阔,山川河流尽收眼底。木质画框与柔和的蓝光交织,整个空间安静得仿佛能听见笔墨在纸上行走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几块石碑并列而立,上面刻着“施湾镇”“高桥乡委员会”“南汇县农业”等字样,像是不同时代的印章,记录着行政变迁的轨迹。它们沉默伫立,背后浅色墙面上的城市剪影若隐若现,新与旧在此刻悄然对话——这些名字,曾是土地上的真实心跳。</p> <p class="ql-block">一根立柱引人驻足,上面挂着竹篮与农具,周围陈列着犁、耙、风车等老物件。展板图文详尽,讲述着浦东农耕的点滴。几位参观者低头细看,有人轻声念出说明文字。我仿佛看见春日田间,牛铃叮当,人们弯腰插秧,汗水滴入泥土,长出的是整片大地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一门铁炮静静立于展台之上,黑沉沉的炮身泛着冷光,仿佛仍带着昔日的硝烟气息。背景左侧是地图与建筑草图,讲述某个防御要地的布局;右侧则是一幅古城墙的老照片,斑驳墙体诉说着守卫家园的决心。站在这儿,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号角声。</p> <p class="ql-block">川沙城墙的故事令人动容。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扰,一位名叫乔的官员带领百姓百日筑城,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屏障。展板上的平面图清晰标注了城门与结构,下方两张照片对比鲜明:一张是当年断壁残垣,一张是今日遗址风貌。时间带走了砖石,却带不走那份坚韧。</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古城的故事紧随其后——宝山城。明万历四年建成,城墙长一公里多,高八米,四门环护,护城河如玉带绕城。布局图精细描绘了城内街巷与建筑分布,左下角的照片却让人感慨:如今只剩一角老屋与一棵古树,身后已是高楼林立。古今交错,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浦东大厦的往事带着热血与激情。1933年,浦东同乡会在南京路建成这座楼宇,成为抗日救亡的重要据点。旧报纸上的报道字字铿锵,照片里人们集会演讲,眼神坚定。那一刻,它不只是建筑,更是民族精神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让我停下脚步:一群学生整齐列队,站在欧式风格的校舍前合影。圆形窗、拱门廊,透着庄重与书香。这是浦东中学,1907年创办,最早以“浦东”命名的学校之一。他们站得笔直,像极了未来挺立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新浦东》报的复制品泛着黄,1907年的铅字密密麻麻,却字字有力。这是第一份以“浦东”命名的报纸,由李光书与穆穆创办,为民生发声,为文化奔走。下方还有一张更早的《浦东报》复本,纸页虽旧,理想却新。</p> <p class="ql-block">一组票证与交通工具的老照片勾起怀旧情绪。火车、汽车、泛黄的车票,仿佛能听见汽笛长鸣。那个年代的出行或许缓慢,却充满了期待与仪式感。一张张票据,不只是旅程的凭证,更是时代流动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一条老街跃入眼帘:中式店铺林立,招牌繁多,行人穿行其间,一辆红色老汽车停在路中央。电线横贯天空,老式路灯与木门相映成趣。这不仅是街景,更是一幅活着的市井画卷,热闹中透着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陆深的画像儒雅沉静,红袍黑帽,手持书卷,眉宇间尽是文人风骨。生平简介写着1477到1544,跨越弘治至嘉靖年间。他收藏的玉器、瓷器、古籍一一陈列,让人看见一位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不止于仕途,更在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四位人物并列墙上:宋庆龄温婉坚毅,吴玉章目光如炬,张渭天神情肃然,黄炎培沉稳内敛。右上角写着“无双国士”,一字千钧。他们或许未曾同框,却因共同的担当被历史并置于此,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的篇章庄重而深刻。金色海报写着“建设新乡村”,文件上的表格记录着数据变迁。那段岁月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重塑了这片土地的肌理。改革之路虽艰,却步步踏实。</p> <p class="ql-block">工业的记忆在这里苏醒。沪东造船厂、耀华玻璃厂、上海第三钢铁厂,一张张合影里,工人们穿着统一制服,站姿挺拔。背景是高耸的厂房与巨大的机械,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荣光——汗水铸就钢铁,平凡造就伟大。</p> <p class="ql-block">一幅浮雕震撼人心:六位工人并肩而立,有人指向远方,有人握锤沉思。他们的姿态各异,却都透着一股力量。那是劳动者的尊严,是建设者的信念,在深色墙面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大治河、人民塘,这些名字如今听来平静,当年却是万人挥汗的战场。照片里人们肩挑手挖,河床一寸寸拓宽。那是用人力对抗自然的壮举,也是浦东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展区讲的是家。从茅草屋到砖木瓦房,再到七十年代的楼房,住房的变迁就是生活的升级。一张张照片里,房子越盖越高,窗户越开越大,人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明亮。原来,所谓发展,最动人的模样,就是让每个人都有个遮风挡雨的家。</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阳光正好。回望那栋现代建筑,我知道,浦东不只是高楼与速度,更是层层叠叠的记忆与奋斗。这一天的漫步,不是走完了一段展览,而是走进了一段活着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