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夷陵区姚家畈高粮成熟了了

齐保民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8日早上8点半左右,天气阴天我们一行4人,余哥开车来到夷陵区姚家畈一处高粮田里,准备拍摄高粮成熟的丰收情景,由于天气阴天,光线暗,不时还下雨,加上宜昌气候土质原因,高粮在这里只有1半多高就成熟,等原因,拍摄的效果很不理想</p> <p class="ql-block">雨丝断断续续地飘着,天空灰蒙蒙的,像一块浸了水的旧布。我们踩着泥泞的田埂往里走,脚底打滑,裤脚早已沾满泥点。高粱地就在眼前,一株株半人高的秆子撑起沉甸甸的穗头,颜色从青绿渐变为深红,像是被秋意一点点染透的绸缎。风一吹,穗子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语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原本计划拍些人物与高粱互动的画面,想展现那种人与土地相依的温情。可天公不作美,阴沉的光线让镜头里的色彩变得黯淡,连笑容都像是蒙了层灰。我们带的模特晓晓站在田里,穿着一身蓝布绣花的衣裳,头巾在风里微微飘动。她伸手轻抚高粱穗,动作温柔得像在问候老友。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哪怕没有阳光,这片土地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丰收。</p> <p class="ql-block">云在田边站着,手里拿着伞,却不愿撑开。她说想感受一下“真正的乡下秋天”。雨不大,但凉意已经渗进衣服。她望着那一片红绿交错的高粱,忽然说:“你看它们,长得不高,可穗子都实成一团,像是拼了命也要结出点东西来。”这话让我心头一动。宜昌的土偏湿,气候多雨,高粱长不高是常事,可它们依旧成熟了,红得倔强,站得笔直。</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田埂慢慢走,镜头扫过一株株饱满的穗子。有些叶片已经开始泛黄,边缘卷曲,像被时间轻轻烤过。地面上落了些枯叶,踩上去窸窣作响。高粱密密地挨着,像一群沉默的守望者,在风雨里站成一道风景。虽然光线不足,拍不出那种金光洒落的壮丽画面,但细看之下,每一粒籽实都带着生命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晓晓后来换了一身红衣,头戴绿巾,捧着个竹篮走进田里。她弯腰做采摘状,笑容自然地绽开。那一刻,色彩突然鲜活起来——红衣、绿巾、褐穗、黄叶,在灰天背景下竟显得格外生动。我们赶紧抓拍了几张,虽然后期还得调光补色,但那种属于乡村的喜庆气息,已经藏在画面里了。</p> <p class="ql-block">有那么一瞬间,雨停了。云从包里拿出一个小陶罐,说是当地老乡给的高粱酒。她轻轻晃了晃,笑着说:“这可是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喝一口,才算来过。”我们围在一起,用一次性杯子分了一点。酒色微红,入口辛辣却回甘,像是把整个季节的阳光都酿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天依旧没放晴。车轮碾过泥路,发出沉闷的声响。余哥开着车,嘴里哼着不知名的调子。我回头望了一眼那片渐渐远去的高粱地,它们在雨雾中模糊成一片朦胧的红,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虽然今天的拍摄不尽如人意,可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留在心里了——那是土地的呼吸,是作物成熟的低语,是人与自然之间最朴素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高粱熟了,不是以高度衡量,而是以籽粒的饱满、以农人的期待、以这片土地的韧性来定义的。在夷陵区姚家畈,它们或许不够高大,但足够真实,足够动人。就像生活本身,不总是阳光灿烂,可只要根还扎在土里,就总有值得收获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下次再来,我想挑个晴天。等阳光洒满田埂,等风把云吹散,等那一片高粱在光下红得耀眼。到那时,镜头里的不只是丰收,更是一种生命力的宣告——在这片湿润的山地,每一株高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站成了秋天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摄影 齐保民</p><p class="ql-block">时间 二0二五年九月十八日</p><p class="ql-block">地点 夷陵区姚家畈</p><p class="ql-block">入镜 云 跷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