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广州,走进华侨新村

李子

<p class="ql-block">游走广州,今天来到了华侨新村。</p><p class="ql-block">华侨新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于1955年5月15日开工奠基,是全国首个为归国华侨兴建的大型住宅区,被誉为“新中国华侨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上的“广州华侨新村”为时任广州市长的朱光题写。</p><p class="ql-block">1955年5月15日,华侨新村正式破土动工,就此铺展开中国侨务史上的创世画卷。华侨新村开工奠基典礼当天,来自国内外的3000多名来宾聚集在此,共同庆祝。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为华侨新村奠基仪式铲上一把泥土。华侨新村落成之后,朱光还赋诗一首,写道:“广州好,侨伯构新村。出国饱尝漂泊苦,回乡今喜物华春,美景乐天伦。”</p> <p class="ql-block">华侨新村的门柱上还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时不时出现的小洋楼。</p> <p class="ql-block">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p> <p class="ql-block">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华侨新村。</p> <p class="ql-block">华侨书苑。</p> <p class="ql-block">1959年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为华侨新村题词: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p> <p class="ql-block">华侨新村的爱国路。</p> <p class="ql-block">涂鸦墙。</p> <p class="ql-block">華光普照線道雅韵景色新</p><p class="ql-block">侨胞留恋人人博覽幸福村</p><p class="ql-block">侨村居民黎文彬撰联 壬辰年夏華倫外國語學校八年极</p> <p class="ql-block">栈道旁墙壁上是关于华侨历史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新村里的小别墅。</p> <p class="ql-block">街区栈道串起的小公园。</p> <p class="ql-block">街道边上有关广州华侨新村的历程的介绍。华侨新村建成后,吸引了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缅甸、新几内亚、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秘鲁、巴西、墨西哥、英国、马达加斯加、圭亚那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归侨前来购房,其中有不少是归侨、华侨知名人士,如印度尼西亚归侨曾连发、温利兴,美国归侨陈三才、黄康,秘鲁华侨戴贺廷、戴宗汉,加拿大归侨梁葆常、余本,粤剧界归侨马师曾等。</p> <p class="ql-block">华侨新村的大咖们</p><p class="ql-block">在华侨新村60多年的历史里,曾有许多名人到访,包括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夫妇。</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陈嘉庚等都到过村里参观访问。</p><p class="ql-block">仅仅在19世纪50年代,华侨新村就接待了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10多个国家的新闻记者、作家和国内外众多政要贵宾,也接待了四、五万回国参观的侨胞。1957年5月,罗马尼亚议会代表团到广州访问,乘汽车绕行华侨新村一周。</p><p class="ql-block">华侨新村的业主,有来自东南亚地区、美加地区、南美地区、欧洲,还有香港、澳门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事业有成的华侨领袖、社会名流、文化名人以及商贾和实业家,他们拥护共产党,拥护新中国,如印尼的王源兴、黄洁、薛两清、李祝朝、施子卿、许崇德、刘家祺、刘宜应、宋金土、曾连发,秘鲁的戴贺庭、戴宗汉、邓牵平,加拿大的梁葆常,香港的黄宽诚、李松等是有名的实业家和商贾;香港的邓文钊是银行家;美国的陈三才、黄康、黄舜、赵华协是华人社团活动家,香港的红线女、马师曾是粤剧名伶,加拿大的余本是著名的油画家。演唱《我的中国心》的著名男歌星张明敏在年幼时曾就读于华侨小学(现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p> <p class="ql-block">华侨小学。</p> <p class="ql-block">绿意盎然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红线女旧居。红线女是粤剧名家,红线女(1925年12月25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邝健廉,汉族,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中国粤剧女演员,工花旦。广州市政协原副主席,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p> <p class="ql-block">红线女故居。红线女于1955年底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参加工作,1956年选中这块地皮并请人为其建造楼房;1957年起居住于此直至离世。旧居占地面积六百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四百余平方米。如今所见的米白色外墙、粉红屋檐的假三层小洋楼为1997年推倒原有建筑后重建。红线女去世后,其家属将旧居产权移交给广州市政府。</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为红线女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红线女故居全貌。</p> <p class="ql-block">位于环市东路的华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个由政府策划、拨款和归侨集资兴建的华侨住宅区,有着“新中国华侨第一村”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70载,这里的百余座花园式庭院、公寓,讲述着广州爱侨、侨爱家国的故事,见证广州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如今这里是广州首个建于当代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24年,华侨新村被中国侨联、国家文物局联合认定为“共和国印记”见证物,成为新中国侨务政策的鲜活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