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双卧之旅(8)

如兰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多钟,大同市区尚未完全苏醒,我们便已出发,因为今天要去的景点有三个。</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悬空寺</p><p class="ql-block">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今天的第一站——浑源悬空寺。清晨的阳光正好洒在这座镶嵌在峭壁上的千年古刹,金光灿灿,恍若天宫。“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句诗完美诠释了悬空寺的独特魅力,它悬挂于悬崖峭壁之上,宛如仙境降临人间,神秘而震撼。 ‌</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作为世界十大危险建筑之一,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俗语。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李白曾在此挥毫题下“壮观”二字,徐霞客则称其为“天下巨观”。</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未能登上悬空寺(登临需要提前订票且限流),但即使从下方仰望,也足以感受其惊险神奇。整个寺庙倚靠榫接结构固定在峭壁上,下方仅有十几根木柱支撑,看似摇摇欲坠却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约上午10点,我们驱车前往应县,到达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雄伟古朴的木塔外观。‌</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位于中国山西省朔州市,始建于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高67.31米,未使用一钉一铆,全凭斗拱榫卯结构支撑,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这一称谓源于它们在建筑结构、历史文化和全球影响力上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虽然目前仅一层大殿对游客开放(内部供奉的释迦牟尼像及壁画可参观但不允许拍照),但绕塔一周,细细观察其精巧结构和历经沧桑的木质纹理,已足以让人惊叹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木塔曾历经狂风暴雨、强烈地震甚至炮弹轰击,却依然屹立不倒,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雁门关</p><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我们继续向西行进,下午两点终于抵达了这座心仪已久的天下雄关。远望雁门山峦起伏,长城如龙脊蜿蜒其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苍凉豪迈之感。</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景区,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边关氛围。这里曾是战国名将李牧驻守之地,也是汉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与匈奴交锋的战场,更是杨家将抗辽的著名地点。</p> <p class="ql-block">沿着天险门十八盘石阶攀登,手指划过瓮城上深深的箭痕,甚至能触到“万历六年”的刻字。站在点将台上,极目远眺,但见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秋风拂面,恍惚间仿佛听到了远古的战鼓声和马蹄声。</p><p class="ql-block">因时间有限,披着夕阳余晖,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p> <p class="ql-block">一天内游览三处国宝级景点着实有些走马观花,但仍是一次极其值得的文旅体验。这三个景点各具特色:悬空寺展示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千年古刹,峭壁之上的建筑奇迹。应县木塔体现的是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斗拱飞檐间,藏着一部凝固的史诗。雁门关承载的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沧桑,一坐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 <p class="ql-block">尽管这一天的游览行程有些匆忙疲惫,但经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那些古老的建筑、壮丽的景观和厚重的历史,共同构成了一场难以复制的文化之旅,和霞撼心灵的时空之旅。</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归 程:</p><p class="ql-block">夜晚列车驶离太原,旅行即将结束。回望渐渐远去的山西大地,突然间更理解了家乡通化:东北山城的野性与自由,山西古都的沉淀与坚韧,原本各自成章,却因一场旅行成为互文。山西的黄土高原告诉我们如此厚重,通化的青山绿水叫我们如何舒展;山西的醋香里藏着千年手艺的执着,东北的酸菜缸中酿着生活智慧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山西之行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交融的体验。这座被称为“华夏文明摇篮”的省份,用其厚重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让人在游览中不断感受到时空交错的震撼。用沧桑的砖瓦、山峦的褶皱和一碗面的温度,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根系与延续。</p> <p class="ql-block">从山城通化到山西太原,仿佛是一场从苍翠林海到黄土高原的时空穿越,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在旅途中交织碰撞,带来独特而深刻的感受。正是应了那句:“最好的学习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