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记朱仲元执笔绘竹六十载、以笔墨传承国画精神</b></p><p class="ql-block">转自五华区融媒体中心拟稿</p> <p class="ql-block">铺纸、研墨、下笔⋯在行云流水、提按顿挫的快意挥洒间,一幅层次分明、浑厚有力的墨竹图跃然纸上。眼前的作画者是云南画坛以画松竹兰闻名的老画家朱仲元,现年78岁,因喜爱画竹、擅长画竹,被云南的画友称为“朱竹子”。</p> <p class="ql-block">朱仲元是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毕生专攻兰竹。多年来,他以笔墨为桥梁,带领文化志愿者团队深入乡村、校园、军营、养老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把中国书画艺术送到田间地头,将传统艺术的种子深深植入群众心中,更让中国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时代新彩。</p> <p class="ql-block"><b>与画结缘源于热爱,对“竹子”一往情深</b></p> <p class="ql-block">1947年,朱仲元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庭虽不富裕,但父母通情达理,充分给予他成长的自由。</p><p class="ql-block">自小,朱仲元就展露出了对书画艺术的兴趣,“小时候喜欢书法、雕刻和画画,会在木头上雕刻出喜欢的图案,然后拿着棉花蘸点墨汁,再把图案印到纸上,觉得很有趣。”彼时,画画的条件有限,为节省墨汁,他有时就拿着树枝蘸点水在地上作画,没有宣纸,旧报纸、废纸壳便是他的画布。</p><p class="ql-block">到了初中,朱仲元遇到了他真正的绘画启蒙老师张云木,张云木毕业于国立艺专,擅长中国画,曾受教于王梦白、齐白石门下,有深厚的美术造诣,正是在这位老师的引领下,朱仲元开始了中国画的系统学习。“那时候,我和同学每天吃完午饭就到张老师家里练习画画,从笔、墨、气韵、构图等基本功底学起,画的题材一般就是兰花、竹子、虾等等,我们会照着画本临摹,也会自己创作,让老师批改。”最让朱仲元印象深刻的是,自己画的虾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并还给他题记道:“白石画虾神奇两绝、仲元初学以得其形”,更坚定了他画画的信心。</p><p class="ql-block">自此,朱仲元便一头扎进了中国画的世界,课余饭后都在画画。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绘画题材中,朱仲元尤爱画竹,在他看来竹子不仅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精神象征。“竹子枝杆挺拔,四季青翠,倍受国人喜爱,以竹比人,竹子高风亮节,具有君子风度,拥有不畏逆境、宁屈不折且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中国画坛占有重要地位。我喜欢画竹子也是希望通过当代艺术语言,把竹子的精神和竹子的美传递出去,传承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仲元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广结良师益友,立志活出“竹子”的精神气</b></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后,在父母的期许和现实因素下,朱仲元选择参军入伍。但在军医学校的日子里,他从未放下画笔,坚持与笔墨相伴,为自己的绘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天,他与战友一同训练执勤;夜晚,当军营一片寂静,他便沉浸在书画创作中,临摹《芥子园》《点石斋》等画谱。简陋的宿舍里,一盏台灯、一支毛笔、几张宣纸,陪伴他度过无数夜晚。</p><p class="ql-block">“当时画得更多的题材还是竹子,加上部队生活锤炼了我的纪律性和力,这些品质让我的竹子画更有内涵和力量了。”朱仲元感慨道。</p><p class="ql-block">在朱仲元的艺术生涯中,除了自己的勤学苦练和持之以恒的创作外,与一群拥有共同兴趣的良师益友交往,也促成了他绘画技艺上的突破。他介绍,军医学校毕业后,自己被分派到楚雄一六二野战医院服役,就与当地的彝族书画家任逸浩、周崇舜等交往,收获良多。退役复员后回昆明到德和罐头厂任厂医,受业于著名国画家刘华轩先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艺术锻造。后又得到知名画家江一波、张苇研、黄继龄先生指点,并常与云南省著名画家王晋元、梅肖青、郎森等交往切磋。</p><p class="ql-block">在与这些良师益友的交流学习中,朱仲元不断完善自己的画风,画技愈发精湛。他笔下兰竹画面生动自然、惟妙惟肖,劲竹清奇脱俗、秀逸酒脱;兰花生机盎然、气韵生动,显示出疾风劲草的傲然气质和顽强的生命活力。他的作品《兰竹图》还曾于1981年作为国礼赠与国际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罗江曾称赞他的艺术探索既重师摹古人,又善取法自然,“他专攻写意花卉,尤喜画春兰山竹,凡60余年孜孜不倦,日观月摩,得兰情竹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热衷公益活动,不卖画的艺术坚守</b></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朱仲元的艺术之路并未停歇。年近耄耋的他仍坚持每天作画,他表示自己创作从不为卖画,仅赠与书画爱好者和朋友用于学习交流。“画画是我的兴趣爱好,大家喜爱我的画,是对我作品的一种认可和肯定,这是无价的,比起财富来说更为珍贵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p><p class="ql-block">除艺术创作外,朱仲元始终践行“艺术回馈社会”的理念。多年来,他积极参与省、市书画展及文化艺术交流,为传承中国书画艺术贡献力量;逢年过节,组织画友们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把书画送到田间地头;向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楚雄州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等公益团体捐赠作品,还得到了诸如云南美术馆、云南省文学艺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p><p class="ql-block">在长子朱浩海眼中,朱仲元是耐得住孤寂、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创作的朴实之人。“这些年父亲的画展遍布全省,尤其在2023年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为父亲在云南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认可,深得书画爱好者们的喜爱并收藏。但父亲淡泊名利,只沉心作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传统国画中的水墨兰竹技艺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继承和创新。”朱浩海介绍,多年来,跟从父亲朱仲元学画竹的徒弟很多,但是他父亲都是像朋友、画友这么一个概念去交往,有问必答,手把手地教授技艺,从不求任何回报真正做到分文不取。</p> <p class="ql-block">其徒弟李东说:“师傅的生活非常节俭,从不追求奢华,但对待朋友和书画爱好者非常真诚、大方,只要大家说喜欢他的画,他都会应诺作画相赠,参加公益活动也都是自己贴纸、贴交通费,只为把中国画送到田间地头。师傅笔下的竹子承载着他本人坚韧、正直、虚心的精神品质。”</p> <p class="ql-block">六十余年笔耕不辍,“爱竹、画竹、做竹”成为朱仲元人生的三种境界。正如宋代诗人苏轼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见到朱仲元画的竹,便如清风徐来这份高洁情操是当今画坛难能可贵的真实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