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598)“一路西征”之刘慈欣科幻文学馆

石岩磊

<p class="ql-block">2024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火遍全球,其票房收入突破40亿元,且在北美、德国等地同步上映,好评如潮,而一起被带火的还有小说作者刘慈欣。可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中随处可见他的“身影”,除了大幅招贴画,还有一座“刘慈欣科幻文学馆”,难道这位科幻小说作家是阳泉人吗?走进“文学馆”我不仅找到了答案,还对他取得的丰硕成果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刘慈欣,祖籍河南信阳,1963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原在中国煤炭设计院工作,1966年由首都下放到阳泉当矿工,小慈欣先是被寄养在河南老家,读小学二年级时才来到山西与父母团聚。上中学时,刘慈欣就迷恋上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2001太空漫游》《地心游记》等中外名作成了他百看不厌的课外书。1981年,刘慈欣考入华北水利学院,学习水电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阳泉山西娘子关发电厂,且一干就是30年。</p> <p class="ql-block">电厂地处偏僻的山区,生活十分单调,而这里却成了刘慈欣实现梦想的沃土。他在工作之余开始小说创作,《宇宙塌缩》《微观尽头》两篇作品虽然没有引起反响,但奠定了其气魄大、悬念足的写作风格。1999年《鲸鱼》在《科幻杂志》首获发表,令刘慈欣无比振奋,愈加坚定了他走科幻小说之路的决心,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魔鬼赤道》《超新星纪元》《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流浪地球》等8部作品接连面世,《三体》更是一书封神。</p> <p class="ql-block">《三体》通过描绘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跨越四百年的生存博弈,揭示了宇宙社会学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探讨了文明存续与人性本质的哲学命题。虽然其是科幻小说,但折射出的却是人类现世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发人深省,并迅速得到广泛关注,被翻译成42种文字,畅销全球,科幻迷奉它为“圣经”,其于2015年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作品首次斩获该奖项,成为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事件。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我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准,居功至伟。</p> <p class="ql-block">“科幻文学馆”展示了刘慈欣的一众作品,还有他的许多至理名言,诸如“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没必要互相理解”“人们习惯将凡事分出黑与白,但很遗憾,现实全是灰色的”“必须渺小,才能感受宏大;必须脆弱,才能敬畏坚强;必须短暂,才能感受永恒”“空不是无,空是一种存在”等等,可见刘慈欣的小说虽然天马行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非常接地气,且极富哲理,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文学馆还是一座大图书馆,排排书架上满是精神食粮,可以免费取阅。人们在阶梯状的座位上静静地翻看名著,便能真切地体会到这里是“一个让心灵净化和享受的地方”,而我还看到感人的一幕。一个小男孩竟然跪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翻看心仪的科普书,他旁若无人,似乎正遨游在书海之中,酣畅淋漓地享受知识带来的喜悦。或许这位小朋友将来也会成为一名作家,写出举世震惊的著作,让世界人民再次聚焦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旅行的最大乐趣在于发现,在于实地获得的冲击感。我看过电影《流浪地球2》,但对它的原创者知之甚少,正是这次“一路西征”之旅让我对刘慈欣有了深入了解,更体会到成功源于兴趣,也来自坚韧不拔的毅力。有志者事竟成,而事成者必有志,且能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在踽踽独行中撞见漫山遍野的花丛。</p><p class="ql-block"> 2025.9.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