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寺藏三奇”的宝刹:彭州龙兴寺

老罗

<p class="ql-block">龙兴寺位于四川省彭州市城北口,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初名“大空寺”。至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经志公禅师扩建,寺院规模逐渐增大。武则天执政期间的公元691年,寺院更名为“大云寺”。至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奉诏改称“龙兴寺”,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龙兴寺占地已达八十余亩,寺内常住僧众超过百人,建有僧房、殿堂等各类建筑共计一百五十余间,曾是一处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佛教胜地。</p> <p class="ql-block">彭州被称为佛教胜地,并非因为某一座单独的寺庙,而是源于其悠久深厚的佛教历史、规模宏大的寺院集群(彭州有大小寺院十几座)、以及高僧辈出的佛法传承,是一个区域性、历史性的佛教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彭州的佛教活动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咸康三年(337年)的“大空寺”,距今已有超过1600年的历史。这意味着佛教在传入中国不久后,就已在此地生根发芽。龙兴寺在唐代的鼎盛是其作为佛教胜地的重要标志。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下诏将其更名为“龙兴寺”,这与唐朝的国家宗教政策密切相关。“龙兴”一词带有强烈的政治寓意,意味着王朝兴盛,被皇帝诏令改为“龙兴寺”的寺院,其地位非同一般,相当于国家级别的官寺,享受国家的支持和尊崇。</p> <p class="ql-block">关于龙兴寺的得名,确实存在一个充满历史谜团与民间想象力的传说,与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密切相关。这个传说为古刹增添了一分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相传,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后,并未死于宫中大火,而是通过秘密通道逃出京城,从此隐姓埋名,浪迹天涯。在漫长的逃亡生涯中,他曾一度流落至四川彭州。当他来到彭州的这座古寺时,见此地清幽僻静,便在此隐居藏身了一段时间。为纪念建文帝曾在此“潜龙蛰伏”、“龙潜于此”,同时也寓意着大明王朝的“兴”盛延续,朝廷或地方官府便敕令将寺院更名为“龙兴寺”。此传说并无确凿的史实证据。正史记载建文帝下落成谜,其结局是明清两代的一大历史悬案。龙兴寺得名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8年)是确凿的历史事实,远早于明朝。因此,这个传说属于后人附会的历史演义。</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是一座“一寺藏三奇”的宝刹:“真身舍利”、“舍利宝塔”、“成都起义”。它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场所,成为了一座融合了信仰、建筑、历史与文化的传奇之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奇:佛门至宝 · 佛陀真身舍利</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龙兴寺的“魂”,是其作为千年古刹的根基所在。</p><p class="ql-block">据佛教史籍记载,唐代高僧悟达国师(知玄) 在长安得到一枚珍贵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公元841年,他回到彭州,在龙兴寺(当时称大空寺)建造舍利塔,将佛舍利隆重供奉于地宫之内。自此,龙兴寺便成为举世公认的佛陀舍利供奉圣地之一,享誉中外,吸引了历代无数高僧大德和虔诚信徒前来朝拜。这枚舍利赋予了龙兴寺无上的宗教地位和灵性色彩,是它最核心的“奇”之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奇:建筑奇观 · 亚洲第一舍利宝塔(金刚宝座塔)</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龙兴寺的“形”,是其震撼视觉、冠绝亚洲的物理标志。</p><p class="ql-block">· 巍峨宏伟:现在看到的龙兴舍利宝塔是1994年动工重建的新塔。它仿照印度佛陀成道处的佛陀伽耶大塔(金刚宝座塔的经典形制)而建,但规模更为宏大。主塔高81米,四隅分座四座小塔,象征佛教的须弥山,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高的金刚宝座式佛塔。</p><p class="ql-block">· “七佛”道场:塔身四周供奉着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的巨大雕像,使其不仅是一座佛塔,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七佛”庄严道场,这在全国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登塔览胜:游客可以登临塔顶,极目远眺,整个彭州城市风光和川西平原的沃野千里尽收眼底,将佛教的神圣与世俗的烟火气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奇:历史丰碑 · 成都起义指挥部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龙兴寺的“神”,是其融入中国近代史洪流、见证和平抉择的独特篇章。</p><p class="ql-block">1949年冬,新中国已然成立,解放大军进军大西南。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12月,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三位高级将领,为避开蒋介石的监视,秘密移驻彭县,并选中了清静隐蔽的龙兴寺藏经楼作为指挥部。</p><p class="ql-block">在藏经楼(又名“龙兴精舍”),他们与中共地下党代表会晤,最终于12月9日通电全国,宣布起义(史称“彭县起义”或“成都起义”)。这一义举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在川西盆地负隅顽抗的计划,促成了成都的和平解放,使无数生灵免于战火,加速了整个西南地区的解放进程。从此,龙兴寺不仅是青灯古佛的寺庙,更是一处承载了决定历史走向、追求和平统一的红色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的“三奇”,跨越了不同的维度:</p><p class="ql-block">· 时间上:跨越了从东晋、盛唐到近代的千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空间上:融合了古印度佛教建筑形制与中国川西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 内涵上:既包含了出世间的终极信仰(舍利),也参与了入世间的最关键历史变革(起义)。</p><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 “神圣性”、“奇观性”与“历史性” 的非凡结合,使得龙兴寺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寺庙,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宝刹,非常值得人们前去探访、瞻仰和深思。</p> <p class="ql-block">龙兴寺最震撼、最核心的传说,是关于其塔下地宫中供奉的佛陀舍利。</p><p class="ql-block">1. 舍利的由来: 相传,在古印度阿育王时期(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将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留下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以安奉供养。其中一部分(据传有19份)舍利就传到了中国。中国19处佛祖舍利塔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五座:陕西法门寺佛指骨舍利塔、北京灵光寺佛牙骨舍利塔、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塔、宁波阿育王寺舍利塔、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p><p class="ql-block">2. 舍利入彭州的另一版本: 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印度僧人昙摩掘义将一部分佛陀舍利迎请至彭州,并在当时称为“大空寺”的龙兴寺前身建造了佛塔,将舍利安奉于地宫之中。从此,龙兴寺便成为了拥有佛祖真身舍利的无上圣地。</p><p class="ql-block">小图为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关于舍利的具体发现,历史上曾有记载。1949年,人们在古老的龙兴寺塔(旧塔)拆除过程中,确实从塔心地宫中发现了一个石函,内有珍贵佛教文物,但当时并未公开报道发现舍利。寺庙目前供奉的佛陀舍利,主要是依据历史传承和佛教仪轨而来。</p> <p class="ql-block">“七佛现身” 的传说:龙兴寺的佛塔历来被视为镇寺之宝和四川最著名的古塔之一,素有“蜀中第一塔”的美誉。关于此塔,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传说: 在历史上某次重建或修缮佛塔时,曾有七佛(通常指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过去七佛)在塔顶显现瑞相,光芒万丈,震惊了所有在场的僧侣和工匠。因此,龙兴寺获得了“七佛圣地”的尊称,而这座宝塔也被赋予了更加神圣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的主体建筑包括天王殿(山门殿)、舍利宝塔、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四重殿堂,配殿多座,各殿以走廊连接,形成完整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山门殿)是进入寺院的第一重重要殿宇,遵循汉传佛教寺院的经典格局。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美感,更承载着丰富的佛教义理与空间过渡功能。</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供奉的是皆大欢喜的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形象),笑口常开,喜迎众生,寓意慈悲与包容。其背后,则供奉着佛教的重要护法神——韦驮菩萨,面向大雄宝殿,手持金刚杵,象征护持佛法、守护道场。</p><p class="ql-block">殿内两侧分别矗立着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塑像,分别守护一方天下。四大天王共同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圆满祈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山门殿)是寺院由世俗外界进入圣境的核心过渡。信众与游客至此,从弥勒菩萨的欢喜接引,到韦陀菩萨的威严护法,再感受四大天王的守护愿力,完成内心的第一次净化与收敛,为后续朝礼大雄宝殿和舍利塔做好身心准备。</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便是这座宏伟的金刚宝座式舍利塔,又称龙兴舍利宝塔。该塔最大特色在于中央主塔四角各伴一座小塔,形成一组庄严的塔群,这一形制可追溯至印度佛陀伽耶的精舍,在中国较为罕见。主塔高81米,相当于30层楼,四座小塔亦高达27米。凭借宏伟体量,该塔享有“亚洲第一金刚宝座塔”之誉。原塔始建于唐代,后毁于历代战乱及地震(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新塔于1993年奠基,历时四年建成,并非唐代旧塔的复原,而是在传统形制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创新重建。塔内供奉佛陀舍利,为寺内最高圣所,常迎来信徒朝拜绕行;游客亦可登塔远眺,纵览彭州全景,晴日甚至可见远方雪山。这座高塔不仅是彭州的鲜明地标,更象征着这座城市历经灾难后的坚韧与重生。</p> <p class="ql-block">塔的内部才是关键。塔心是一个巨大的空间,从底层到顶层,环壁修建有石梯可供攀登。在每一层的环形内壁上,都凿有数以千计的佛龛,里面供奉着不同造型的佛像和菩萨像共计一千零八十尊,故舍利宝塔又称“千佛和平塔”。沿着塔内的旋转石梯缓缓而上,可以逐层观看墙壁上形态各异的佛像和菩萨像;塔顶以金箔鎏金,辉映天光;塔基刻有汉藏双语题记,象征民族与文化交融,更显圣洁恢弘。</p> <p class="ql-block">塔内辟有五层塔室,并于六十四米高处设有观景台,登临可俯瞰彭州全城风貌。从底层到观景台共有365级台阶,需时30分钟左右。</p> <p class="ql-block">舍利宝塔(金刚宝座塔)的塔身四面庄严供奉着“过去七佛”圣像,形成“一塔矗立、七佛共驻”的殊胜格局。这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不仅是佛教教义中一脉相承的七位觉悟者,更是佛法相续不断的精神依止。此塔非凡之处,在于以一体之塔身融汇七佛道场,既构成恢宏的视觉奇观,更成为教理与信仰交融的立体象征。观者至此,无不心生敬畏,如入圣境。但不知是何原因,现在禁止登塔观瞻“过去七佛”圣象。</p> <p class="ql-block">在舍利宝塔塔基周围,常设有一排排庄严的转经筒,这一设施深刻体现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交融。转经筒,作为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宗教器物,内置经文,外刻真言。信众顺时针转动经筒,即象征诵读经文一遍,以此积累功德、净化业障、祈福禳灾。</p><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的转经筒与能海上师密切相关。他在1944年曾到龙兴寺讲经,并主导重建了舍利佛塔,该塔融合了汉藏佛教元素,包括藏传佛教特色的转经筒设计。</p> <p class="ql-block">在龙兴寺这座汉传佛教舍利圣塔旁设立转经筒,具有深远意义:</p><p class="ql-block">1. 文化交融:转经筒与寺内汉藏双语题词等元素共同体现出汉藏佛教的融合,象征着不同教派间的相互尊重与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2. 修行融合:转经筒为不同背景的信众提供了直观便捷的修持方式。将汉传“绕塔”与藏传“转经”合为一体,形成一种完整的礼敬仪式。</p><p class="ql-block">3. 意境升华:转经的“动”与佛塔的“静”相映成趣,寓意佛法在永恒中流转不息、利益众生,为古塔增添了丰富的宗教意蕴和视觉层次。</p><p class="ql-block">龙兴寺的转经筒不仅是宗教设施,更是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吸引着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体验这一独特而庄严的宗教实践。</p> <p class="ql-block">塔前有两座清幽的别院左右相映。右手边的院中,静立着一通“舍利碑”,默默诉说着宝塔的殊胜渊源。碑的正面,乃赵朴初先生的墨宝真传——“龙兴舍利宝塔”,笔力遒劲,气象恢弘;转过碑后,则是能海法师亲笔译就的《佛塔功德经》摘录,梵汉交融的法音妙语,为这座圣塔增添了无上的功德与愿力。</p> <p class="ql-block">左手边的别院中,静置着一块珍贵的“镇塔石”。此石并非凡物,乃是佛塔建筑中用于安奉舍利、镇守地脉的核心圣物,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龙兴寺的这块镇塔石尤为特殊,它于上世纪初因地震自塔顶震落,后来由寺内僧人恭敬请至塔前院落中供奉,成为连结古塔历史与当代信仰的重要圣迹。</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举行主要宗教仪式的核心殿堂。这座建筑本身为清代风格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殿内主尊为释迦牟尼佛,整体氛围庄重肃穆。大雄宝殿与殿前高耸的金刚宝座舍利塔前后呼应,共同构成了寺院的宗教建筑中轴线,体现了“佛塔”与“佛殿”这两种不同功能、不同形制的佛教建筑在中国传统寺院中的和谐统一。大雄宝殿坐落于寺院中轴线的核心,南眺巍然矗立的舍利宝塔,北接藏经楼与接引殿,位居要冲,气度恢宏。</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的金钟与法鼓是寺内重要的宗教设施,分别位于不同区域并承担不同功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钟位于大雄宝殿左侧院落,法鼓则位于大雄宝殿右侧院落。</span></p><p class="ql-block">金钟主要用于宗教仪式中的法器鸣响;法鼓则多用于日常法事活动。 ‌</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与财神殿分列于大雄宝殿前方左右两侧,分别为地藏菩萨与财神菩萨的供奉之所。</p><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手持锡杖与摩尼宝珠,以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被视为救度众生、掌管轮回的菩萨。信众常至此祈愿超度先亡、消灾延寿、护佑平安。</p><p class="ql-block">佛教中财神常有二位:一为伽蓝菩萨,多呈关公形像,以忠义诚信象征“诚信生财”;另一为财宝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身金色,持宝伞、握吐宝鼠,专司财富。信徒在此祈求事业顺利、财源广进。</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内的藏经楼,不仅在佛教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1949年成都起义前夕,这里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西川国民党将领秘密谈判的关键地点,对推动起义实现与成都和平解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藏经楼二楼正是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策划起义的指挥部所在地。因此,它不再仅是一座存放佛经的建筑,更成为见证重大革命历史的红色地标,将千年古刹的宁静与时代变革的风云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如今,龙兴寺既是信众朝圣的佛教圣地,也是人们回顾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寺内仍保留相关介绍与标识,提醒人们铭记1949年那个冬天,在这里发生的、决定川西命运的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的接引殿,是一座以供奉阿弥陀佛及西方三圣为主体的重要殿堂,其核心教义体现了“接引众生、往生极乐”的净土思想。该殿既是寺中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佛教净土信仰的具象呈现。接引殿位于寺院的北端,南望巍峨的舍利宝塔,与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殿)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层次分明、礼佛循序的庄严格局。当您步入殿内,不妨静心瞻仰阿弥陀佛的手印与姿态——左手托莲台象征净土归宿,右手下垂施与愿印,喻示普接十方。其慈容悲目,不仅传递着深远的宗教寓意,也展现出精湛的造像艺术,令人顿生敬畏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所称的“七佛圣境”,并非指“过去七佛”,而是旨在纪念自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开山肇建以来,直至明代这千余年间,七位曾在龙兴寺驻锡修行、弘法利生,或对寺院的建设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僧大德。他们多为受朝廷敕封的国师,在佛教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他们分别是:</p> <p class="ql-block">东晋印度僧佛图澄‌(鸠摩罗什弟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梁代志公禅师‌(南朝梁武帝时期扩建寺院)</p> <p class="ql-block">唐代悟达国师‌(唐代高僧,曾主持寺院事务)</p> <p class="ql-block">唐代道因禅师‌(唐代著名禅师,参与寺院重建)</p> <p class="ql-block">五代预知禅师‌(五代时期重建龙兴寺的关键人物)</p> <p class="ql-block">宋代圆悟国师‌(宋代高僧,推动寺院文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明代智中一天国师‌(明代僧人,延续寺院法脉)</p><p class="ql-block">上述七位僧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龙兴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龙兴寺被誉为“七佛圣境”即源于此。 ‌</p><p class="ql-block">“七佛圣境”坐落于寺院东侧一方独立院落之中,七座造型殊异、法相庄严的灵塔巍然矗立,营造出深邃肃穆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七佛国师灵塔东侧,安奉着四位参与龙兴舍利宝塔重建的高僧灵塔,分别是:贞意大和尚(曾任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并担任成都宝光寺及石经寺方丈)灵塔、能海上师(成都起义重要策动人、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暨副会长、龙兴舍利宝塔重建主要发起人)舍利塔、清定上师(成都昭觉寺方丈)发塔,以及正乘大和尚(曾任彭州佛教协会会长、龙兴舍利宝塔重建发起人之一)灵塔。四位大德皆倾力投身于龙兴舍利宝塔的重建事业,为其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七佛圣境”东北侧有一个独立小院,院内的观音阁与文殊阁,以及金刚宝座模型塔,共同构成了寺院中别具特色的建筑群。观音阁内供奉大悲观音菩萨,为众生救苦之所;文殊阁则供奉智慧文殊菩萨,是启智觉悟之地。两阁相对而建,象征着佛教中“悲智双运”的深刻理念。</p><p class="ql-block">而金刚宝座模型塔作为寺内的创新性建筑,在继承传统佛塔形制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与理念,形体庄重、结构鲜明,既延续了宗教象征意义,又体现了积极探索的时代精神。三者彼此呼应,融合传统与现代,展现出龙兴寺在传承中创新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图为金刚宝座模型塔</p><p class="ql-block">1940年冬,能海上师莅彭讲经,礼扫残塔,深感痛心,毅然发愿重建,设立“重建益州龙兴寺舍利塔筹备委员会”,在成都、重庆、上海、天津等地募化,在县境新兴乡太平寺建大窑四座,烧制造塔纪年专用塔砖。在龙兴寺内,仿加尔各答金刚舍利塔式样,建造了模型塔,以探索研究建塔经验。这座新建成的金刚宝座模型样塔,主塔高12.33米,4小塔高5.11米。1986年由佛门善男信女募资粉糊装修工程,安装宝顶,于塔身嵌入844尊佛像。赵朴初会长为样塔题写塔名“龙兴舍利宝塔”。班禅额尔德尼用汉藏文分别题写:“南无吉祥释迦牟尼佛”。现已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彭州龙兴寺内的牡丹园,是寺院景观中一处清雅别致的所在。每逢花期,园内牡丹竞相绽放,国色天香,与寺院的红墙碧瓦、梵音缭绕相映成趣,既为庄严佛国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自然生机,也为游客与信众提供了一处静赏芳华、涤荡心尘的优美空间。</p> <p class="ql-block">人们喜爱礼佛龙兴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对信徒而言,它是圣物所在地和千年祖庭,是至高无上的朝圣地。</p><p class="ql-block">· 对普通访客而言,它是历史的见证、艺术的殿堂,是寻求宁静的“城市山林”。</p><p class="ql-block">· 对所有人而言,它都是一个可以安放愿望、净化心灵、感受文化的独特空间。</p><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集神圣性、历史性、艺术性与心灵慰藉功能于一体的独特魅力,让龙兴寺持续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