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之域-青海篇

李子实

<h5>青海省极简地图</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了甘南的行程,我们从临夏驱车进入青海。青海总面积722300平方千米,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四,人口接近600万,排名倒数第二。南部高原基本属于藏区里的康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可可西里无人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三江源”等,是人烟稀少的“苦寒之地”。而我们这次行程的落脚点主要在青海东部和北部,即海北的祁连山腹地,海西的昆仑山-柴达木盆地区域、青海湖周边及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谷地。上图的绿色部分勾勒出了我们此行的地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进入青海,高速路与国道的状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入青海,一幅天清地朗,广阔无垠的画面在眼前展开。</span>人们喜欢称这片土地为“大青海”,它丰富的地形地貌造化出各种自然奇观。<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的交通状况很适合放飞心情,路面向前延伸的线条极具带入感,会即刻把你融化在这地远天高的朗朗乾坤之中。虽然景点之间相距甚远,但</span>沿途却不断流动着壮美的风光,正应了“风景都在路上”这句话,甚至连路都是风景。因此<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天走走停停跑个几百公里并不觉得很疲惫,心里总有一种“惊喜在前方等着你”的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循化服务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海并非经济大省,但绝对是一个生态大省。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三条4000公里以上的大河皆发源于此,使其成为了名不虚传的”中国水塔”。因此对于中国而言,这里的生态保护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青海的清洁能源发展很快,太阳能、水能、风能资源在国内名列前茅,并拥有三江源、可可西里、柴达木等大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青海在循化县高速服务区休息时,看到这里的用餐区,卫生间都非常干净,觉得可能是游客较少的缘故。但几天走下来,才发现这里的城市街道大都如此,空气及水的质量也堪称一流,令我们印象甚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祁连山气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速路沿途景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从甘肃临夏州出发进入青海,过了循化,绵延起伏的祁连山脉就出现在面前。祁连山脉基本是甘肃与青海的界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峰团结峰为5808米。山脉覆盖的广大地区现在被称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一侧的面积约70%强,青海一侧近30%。当年我们在甘肃河西走廊看到的祁连山区域大都是</span>近乎荒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旱地,而现在映入眼帘的却是雪山下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监狱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雪山牧场的一路陪伴下,我们进入了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下高速最先看到一座很有岁月感的大门,这是1955年建的大型监狱遗址,以关押历史反革命为主。历史反革命是指解放</span>前镇压或破坏革命运动,且有一定级别的人,解放以后有同样行为的被称为现行反革命。<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些当年阶级斗争的常用词汇,大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其中的含义。这座监狱已于1980年被裁撤,象征着一段特殊历史的结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滚滚而来的时候,隐匿在这座监狱里的往事也随之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对此,唯有一声叹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门源油菜花初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老监狱不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著名的门源油菜花田了。国内的油菜花田很多,盛开期多在春季。由于地处高原,门源油菜花的盛开期却在七月中上旬,是夏季青海游的热门景区。花田面积有五六十万亩,颇具规模,蔚为大观。我们来的时间稍早了些,油菜花刚刚开放,黄绿相间,显得格外清新。但最难得的是油菜花与雪山同框——远处祁连山脉那几座终年不化的雪山,使这片油菜花田拥有了别具一格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卓尔山地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祁连山脉由多条平行的山峦及深谷组成,东西向绵延800多公里,南北向的宽度则在200-400公里之间。其东南段海拔低一些,且能受到暖湿气流眷顾,牧草丰美林木葱茏,向西北方向沿着连绵起伏的山峦行进,海拔会不断升高,绿意渐退直至近乎荒原。地理条件及气候的变化,使这个巨大的山体存在着复杂的地形地貌与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东部的森林山地、平原河谷,中部的天然牧场直至西部的荒漠冰川。地处祁连县的卓尔山公园,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近观山体结构,远眺祁连山壮美风光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卓尔山地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卓尔山是祁连山脉诸多山峰里的一座,属于丹霞地貌。夏季时山体的相当一部分被绿色覆盖,形成了一种冷暖色的交织与对比。然而我印象更深的,是山体上那些极具质感的纹路——坚硬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张扬着它丰富的层次,简直就是大自然创作的雕刻艺术品。长期以来,人们对祁连山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荒漠冰川上,而实际上它的中东部有不错的植被,巨大的山体还隔离着西部沙漠的蔓延和侵蚀,缓冲了沙尘暴对中原大地的席卷之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卓尔山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卓尔山顶上有一座烽火台,这座烽火台与汉民族的长城没有关系,而是在西夏国的烽燧遗址上重建的。约千年前,西夏在蒙元大军的铁骑下面临亡国,西夏的末代皇帝逃至祁连腹地,修建了若干烽火台用于瞭望敌情,这是其中的一座。很难说这样的烽火台还有什么防御作用,大概也只能为这位末代皇帝的流窜争取一点时间而已。走在通往山顶的木栈道上,那些千篇一律的旅游宣传牌跟了一路,对这类的宣传套路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乃至不以为然,但对此地的羊奶大雪糕还是有点兴趣——味道好极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峨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卓尔山前往祁连县的路上,路过峨堡镇休息,顺便在镇上走了走。这座祁连山腹地的千年古镇,曾是古丝绸之路南路的重要驿站和军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门”之称。现在还有一些元代遗存的古城墙,但没发现更多的历史信息。倒是有一座塑像,是纪念王震1949年与本地藏族的世袭千户<u>南木卡才顶</u>会面的。这位藏族千户支持剿匪肃特,为解放军入疆提供了很大帮助,后来做了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副州长。而祁连山脚下的古城墙与新修通的高速路,则给人一种历史的穿越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祁连县城中心区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祁连县入住。这是座5万多人口的小县城,藏、蒙、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0%。它是西北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的分界线,属于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融合的地带。从汉至元,这里一直在胡汉诸多民族之间不断易手,匈奴、鲜卑、吐蕃、西夏等都曾在此与中原王朝征战不休,元朝时才进入大中华版图。这种历史造就了祁连的多民族人口格局,各民族的团结永远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的县城中心,主街道一侧是背靠祁连山的县机关建筑和“政府广场”,另一侧则是民族团结主题文化街,是一片颇具规模的大集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祁连手抓羊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文化街上走了走,感觉这里与其它城市的闹市区非常不同。主街区虽然也是吃喝玩乐门类俱全,却非常整齐干净,管理得有条不紊。祁连的手抓羊肉颇负盛名,我们就在路口选了一家“撒家宫”用餐,正好是手抓羊肉的网红店。与过去我经历的那种充满西北豪情的大盘肉大碗酒迥然不同,这家卖的手抓羊肉是精品模式,盘不大但份量足以满足我们的胃口,他们店甚至不卖酒,顾客可以自带酒水或去边上的超市买酒。第一次在一种清静的环境中,化豪爽为精致,慢慢品尝“瘦四肥六”爽滑富有弹性的手抓羊肉,试着在浓郁的肉香中品出淡淡的牧草香,这也算是别有风味吧。而平时只吃涮羊肉的领导却吃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祁连县,热闹的广场和僻静的街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块钱吃得干干净净酒足饭饱,过马路到了对面的“政府广场”。政府大楼选在祁连山脚下,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讲究,看上去显得“靠山很硬”的样子。广场上围了一圈当地的少数民族女同胞,在扬声器音乐的伴奏下跳着锅庄舞,被夕阳烘托出一种歌舞升平的氛围。周边的游客不甘寂寞,在歌舞的感染中跟着下场在外围学着跳起来。领导也进入了跟跳的行列,不过她跳了一圈就气喘吁吁,想起来本地的海拔也有近三千米,还是不凑热闹为好。于是我们步行走回宾馆,路上的街道已经很安静,只有广场上的藏歌在县城的空中飘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祁连县,雪山霞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500多公里的路程令人多少有些倦意,但这座美丽干净的小县城却将我们的疲惫一扫而光。行至宾馆蓦然回首,晚霞映照下的祁连雪山与我们遥遥相对,不禁有些神情激荡。祁连这个名字来自匈奴语,匈奴称天为“祁连”,因此祁连山是匈奴眼里的“天山”,由之影响到唐朝人直接称祁连山为天山(唐诗里提到的天山大都是指祁连山脉,并非现在新疆的天山)。想到两千多年前霍去病把匈奴驱离他们的“天山”时,匈奴族群悲伤凄凉的哀叹——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他们曾经有过如此美好的家园,有过成为草原霸主的辉煌,如今却早已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冬树山垭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冬树山垭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西宁至祁连的公路上,最高处是海拔4120米的大冬树山垭口。在这里可以远眺祁连山脉的积雪云雾,也可以俯瞰周边的高山草甸。与卓尔山相比,这里的远山更具磅礴宏伟的气势,也更有神秘感与故事感。从地理环境上看,祁连山的存在,分割了北面的巴丹吉林沙漠、西面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南面的柴达木沙漠,避免了几个大沙漠连成一片。它保证了汉地与西域之间的商道和交流,也目睹了部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但不管人类在这里怎么折腾,如何演绎那些战争与和平的故事,祁连山却历经沧桑岿然不动。也难怪生活在这里的草原民族,会把它视为神一样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沿途的祁连牧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大冬树山垭口下行,一路向西面的海西州进发。沿途的草原牧场上,虽然牧草略显稀疏,但仍有河流环绕,生意盎然。早已见不到古时军旅的金戈铁马,也听不见西域商队的驼铃声声,现在的草原牧场,完全是另一幅景象:电动摩托显然已经成为牧民得心应手的牧羊与交通工具,他们把车停在河滩旁,像是宣示着自家的牧场领地,又像是给河对岸的羊群确立一个醒目的标识。诺大一片草地上,看不到一个牧民的身影,他们或在某个角落里刷着手机视频,或在冒着小烟闭目养神,任那些历史风云,随风飘散在与天相连的祁连雪山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草原牧场上的现代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牧场上的变化还有延伸在广袤草原上的大片太阳能光伏板,这是青海作为生态大省的体现,或许也是青海的环境比较干净的原因之一。在利用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他们一直在努力尝试。牦牛群与太阳能光伏板同框的景象让人觉得新奇,也不知道建设这些项目的时候问没问过牦牛的想法。路上还能看到不少骑着赛车的年轻人,看来青海湖的国际环湖自行车赛,正在让这项运动在此地发芽生长。这些草原上的现代元素,像是在为我们勾勒大青海的未来图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昆仑山与柴达木的荒漠奇观</b></p> <h5>昆仑山脉简图</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海西州,就抵达昆仑山脉东段与柴达木盆地的荒原地带。昆仑山脉,是横贯中国西部的高大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到柴达木河上游谷地,全长2500公里;南北最宽处350公里,最窄处为150公里。昆仑山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是万山之祖与河水之源,大约在西周时就已经将青海中部的山系称为昆仑了,近期还在果洛地区发现秦始皇命人进昆仑山采药的刻石。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中对昆仑山虽已有描述,但书中传说的昆仑究竟是哪里,与现在的昆仑山脉的关系至今尚无定论。由于诸多远古神话故事都与昆仑山有关,因此在华夏先祖的心目中,昆仑山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这些神话故事中,蕴含着中华先民的原始意识、思想及文化基因,在此不再赘述。</p> <h5>海西州沿途,从荒草地到荒漠</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西州全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族放在藏族之前,并非蒙古族人口多于藏族,而是这里是青海的蒙古族最集中的地方。海西州有3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5人,地广人稀。其中被昆仑山脉与祁连山脉合围着的柴达木盆地,属于干旱荒漠区,占了海西州总面积的85%,盆地四周则是典型的高寒山地。有42个少数民族在此生活,多是因各种历史原因迁移至此的。进入海西州后,草场逐渐变得稀疏荒芜,越向西越趋于荒漠化,空中时有沙尘漂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德令哈市容(网上图片)与315国道的U型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西州党政机关的驻地在德令哈市,到海西旅游的人大都会在此小住,再去转周边的景点。离市区40公里的外星人遗址,传说有外星人到达的痕迹,曾经令旅游者趋之若鹜,现正在维护。而从德令哈至水上雅丹的315国道上,有一处U型公路,是个网红打卡点。由于太过火爆,经常造成交通阻塞和事故,现在已经封闭。现在路过U型公路路段不能停车,只能在行进中的车里拍打卡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水上雅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过315U型公路不久,就到了乌素特雅丹地质公园。这里是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有几万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群,是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观之一。据网上介绍,这里的雅丹地貌是数万年前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沉积物中的盐和沙凝结为地壳,再经风蚀雕塑而成。这种雅丹地貌是戈壁滩的的前身,虽然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并不罕见。而雅丹地貌群被湖水环绕,则是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水上雅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素特雅丹这个名字是音译过来的,“乌素特”是蒙语“水上”的意思,雅丹则来自维吾尔语,意为“陡壁小山包”。环绕水上雅丹的湖叫“鸭湖”,常有成群的野鸭聚集。而这里原本没有水,与其它雅丹地貌景观类同。2007年,发源于昆仑山的那陵格勒河因山洪改道,进入到这片区域,才使此地出现了令人叫绝的地质大观。这个2018年才开始接待游客的地质公园,现在已然成为柴达木盆地中的旅游热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水上雅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荒漠与湖水的融合,沙丘与游艇的混搭,水鸟与骆驼的相聚,大自然不经意的一笔涂抹,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奇妙的图景。湖边已经开始出现芦苇等水生植物,据说还有鱼类甚至螃蟹在繁殖生长。那些常年被强风揉搓侵蚀的土丘,远看更像是浩瀚水面里的一座座孤岛。虽然看不清大自然还会变出什么戏法,但却能切实领悟到什么叫沧海桑田。有些遗憾的是我们在海西的时候空气中沙尘含量有点大,天空的蓝色中渗透着淡黄。虽然没看到它最好的时候,但还是比遭遇沙尘暴好多了,知足常乐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途径小柴旦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海西州行走,经常看到路标上有“大柴旦”,“小柴旦”的字样。实际上“柴旦”就是”柴达木”的同义词,只是音译表达不同而已。这里有个大柴旦行政区,面积2.1万平方公里,下辖两个镇,它曾经是海西州的行政中心,是为开发柴达木盆地而设立的,1966年行政中心转移到德令哈。而小柴旦虽然没有独立的行政级别,小柴旦湖的面积却远大于大柴旦湖。可能是说起来有点绕,人们索性把大柴旦湖称为翡翠湖或大柴旦翡翠湖。翡翠湖是人工的盐水湖,约34平方公里,已开发成景区。小柴旦湖是天然淡水湖,69平方公里,属于自然保护区未对外开放。</span></p> <h5>翡翠湖,不同色块的水面</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柴达木盆地虽然荒芜,但矿藏却十分丰富。石油天然气及有色金属的储量很大,特别是原盐、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等矿藏,均居全国首位。翡翠湖一带曾是化工厂采矿队的矿区,矿坑废弃后有地下卤水(主成分硫酸镁)及天然雨水注入。由于矿坑中的各种金属离子的浓度不同,使六个相邻的矿坑湖形成了不同色块的水面。湖水含盐量高,四季不冻,清澈见底,光谱各异。即便是同一个湖面,也会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p> <h5>翡翠湖,深入湖面的盐滩与游客</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翡翠湖虽是人工湖,但并非刻意营造的景观,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国内矿区的废弃矿坑转身为景观的情况不少,但转身转得如此华丽惊艳,实属罕见。走过主景区的六个湖面,银灰、橄榄绿、奶蓝、翡翠……很难准确描述它们的色彩。翡翠湖是多变的,既能在眼花缭乱的光影中展现出活力,又能在低调收敛的色系里保持着宁静。远远望去,它就像是一把洒落在荒漠上的翡翠玉石——翡翠湖的名字真是恰如其分。</p> <h5>无人机,玻璃船,升级版的拍摄服务</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游客成群结队,好在湖面比较宽阔,可以保持相互间的距离。一些人兴奋地大呼小叫,到处留影,还有些人被惊艳得手足无措,拿着手机不知从哪儿拍起。景区的摄影点则是拍照和视频一起上,摄影师把游人放进玻璃船游荡于湖面中,再放起无人机,按固定程序平拍加俯拍,熟练地指挥着游人摆出各种姿态。这种升级版的定点拍照耗时费钱,却仍然吸引了不少人排队等待。几乎没有游客对这样的景色无动于衷——翡翠湖是一场蓝绿交织的视觉盛宴,更是大自然对这片不毛之地的丰厚馈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茶卡盐湖的小火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海号称拥有全球最密集的盐湖群,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一带。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海洋,随着地壳板块运动,地壳隆起,海水退去,留在低洼处的海水经过上万年的太阳暴晒,水大量蒸发,盐便解析出来,形成储量丰厚的盐矿、盐池与大大小小150多个盐湖。茶卡盐湖是其中最热门的盐湖,早在1980年就开始开发,由废弃的盐矿坑转身为旅游景观。随着知名度的不断上升,景区的成熟度也逐渐提高,近些年每年有200万以上的游客涌入。一趟停靠六站的寸轨小火车(原矿区小火车改造升级)直接把你送往盐湖深处,你可以选择景点随时上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茶卡盐湖的盐雕和天空之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茶卡盐湖的盐以食盐氯化钠为主,据说盐储量可供全中国食用70年。湖区的总面积有105平方公里,作为产盐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目前景区约占1/3,湖区其它地方仍在产盐(大青盐)。走进湖区,每一步都踏在了厚厚的盐层上,虽处盛夏时节却犹如进入了隆冬的白雪世界。景区里有一大片盐雕,在阳光的照射下亮得人睁不开眼。天空之镜则是茶卡盐湖的核心景区,看到很多人集中在景区标志前拍打卡照,却拍不出“天空之镜”的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茶卡盐湖湖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空之镜的画面需要水面平静,人多且来回走动就破坏了水的镜面效果,所以只能趟着盐湖水面向远处走,找人少的地方拍照。穿着景区提供的红色雨靴踏进盐湖,发现这其实是个固液并存的卤水盐池,水深比脚踝处稍高,走起来很像在沼泽地里的感觉,深一脚浅一脚有些吃力。有人介绍说,我们踩到的是十几厘米厚的盐壳,盐壳下面是约十米左右的结晶盐层。虽然每个人都步履蹒跚,但因为这片盐池的视觉享受绝佳,大家仍然处于亢奋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茶卡盐湖的游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柴达木盆地告诉我们,苍凉寂寥的外表下不仅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还会在岁月中不经意地造化出梦幻的境界。在茶卡盐湖,<span style="font-size:18px;">置身于美景中的年轻情侣,带孩子的家庭,成群结队的团友,享受闲暇的老人,乃至寺庙里来的喇嘛,几乎每个游客都会被这份纯净和美丽打动,以拍照的方式记录难得的瞬间。不论来自何方,人们在这里都会变得纯粹简单,忘却烦恼,挥洒豪情,绽放惊喜,又带着浓浓的记忆离去。走到茶卡盐湖出口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从众免费领了一包大青盐,欣然笑纳了这片土地最朴素的馈赠。</span></p> <p class="ql-block"><b>(三)从青海湖到河湟谷地</b></p> <h5>国道边的青海湖</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柴达木盆地向东折返,就到了青海湖流域。青海湖是青海的名片,在海北州的海晏,刚察,海南州的共和及海西州的天峻几个县之间。历史上这里曾被叫做西海,羌海,至北魏时期才始称青海。在汉地的历史传说中,这里曾是西王母国,3000年前周穆王曾在此会见过西王母,后人据此把西王母演化为王母娘娘,青海湖则成了王母娘娘的瑶池。在国道上行驶,青海湖不断从眼前掠过,中间隔着绿色的牧场和白色的羊群,令人心旷神怡。司机杨师傅看出我想寻机拍照,就找了个好停车的地方停了下来。当然,穿越国道还是要小心翼翼,左顾右盼,一路小跑着,不像进入固定景点那么省心。</p> <h5>圣泉湾</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考证,几万年前青海湖是与黄河相连的淡水湖,由于地壳变动山峦隆起,逐步演变成了国内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然而现在这个360公里周长的青海湖,大部分地域都因生态环境保护原因处于不开放状态,包括我十几年前去过的鸟岛也关闭了。我们在刚察县用过午餐准备穿县城出发,却因封路把我们引导到另一条大路上,直接驶入了一个叫做圣泉湾的地方。司机杨师傅说,青海湖知名的固定景点在共和县的二郎剑,这个圣泉湾我没听说过,大概是刚察县在青海湖边新开发的景点,县城封路就是要把我们引过来——那好吧,既然已经到了这里,我们就下车去湖边走走。</p> <h5>圣泉湾的湖水,荒原与湟鱼</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圣泉湾给我们的感觉不错,可能因为是新开发的景点,游客并不多。青海湖是一个典型的极简美景,一条天际线把碧水蓝天分开,湖水蓝得动人心魄。而这里的湖岸却是一片夏草稀疏的茫茫荒原,几匹慵懒的马加上偶尔走过的行人,给人一种空旷寂寥的感觉。实际上,青海湖曾因湖水过量蒸发入不敷出,过度放牧等原因,出现湖面缩小,水位下降,野生物减少,荒漠化等现象。经过二十多年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情况大有好转,湖水面积增加,荒漠转为荒原,在湖岸边见到曾濒临绝迹的青海湖湟鱼,现在竟多得有点”成灾”了。</p> <h5>圣泉湾</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海湖流域属于藏文化区,具有其它藏区的共同文化特点和民族风情,景区湖岸边的玛尼堆,经幡房十分醒目。但这里又是安多藏区中很特殊的地方,因为青海湖的存在,此地的藏民们还有着祭海,转湖等文化习俗。与道教有关的昆仑神话与王母瑶池传说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可能是青海湖的湖面过于辽阔,走在这里总有在海岸线上漫步的感觉,只有看到湖岸上的经幡和荒草,才会把我们从错觉中的零海拔海平面,拉回到眼前海拔3196米的“马域安多”来。</p> <h5>圣泉湾的游人</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泉湾的游人有限,湖边显得比较宁静。虽然也有一些骑马、骑牦牛、开沙地车等商业项目,但应者寥寥。多数人选择在湖岸边或是木栈道上步行,享受一面是辽阔无边的海水,一面是空旷寂寥的荒原的奇特风光。请摄影师拍照的人不多,倒是水边聚集的湟鱼群却吸引了不少人。我们喜欢这种有点漫不经心的节奏,到一个地方不一定要有什么目标,生怕错过了什么景点,感到闲适放松就好。圣泉湾虽然只是一次意外的邂逅,却为这次旅途增添了一种舒心的感受。</p> <h5>喧闹的二郎剑景区</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海湖的二郎剑景区位于青海湖东南岸,景区是一条长堤一样的狭长陆地,宽仅百米,长达25公里,如深入青海湖的一把利剑。这里原为151基地,即中国第一代鱼雷试射基地。该基地于1986年退役,并于2003年设立展馆供游客参观,逐步成为现在的旅游打卡地。它具有上乘的自然景观,但景区的景点和项目却多得让人目不暇接,如诗歌广场、观鸟台、观鹿园、吉祥四瑞、西王母雕像、祭海区、风马四缘、福娃迎迎、高原圣湖坛……,还有陆地上的牦牛、骆驼、马、沙地车,湖上的水上摩托,自驾游艇等等。抬眼望去,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很像是个大游乐场。</p> <h5>二郎剑景区边缘</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就在109国道旁,进门乘小火车或大巴至核心景区约二三十分钟。尽管有人在这里玩得很尽兴,但这种热点散乱的都市节奏并非我们所好。我们依然选择了去天水一线的长堤,略显荒芜苍凉的湖岸体验青海湖的原生风貌。我理解商业操作对景区的重要性,但也真心希望这种令人心动的美景奇观,不要被大都市的喧闹嘈杂所淹没,少一些矫情和浮华,多一些质朴和简洁,唯此才能展现大自然的纯粹和本真。</p> <h5>河湟谷地地形图</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青海湖再向东的河湟谷地,不像青海湖那么出名,但却是大青海最发达富有的地方。它由湟水谷地(西宁、湟源、海东、民和、大通、互助)与黄河谷地(贵德、循化、尖扎、化隆)的十个县市组成,仅占青海总面积的1/30,却拥有全省60%的人口,GDP占全省80%以上。谷地的北侧屏障是祁连山,南侧被日月山与拉脊山环绕,呈鱼篓状向东南方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汇聚。这片切入青藏高原的谷地,比青藏高原的其它版块具有更好的发展农业的条件,故在人口繁衍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而河湟谷地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的渊源,在不同文明冲突与交融中的作用,却较少被人提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海博物馆 1 考古遗址分布图 2 代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 3 喇家遗址,称为东方的庞贝,4000年前灾难临头时母亲护婴之遗骸 4 王莽在青海设西海郡时留下的虎符石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上,河湟谷地农业的发展几乎与黄土高原同步。近些年来,这里屡屡发掘出史前文明的遗迹,且是多种古老文化交替出现,特别是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大量彩陶等,说明此地自古就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位于汉地、藏地及北方游牧民族领地之间,又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历史上一直是丝绸之路等古商道的咽喉,不仅存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冲突和交织,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后,河湟谷地就成为中原王朝对西域实施威慑和控制的枢纽,不容有失。杜甫在【</span>兵车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的那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就是对河湟谷地惨烈征战的真实写照。</span></p> <h5>西宁街景</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宁是河湟谷地上最重要的城市,它最早只是霍去病设置的一个军事据点兼驿站,史称西平亭。北宋时期在此设置西宁州,取”西陲安宁”之意,西宁之称从此进入历史。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上之后,河湟谷地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为不太受关注的多民族聚居之地,而谷地里的青海省会西宁,也成了几个低调省会之一。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不错,海拔不高(2261米)人口适中(248万),干净整洁生活便利,不事张扬却有一份笃定自信。这里的夏季非常舒适,市民们坐在户外边用餐边聊天,在惬意的慢生活中透出淡淡的烟火气。</p> <h5>塔尔寺</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宁是中原文明,阿拉伯文明和藏地文明的交汇之处,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并存,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尤为深远。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塔尔寺则是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同为安多藏区,甘南的寺庙看上去显得比青海多得多,但其实青海的寺庙也不少,只是大家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塔尔寺上,因为它是为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型寺庙。明洪武十二年即1379年建塔,万历五年即1577年扩成寺院,后逐步建成现在的规模。人说先有塔,尔后有寺,故称塔尔寺。原以为是玩笑话,不想却是真的。有点诡异的是,我们到塔尔寺时又遇到雨天,使这次甘青之行成了“逢庙必雨”。</p> <h5>塔尔寺的塔</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止一次到过塔尔寺,但对出生于此地的塔尔寺主人公宗喀巴却知之甚少,这次好好了解了一下。藏传佛教发展到宗喀巴生活的年代,噶举、萨迦等强势教派醉心政治争斗,造成僧众戒律松弛、佛学无人钻研,使藏传佛教渐失人心,出现颓败之势。宗喀巴38岁时,决心进行宗教改革,继承和遵守印度大师所规定的戒律。他改戴黄色桃形僧帽以区别于其他教派,特别是那些败坏戒律的修行者,建立了自己的佛学体系,成为黄教格鲁派的创立者。宗喀巴的号召和行动得到上至地方政权,下至僧俗信众的热烈响应和支持,黄教格鲁派也在随后的几百年内成长为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颇受明清两代统治者的赞赏和青睐。宗喀巴可以说是藏传佛教的拯救者或“中兴之主”,他的两大弟子克珠杰和贾曹杰,被后世分别称为班禅一世和达赖一世,衣钵世代相传,对藏地的影响延续至今。塔尔寺中林立的白塔,在宣扬如来佛祖法力无边的同时,也在纪念宗喀巴大师的功德无量。</p> <h5>塔尔寺众生</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尔寺的主要建筑有广场上的八宝如意塔、寺中央的大金瓦殿、被称为护法神殿的小金瓦寺、喇嘛集中诵经之地大经堂、木刻浮雕极为精致的花寺、供奉文殊菩萨的九间殿(宗喀巴被认为是文殊菩萨转世)等。寺庙主建筑引入了汉式歇山顶结构,使之成为汉藏风格融为一体的庞大建筑群,共1000多座院落,规模宏大。寺内典藏文物丰富,设显宗、密宗、天文、藏医四大学院,目前有寺僧800多人。壁画、堆绣和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但不可拍照,且极品要到重要节日才会展现给公众。为避开游客参观,喇嘛们凌晨就起来诵经,游客到达时他们早已散去。寺内仅几个主要建筑可供参观,其它地方均谢绝入内,除了零零散散看到几个喇嘛和管理人员在寺内走动外,几乎是满目游人。</p> <h5>西宁雨后街景</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机杨师傅说,西宁有三个很值得去的地方:塔尔寺、青海博物馆、野生动物园。但从塔尔寺出来雨一直不停,野生动物园就免了。晚饭后雨过天晴,漫步在西宁的大街上,竟是一片紫气东来的气象。想到当年老子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有圣人过关。不久老子骑青牛而至,为尹喜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后,又骑青牛继续一路西行——故有青牛西去,紫气东来一说——然而却很少有人追问老子的去向。按照历史传说指引的方向,大概就是去了王母娘娘的瑶池青海湖,或者是青海腹地的昆仑仙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华夏民族为什么有那么多神话传说,会涉及到青海这片土地。然而不论是传说版,还是现实版,青海确实是个好地方。那些扑朔迷离的昆仑神话,地下彩陶的文明密码,标志着这里是华夏农耕文化的最西端,而随风远去的匈奴悲歌,涅槃重生的藏传佛教,又携带着游牧民族的浓重色彩。短短五天之内,我们在这里遥看草原牧场的云,踏上荒凉大漠的盐,远眺祁连山头的雪,吹着青海湖上的风,一次次沉浸在大青海的自然风光里,不断地刷新着对世界的认知,这应该就叫“改造世界观”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见,大青海!期待有机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