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鲈鱼

東海釣客

<p class="ql-block">  话说国人食鲈鱼的历史,怕是要从晋朝的张翰说起。此人在洛阳做官,秋风一起,忽念起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竟弃了官帽,径自南归。后人谓之"莼鲈之思",成了文人墨客笔下思乡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张翰的故事在唐代诗人中引起广泛共鸣。李白在《秋下荆门》中写道:"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表面上是说自己并非为鲈鱼美味而去吴越地区,实则反向运用了"莼鲈之思"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意趣。白居易则直言不讳对鲈鱼的向往:"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表达了对江南风物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宋代文人将鲈鱼的文学意象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其中最富社会意义的代表作:"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苏轼对鲈鱼意象的运用则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他在《后赤壁赋》中描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将捕获的普通鱼类比作松江鲈鱼,既是对鲈鱼美味的肯定,也体现了文人生活中的诗意瞬间。而米芾《垂虹亭》诗云:"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以玉喻鲈鱼肉质,形象传达了其洁白细腻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鲈鱼在文学中的意象演变,折射出中国文化从政治到审美、从精神到物质的多元面向。从张翰的"莼鲈之思"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苏轼的"松江之鲈",那一条鱼的文学旅程,实际上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记录了他们对于生活、政治、自然和艺术的不断探索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历经千年发展,围绕鲈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烹饪技艺和极具特色的地方菜肴,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理念。从宫廷御膳到民间家常,从文人雅集到市井生活,鲈鱼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满足着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饮食需求。</p><p class="ql-block"> 鲈鱼在各地的烹饪方法各具特色。响水鲈鱼因体型较大,适合多种烹调方式,当地发展出红烧鲈鱼、糖醋鲈鱼、鲈鱼汤等特色做法。苏州传统则有"鲈鱼莼菜羹",将鲈鱼与太湖莼菜共煮,味道鲜美无比。而在北方沿海地区,鲈鱼更多采用炖、烧等口味较重的烹饪方式,以适应当地饮食偏好和气候特点。这些地域差异丰富了中国鲈鱼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南脍北炖"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鲈鱼的处理技艺也有独特传统。《沪郊百宝》记载了一种独特的松江鲈鱼处理方法:"松江鲈鱼的内脏不能用刀剖其腹取出丢弃,而用竹筷一双,从鱼口中插入腹中,旋转数次,让其内脏粘附在竹筷上,然后顺势从口中拔出,将其内脏洗涤干净(去胆),再用竹筷将其从鱼口送入腹内,恢复鱼体原形。接着去鳞、剖鳃、洗净即可烹饪。"这种保持鱼体完整性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对食材的尊重,也反映了烹饪技艺的精细程度。</p><p class="ql-block"> 现今菜场所售鲈鱼,多为海鲈或花鲈,买来之后,在家做上一道“孔雀开屏”也是不错的选择。将鲈鱼洗干净,鱼鳍剪掉,然后切成三段,中间那段要切上花刀。用料酒和姜片腌制13分钟。锅里加水,放入姜片和料酒,然后把鱼放进去上锅蒸10分钟。拿出鱼后,先倒掉盘子里的鱼汤,再放葱丝。接着倒上蒸鱼豉油,最后泼上热油就搞定。那鱼肉微微绽开,如孔雀开屏一般。夹一筷入口,鲜嫩滑爽,姜葱的辛香与鱼肉的甘甜在舌尖交融,竟让人想起张翰的"吴江水兮鲈正肥"来。</p><p class="ql-block"> 鲈鱼之味,在口,更在心。游子思乡,文士寄怀,渔人谋生,皆系于此。一条鱼,承载了太多滋味。正如苏轼所言:"鲈鱼堪脍,季鹰归未?"这鲈鱼的美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食之乐,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故此,那一口,不知能否尝出古人的诗意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