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冬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8838229</p><p class="ql-block">图片:作者</p> <p class="ql-block">七月盛夏,汽车沿着新修的柏油路盘旋而行。公路两旁,成片的火红“火把果”绚烂夺目。比夏天的太阳热烈多情,好像在夹道欢迎远方游子回家乡。林海明手握方向盘,后座上是刚满六岁、已然熟睡的女儿小雨,副驾驶座位上放着带给父亲的药品。后视镜里,妻子晓芸的车紧跟着,车里坐满了由侄儿侄女组成的“儿童团”。</p><p class="ql-block">这是林海明离家十年后,第一次全家回到清水塘村探亲。</p><p class="ql-block">车刚进村,他就迷了路。记忆中泥泞的小道,已变成平整的石板路,路旁竖立着太阳能路灯。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几栋老屋修葺一新,墙上的彩绘生动描绘出丰收的景象。</p><p class="ql-block">“爸爸!”女儿突然指着窗外喊,“大风车!”</p><p class="ql-block">果然,村后的山脊上,几座风力发电机正缓缓转动。林海明这才想起弟弟在电话里提过,村里搞起了生态旅游。</p> <p class="ql-block">老宅前,八十岁的父亲林老汉正坐在青石凳上择菜。见到孙子孙女,老人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可看到林海明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回来了。”</p><p class="ql-block">晚饭后,林海明陪父亲在村里散步。月光为石林披上了一层银纱,新建的观景台上挂着一串红灯笼。</p><p class="ql-block">“还记得你小时候,常在这儿迷路。”父亲忽然开口。</p><p class="ql-block">林海明点点头。那时他最怕黄昏时经过石林,总觉得那些黑黢黢的石头像妖怪。</p><p class="ql-block">“现在不一样喽。”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光,“政府修了步道,装了灯,城里人专门来看这些石头。”语气里满是自豪。</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早,林海明被鸟鸣声唤醒。发现父亲不在家,他凭着记忆找到那口老井。</p><p class="ql-block">果然,老人正用长柄网兜打捞井中的落叶。晨曦透过古树洒在井沿,水面上还漂着几片荷花瓣。</p><p class="ql-block">“这井不是早就通自来水了吗?”林海明问。</p><p class="ql-block">父亲头也不抬:“井水泡茶才香。游客就喜欢这个味道。”</p><p class="ql-block">这时晓芸带着孩子们跑来,女儿学着爷爷的样子打水,笑声如银铃般清脆。林海明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趴在井边看倒影。</p><p class="ql-block">吃早饭时,弟弟林海亮赶了回来。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已是村合作社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哥,下午带你们去看看我们的生态农场。”海亮黑瘦的脸上泛着光,“去年光是多肉植物,就卖了二十万。”</p><p class="ql-block">午后,海亮带着全家人参观。石林间的空地上,大棚里种满了各式多肉,工人们正忙着打包。印着“SINAR”字样的纸箱堆成了小山——那是村里的品牌“石林阳光”。</p><p class="ql-block">“这是王叔家的兰花棚,这是李婶的蜜蜂园……”海亮如数家珍,“现在城里人就爱原生态,咱们石头缝里长出来的东西,他们都当宝贝。”</p><p class="ql-block">最让林海明惊讶的是,那口老井居然成了“网红打卡点”。游客们不仅学着打水,还喜欢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父亲居然能用普通话介绍井的历史,尽管带着浓重的乡音。</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是村文化节。林老汉被请去写对联,研墨铺纸,挥毫泼墨。“石林迎客松招手,清泉润心田生香”——红纸黑字映着老人容光焕发的脸庞。</p><p class="ql-block">演出开始后,海亮突然拉着林海明上台:“下面请省规划设计院的林工程师,给我们讲讲村里的新规划!”</p><p class="ql-block">在乡亲们的掌声中,林海明愣住了。他从没想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用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望着台下父亲期待的眼神,他突然明白了这次回乡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当晚,父子俩坐在院里乘凉。荷香随风飘来,远处的红灯笼在夜色中温柔闪烁。</p><p class="ql-block">“其实,村里还缺个懂规划的人。”父亲轻描淡写地说着,递过来一杯用井水泡的茶。</p><p class="ql-block">林海明望着星空下石林的轮廓,那些曾让他害怕的黑色岩石,在月光下宛如守护村庄的卫士。</p> <p class="ql-block">一周后,返程的车上多了几盆多肉植物。女儿抱着印有“SINAR”字样的花盆,忽然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再回来看爷爷?”</p><p class="ql-block">林海明从后视镜里看着父亲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与青山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很快。”他回答,脑海里已开始构思《石林清水塘村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议书》。</p><p class="ql-block">车窗外,风力发电机仍在缓缓旋转,像是在挥手告别,又像是在招手欢迎。</p><p class="ql-block">石林深处,炊袅升起,新的故事,正在发生。</p> <p class="ql-block">【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本文以云南石林地区新农村建设为背景,通过游子归乡的视角,展现传统村落向生态旅游转型的历程。故事以清水塘村的现实变迁为蓝本,融合风力发电、多肉种植、古井旅游等真实元素,反映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与人才回归的生动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冬虫,男、1963年5月出生。云南石林人,大学本科文化,国家机关司法单位退休,爱好写作。发表作品近千。作品见《鸭绿江》、《个旧文艺》、等文学杂志及省地刊物。笔名东金、金公、东南,愚虫等。自2001年后用网名冬虫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