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黄元吉祖师 苦恩 第二十四章 自见不明 逐句编号、翻译并对生僻字注音《临道德经王羲之集字》

杨彧·茶修仙苑·普洱茶非遗传承人

<p class="ql-block">逐句编号、翻译黄元吉祖师对《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解读,并对生僻字注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标题原文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讲义》: 对《道德经》的讲解和阐述。</p><p class="ql-block">· 黄元吉祖师: 作者,清代著名道教内丹学家。</p><p class="ql-block">· 苦恩 第二十四章: 章节名称。“苦恩”可能是版本差异或特定分类。</p><p class="ql-block">· 自见不明: 本章核心要旨之一,指自我表现、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事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部分】 (逐句编号翻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原文: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踮起脚跟的人(反而)站不稳,两步并作一步跨越行走的人(反而)走不快。</p><p class="ql-block">2. 原文: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能明察事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名声。</p><p class="ql-block">3. 原文: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绩,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p><p class="ql-block">4. 原文: 其于道也,曰余食赘(zhui4)行。</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这些行为对于“道”来说,就叫做剩饭和赘瘤(比喻多余无用、令人厌恶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 注音: 赘 (zhùi)</p><p class="ql-block">5. 原文: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连鬼神万物或许都厌恶这些行为,所以有道的人绝不会这样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部分】 (逐句编号翻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解读: 前云希言自然,非若世之蚩(chi1)蚩蠢蠢、顽空以为无为、放旷以为自然者比。</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前面章节所说的“希言自然”,并不像世间那些无知愚蠢、把顽劣空寂当作“无为”、把放纵旷达当作“自然”的人所能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 注音: 蚩 (chī)</p><p class="ql-block">2. 解读: 其殆本大中至正之道,准天理人情,循圣功王道,操存省(xing3)察,返本还原,以上合乎天命,故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无不然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它(希言自然)大概是源于那大中至正的大道,以天理人情为准则,遵循圣人的功业和王道的规范,通过操持本心、自我反省,返回到生命的根本和本源,以此来上合于天命,所以能做到看似无为而实际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看似自然而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如此。</p><p class="ql-block"> · 注音: 省 (xǐng)</p><p class="ql-block">3. 解读: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殆其人欤?</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易经》上说“穷究真理,尽知本性,以达到通达天命”,大概就是这类人吧?</p><p class="ql-block">4. 解读: 过则病,不及亦病,《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是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行为)过度是毛病,不及也是毛病,《尚书》上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平坦宽广”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5. 解读: 即如人之立也,原有常不易。</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就拿人站立来说,原本有正常不变的姿态。</p><p class="ql-block">6. 解读: 跂者,两足支也,《诗》曰“跂予望之”,以之望人则可高瞻而远瞩,若欲久立,其可得乎?</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所谓“跂”,就是用两只脚掌支撑(脚跟离地),《诗经》说“跂予望之”(踮起脚望他),用这种方式来望人固然可以看得高望得远,但想要长久站立,怎么可能呢?</p><p class="ql-block">7. 解读: 跨者两足张也,以之跨马则可居于鞍背,若欲步行,又焉能乎?</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所谓“跨”,就是两腿张开,用这种方式来骑马固然可以坐在马鞍上,但想要正常步行,又怎么能行呢?</p><p class="ql-block">8. 解读: 明者不自是,自是则不明。</p><p class="ql-block"> · 翻译: 真正明理的人不会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就不明事理。</p><p class="ql-block">9. 解读: 彰者不自见,自见则不彰。</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名声得以彰显的人不会自我表现,自我表现反而不能彰显。</p><p class="ql-block">10. 解读: 自伐者往往无功,有功者物莫能掩,何用伐为?</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自我夸耀的人往往没有真正的功绩,真有功绩的人万物都无法掩盖(其光芒),哪里还需要自夸呢?</p><p class="ql-block">11. 解读: 自矜者往往无长,有长者人自敬服,奚用矜为?</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自高自大的人往往没有长处,真有长处的人别人自然敬佩信服,何需自大呢?</p><p class="ql-block">12. 解读: 若不信无为自然之道,不知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致为皆听诸天,何等自在!</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如果不相信无为自然的道,不明白“没有刻意去做却做成了,没有刻意去追求却得到了”的境界,将所有的作为和达到都听任自然(天道),这是何等的自在!</p><p class="ql-block">13. 解读: 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行止浑于无心,何等安然!</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行动是因为不得不行动(顺应时势),停止是因为不得不停止(顺应规律),行动和停止都浑然没有个人的机心,这是何等的安然!</p><p class="ql-block">14. 解读: 倘不知虚而无朕(zhen4)即是大而能容,或加一意、参一见,若食者之过饱、行者之过劳,非徒无益而又害之。</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倘若不明白虚空而没有迹象(的境界)就是广大而能包容,反而额外添加一个意念、掺杂一个见解,就像吃东西过饱、行路过度劳累一样,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p><p class="ql-block"> · 注音: 朕 (zhèn) (此处意为迹象、征兆)</p><p class="ql-block">15. 解读: 学者须顺天德之无违,循物理之自得,不惟人不可参杂作为于其间,即物亦当听其安闲,调其饮食,苟稍不得其宜、越乎常度,或多食之,或苦行之,如犬之过饱则伤,牛之过劳则困,是亦不安于内而有恶于己焉,故曰物或恶之。</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求学修道的人必须顺应天德而不违背,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而自得,不仅人不可在其中掺杂人为的刻意作为,即使是对于万物,也应当听任它们安闲,调节它们的饮食,如果稍微不合时宜、超过了平常的限度,或者喂食过多,或者让其过度劳苦,就像狗吃得太饱会受伤,牛过度劳累会困顿,这样也会使它们体内不安而产生自我厌恶,所以说“物或恶之”(连万物都或许厌恶)。</p><p class="ql-block">16. 解读: 彼矫揉造作以期能立能行、昭明表彰、功堪动人、长可迈众者,断断乎其难之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那些矫揉造作以期能够站立行走、昭著显扬、功绩足以打动人、长处可以超越众人的人,是绝对难以达到(自然境界)的。</p><p class="ql-block">17. 解读: 有道之君子深为鄙之,不屑处己。</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有道的君子深深地鄙弃这种行为,不屑于这样对待自己。</p><p class="ql-block">18. 解读: 此希言自然,不外一个清净。</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这个“希言自然”,不外乎就是一个“清净”。</p><p class="ql-block">19. 解读: 何谓清?一念不起时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什么叫“清”?就是一个念头都不生起的时候。</p><p class="ql-block">20. 解读: 何谓净?纤尘不染候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什么叫“净”?就是一丝尘垢都不沾染的状态。</p><p class="ql-block">21. 解读: 总要此心如明镜无尘,如止水无波,只一片空洞了灵之神,即清净矣。</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总之要让这颗心像明镜没有灰尘,像静止的水没有波澜,只是一片空明洞彻、了了灵明的心神,这就是清净了。</p><p class="ql-block">22. 解读: 倘若世之庸夫俗子昏昏罔(wang3)罔,终日无一事为,即非清净。</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倘若像世间的庸俗之人那样昏昏沉沉、茫然无知,整天好像没有一件事做,这并非清净。</p><p class="ql-block"> · 注音: 罔 (wǎng)</p><p class="ql-block">23. 解读: 惟清中有光,净中有景,不啻(chi4)澄潭明月,一片光华,乃得清净之实。</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只有在“清”中蕴含光明,“净”中蕴含景象,如同清澈潭水中的明月,一片光华,这才得到了清净的真实境界。</p><p class="ql-block"> · 注音: 啻 (chì)</p><p class="ql-block">24. 解读: 若有一毫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意,便是障碍。</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如果有一丝一毫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的念头,便是(修行上的)障碍。</p><p class="ql-block">25. 解读: 所以学道人务使心怀浩荡,无一事一物搅我心头、据我灵府,久久涵养,一点灵光普照,恍如日月之在天,无微不入焉。</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所以学道的人务必使心胸浩然坦荡,没有一事一物能搅乱我的内心、占据我的心灵,长久地涵养(下去),一点灵性之光普照(身心),仿佛日月运行在天空,没有细微之处照不到。</p><p class="ql-block">26. 解读: 只怕一念之明,复一念之肆,则明者不常明矣。</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只怕刚有一念清明,紧接着又一念放纵,那么这清明就不能长久保持了。</p><p class="ql-block">27. 解读: 昔孟子之所长在于养气,气不动则神自灵,神灵则心自泰,故不曰养心而曰养气,诚以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昔日孟子的长处在于养气,气不妄动那么精神自然灵明,精神灵明那么心境自然安泰,所以他不说养心而说养气,实在是因为意志专一就能影响气,气专一也能影响意志。</p><p class="ql-block">28. 解读: 苟不求养气而徒曰养心,无惑乎终身不得其心之宁者多矣。</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如果不求养气而空谈养心,无怪乎终身得不到内心安宁的人那么多啊。</p><p class="ql-block">29. 解读: 心果清净,真阳自生,一切升降运行,顺其自然为要。</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内心如果真的清净,真正的阳气(生命力)自然生发,一切(气机的)升降运行,以顺其自然为关键。</p><p class="ql-block">30. 解读: 如跂者必使之立,跨者必使之行,余食过饱,赘行过劳,皆未得其当,物犹恶之,而况人乎?</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就像非要让踮脚的人站稳,非要让跨步的人行走,(如同)剩饭吃得过饱,赘瘤般的行动过度劳累,都是不得其法、不合时宜的,连万物都尚且厌恶,何况是人呢?</p><p class="ql-block">31. 解读: 是以有道之君子不忍出此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因此,有道的君子不忍心做出这种(矫揉造作、自见自是)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心总结 (直指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元吉祖师此章解读的核心在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批判“有为”之病: 明确指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刻意有为、自我标榜的行为,如同“跂立”、“跨行”、“剩饭”、“赘瘤”,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违背自然大道,连万物都厌恶。</p><p class="ql-block">2. 阐释“自然”真义: “自然”并非顽空放旷、无所事事,而是遵循“大中至正”的天道,顺应天理人情,通过“操存省察、返本还原”的内修功夫,达到内心真正的“清净”(一念不起、纤尘不染、空灵明澈),从而“无为而无不为”。</p><p class="ql-block">3. 强调内在修养: 真正的功绩和长处无需自夸自耀,自然彰显。修道的关键在于涵养内心浩然之气,保持清净自然,使真阳自生,气血自然运行,而非外在的矫揉造作。孟子“养气”之功在于此,心净则气顺神灵。</p><p class="ql-block">4. 指出实践路径: 要时刻戒除“自见自是”等念头障碍,保持心境的空灵光明(如明月澄潭),顺任自然,才能合于天道,得到真正的自在安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解读深刻揭示了《道德经》本章反对刻意造作、倡导清净自然的核心思想,并融入了内丹学修心养气的实践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