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榜样力量.践初心使命】做高寒山区教育的忠诚卫士(01)

清风阁

<p class="ql-block">图文/清风阁</p><p class="ql-block">音乐/《画你》</p><p class="ql-block">审核/柞水县教研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5703964</p> <p class="ql-block">  九月的秦岭南麓,寒意已抢先漫过九华山的山脊,走进九间房小学斑驳的青砖灰瓦里。清晨六点半,天色还蒙着一层淡青色的薄雾,58 岁的张朝清已裹紧洗得发白的深蓝色教师工装,踩着校园里被露水浸湿的碎石路走向教室。他的胶鞋碾过路边凝结的薄霜,发出细微的 “沙沙” 声,惊飞了屋檐下躲寒的麻雀 —— 这所坐落在高寒偏远山区的小学,便在这样清冷的晨色里,被他的脚步声唤醒了三十八个春秋。 </p><p class="ql-block"> 1988 年从商洛师范毕业时,九间房刚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校舍只剩断壁残垣,泥泞的山路连自行车都难以通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张朝清主动请缨到此任教,一守便是 38 载。</p> <p class="ql-block">  九间房的山风磨粗了他的手掌,却也吹亮了他的荣誉墙:县级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的奖状叠了厚厚一摞,市级师德先进个人证书被细心塑封,国家 TCL 希望工程 “奉献奖教师” 奖牌更是耀眼生辉。他曾经获得了国家级课题主持人及课研成果一等奖,多篇教学论文获国、市级奖励。</p><p class="ql-block"> 鲜有人知的是,课余时他还捧着字典啃名著、对着手机学排版,在美篇平台上拜师学艺,取百家之长,弥补一己之短。他凭韧劲坚持自修写作,成为美篇 “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获得各项奖证百余个。他的笔下文字,全是九间房的山水、孩子与他守护一生的校园情怀。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受计划生育调整、移民搬迁等因素叠加影响,偏远山村教育如深秋落叶般日渐凋零。九间房小学在撤并中不断 “缩水”:上学期尚有 4 个年级、4 名教师、9 名学生;下半年经学校转学动员后,仅剩两名教师、两名一年级学生和一名学前儿童,成了 “微型” 教学点。</p><p class="ql-block"> 张朝清 从 1988 年扎根灾区三尺讲台至今,见证了山区教育的跌宕起伏。灾后重建时,他与师生搬砖运瓦、用土坯补教室;“普六”“普九” 攻坚期,他踩着积雪劝学,背迷路孩子返校,陪寄宿生度过寒夜;教育改革浪潮中,五十多岁的他戴着老花镜学多媒体教学、练电子备课,只为让山里娃跟上时代。38年来,他把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山区教育,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大山 —— 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当了教师。每逢有人带着热茶回来探望,说一句 “张老师,我没忘您”,他便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他所参加的征文比赛作品《发挥微光,点亮心灯》,正是他坚守初心和使命,忠诚高寒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一生写照,获得了美篇“珍珠之星奖”荣誉。</p> <p class="ql-block">  三十余载光阴流转,张朝清与高寒偏远山区校园的三尺讲台,早已结下深厚情缘。临近退休,张朝清不得不直面校园的落寞:满座的教室只剩几张课桌,喧闹的校园只剩零星童声,他心里沉甸甸的。面对为孩子上学犯难的家长,他虽牵挂却无力改变,只能反复讲解转学政策,帮着联系学校,甚至骑旧摩托车送家长办手续。 即便如此,他仍向学区领导主动请缨:让我留下吧,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学校就不能空着。” 他要和另一名老同事一起,守护不愿转学的两三名孩子,守住这方倾注半生心血的热土 —— 因为他深知,一旦最后两个年级停办,这所曾承载三四百个孩子欢笑的校园,将彻底沦为尘封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从 19 岁初登讲台握粉笔的紧张,到如今批改作业的娴熟;从首次家访摔跌的窘迫,到闭着眼能走遍村路 ;从以校为家,守时如金到上班途中遭遇意外事故,造成了颅骨粉碎性骨折,九死一生—— 三尺讲台淬炼了他的师者初心,践行了他的人生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张朝清,这位秦岭南麓的老教师,是高寒山村教育最忠诚的 “卫士”,更是这方校园最执着的守望者。他的感人故事,己被柞水融媒制作成了《大山里的守望者》专题片,广泛宣传,引起了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 值此第41个教师节, 向默默无闻奋战在大山深处教育一线的辛勤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