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 云 帆</p><p class="ql-block"> 美篇序号:302440008</p><p class="ql-block"> 推荐景点: 古 隆 中</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0日,阴天,时不时毛毛细雨如丝般飘落。我与妻子怀揣着对古隆中的深深眷恋,再次踏上了这片充满智慧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古隆中,算得上襄阳市最为知名的风景区。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古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诸葛亮在此居住的十年是其思想发展、世界观形成和政治思想孕育的重要时期。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名胜古迹历千余年而安然不衰。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汉文化景区、龙泉居等众多景点。近年来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彩塑展”、还有上山、下山的滑道和山顶标志性建筑——腾龙阁,更是丰富了古隆中的文化景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写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可谓对当时隆中景观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在这个山峦叠翠、草树茂盛、溪流潺潺的幽静小山村之中,一代名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智慧之星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脍炙人口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著名的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古隆中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隆中为我国首批4A级风景名胜,2020年又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襄阳火车站乘坐512路公交车,一路驶出喧闹的市区,向着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进发。</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郊区的农田一片片闪过,公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仿佛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大约四十几分钟后,我们在广德寺公交站下车。</p><p class="ql-block"> 妻子手持旅游年卡,我凭借军人优待证,在景区服务大厅问询后,毅然决定放弃乘坐20元的观光车,选择步行一段路,然后再乘512公交车前往景区。我们沿着广德寺,绕过一片荷花池塘,一路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香气,让人心情格外舒畅。</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原古隆中景区大门口,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映入眼帘。牌坊正中上方,“古隆中”三个遒劲大字熠熠生辉,两边石柱上的楹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将诸葛亮的一生概括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正门背面横梁上的“三代下一人”,更是苏东坡对他的极高评价。这座建于清光绪十九年的石牌坊,庄重柔美,古朴典雅,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古隆中的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诸葛亮曾“躬耕垄亩”的躬耕田。田地方方正正,整齐别致,田旁的躬耕岩,仿佛还回荡着当年诸葛亮抚琴鼓瑟、吟诗作对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抱膝亭,据说是诸葛亮躬耕后抱膝小憩的地方。想象着当年他在此处,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一边思考着天下大事,那份从容与睿智,令人心生敬佩。</p> <p class="ql-block"> 沿着小路继续前行,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桥出现在眼前,这便是著名的“小虹桥”。据说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出入必从此桥经过,刘备二顾茅庐时,还曾在此桥边误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认作孔明,闹了一场有趣的误会。</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小虹桥虽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但它依然静静地横跨在小溪上,诉说着那段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沿小虹桥右侧林间小径上行,古意渐浓。一座石牌坊静静伫立,题有“隆中书院”,两侧红旗轻扬,仿佛仍在传颂当年书声琅琅、英才汇聚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的书院,曾是“武灵王学业堂”,元代末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后,始称“隆中书院”。书院内的六个展厅,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到子女教育等方面,全面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让我们在参观中不禁为他的智慧和品德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 沿着景区大道向前行走,路旁边一座诸葛草庐展现在眼前。草庐是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之处。草庐为仿汉建筑,砖木结构,展现了诸葛亮在隆中的饮食生活。</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草庐是拍摄电视剧《诸葛亮》时1987年才新建的景点,距真正的草庐故址偏东50米。有郭沫若题字“诸葛草庐”。完全按照汉代的建筑风格,黄色的土墙,黄褐色的茅草屋顶,用竹子围成的篱笆,院中放着舂米的石臼和诸葛亮娶亲用的古牛车。</p><p class="ql-block"> 诸葛草庐被山谷环绕,周围遍生松树,枝叶繁茂遮荫蔽凉,环境极其幽雅。诸葛草庐分为左中右庭,中庭用来接待客人,右庭是诸葛亮的卧室,左庭则是书房。中间一间屋里立着三座比真人还高的彩色泥塑,塑得当然是卧龙先生手持羽毛扇,神态泰然自若,另两位是刘备和鲁肃。据说这便是当年诸葛亮的故居,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此作《隆中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绿树掩映中,“三顾堂”赫然眼前。白底黑字的匾额,门口的三棵参天松柏,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三顾堂,只见三间门厅五间后堂由两边回廊相连,构成一个雅致幽静的四合院落。两旁廊壁上的石碑,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等,还有历代名人咏赞诸葛亮的诗文石刻,其中岳飞所书写的《出师表》更是文物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三顾堂,我们沿着右侧石路拾级上山,经过抱膝亭、草庐碑,来到了武侯祠。这座倚山而修的古式建筑,飞阁流丹,气势雄伟。祠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祖孙三代的塑像,大堂中还有董必武、郭沫若、陆定一等名人题写的楹联,每一副楹联都饱含着对诸葛亮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在武侯祠,我们还看到了诸葛亮夫人黄月英的塑像,塑像上方“智慧贤淑”四个大字,是毛主席的女儿李纳1996年到此游览时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接着来到“三义殿”。三义殿是古隆中景区的一处重要景点,它是一座纪念刘备、关羽、张飞三位桃园结义兄弟的建筑。殿内陈列着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历史人物的塑像和文物,展示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深厚情谊。这些塑像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回到那个历史时期,感受到三位英雄的风采,让人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三顾堂后山坡上</span>武侯祠右前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座诸葛</span>草庐亭,六角二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层飞檐,碧柱红瓦,</span>亭下的石碑上刻有“草庐”二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体苍劲端庄</span>。草庐亭是诸葛亮十年躬读隆中期间的纪念性建筑,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该亭呈双层六角式,砖木结构。<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建时是草亭,民国年间改为瓦亭。</span>周围松竹苞茂,绿荫蔽日。</p> <p class="ql-block"> 六角井,可以说是隆中的镇山之宝。这是诸葛亮当年在此居住时用过的生活用水井,也是他出山后保留下来的有关他生活的遗迹,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如今井中仍然有水,且清澈澄亮。六角井因砖砌六边形的外观所得名,史料记载井深原有五丈,相当于15米左右,但由于时间久远,井底淤泥沉积,到如今也就只有5米多深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山脚下的牡丹园,虽然此时不是牡丹盛开的季节,但想象着春暖花开时,那一片绚丽的牡丹花海,心中便充满了期待。旁边散养的孔雀,时不时地开屏,为这宁静的古隆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了老龙洞。这口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洞口有老龙微微探出头来,吐出一潭清澈的泉水,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一大片平坦的农田,当年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农田。</p> <p class="ql-block"> 站在亭桥上,俯瞰着潺潺流水,细数着清水中五颜六色的鲤鱼嬉戏,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智慧的三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下午五点多钟,我们的秋游之旅也接近了尾声,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了归程。</p><p class="ql-block"> 古隆中,这片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土地,不仅让我们领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让我们在寻访古迹的过程中,汲取了诸葛亮的智慧和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秋游古隆中,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升华。我们相信,这片神奇的土地,将会一直吸引着我们,未来我们还会再来,再次感受它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铜鼓台为清同治年间铸造,1933年由湖北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刘骥奉蒋介石之命所重修,亭内安放一铜鼓,高两尺尺,阔一尺八寸,相传是诸葛亮南征时发明的战鼓,两侧的碑刻是八十年代以后国家领导人和书法家留下的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碑亭</p><p class="ql-block"> 古隆中明碑亭是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的重要景点,亭内保存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汉武侯像碑》,记载李桢重修隆中景观及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石刻画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碑刻内容:</p><p class="ql-block"> 正面:记载了1592年李桢拜访诸葛亮故居时,看到隆中十余处景观已破败,并对其进行恢复和重修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背面:刻有武侯画像及一首武侯画像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石刻画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百几十年的丹桂古树</p> <p class="ql-block"> ↑皂角树,其果实是古时的肥皂,可以用来洗衣服。还可入药,主治痰咳喘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