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齐鲁之三:大明湖・趵突泉・博物馆・天主教堂

松间清泉(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 月 9 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既定行程,今天的游览范围都在济南城区,意在感受大明湖的秀丽、趵突泉的灵动、博物馆的厚重以及天主教堂的典雅。起床后简单用过早餐,便退房离店,将行李寄放在济南站出口处的小件寄存点。接着在经一纬二路口附近乘上公交 BRT5 号线,大约半小时后抵达大明湖北门站。下车后往西步行数百米,来到大明湖北岸的标志性建筑北水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门位置原是宋代齐州知州曾巩为疏导泉水与护城河水系所建的北水门,明代时改称汇波门。从明湖北路左转,过北门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前方广场上的一座青铜鼎,好奇地上前查看,发现鼎身的铭文清晰可考,确认其并非古物,而是当代所立。信步往南,便是景色优美的大明湖。置身于湖面开阔、水质清澈、荷花盛开、岸柳成行的湖畔,不禁想起了老舍先生对大明湖景区的描述:“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照导游图的提示,我沿湖逆时针方向步行。在济南战役国民党守军临时指挥部旧址的左侧,找到了北极阁的入口。这是一组建于高台上的建筑群,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 年),明清两代曾多次对其进行修缮。现存的建筑为两进格局,前殿供奉着真武神君等十九尊神像,壁面上还存有壁画;后殿是启圣殿,里面供奉着圣父圣母像,壁上绘有乐伎祝寿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北极阁凭栏俯览了一番湖景后,我缓步顺阶而下,来到纪念北宋文学家、齐州知州曾巩的南丰祠。这组建筑的始建年代不详,但有记载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1994 年又进行了复建。祠的对面是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南丰戏楼,保存得较为完整,曾为电视剧《燕子李三》等影视作品提供过取景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祠内的东侧有晏公台,台上建有明昌钟亭,里面放置着金代明昌年间所铸的铁钟,据近旁文字介绍,这口铁钟重约八吨,钟顶有龙形纽,钟体上还饰有八卦纹。祠南临湖一侧有水榭式建筑 “雨荷厅”,三面环水,四周设有走廊,内部还种植着荷花。水榭以南的湖面植被茂密,能看到水鸟在那里栖息。东院是 1998 年从铁公祠附近迁建于此的藕神祠,祠中以李清照为藕神塑像,壁面上还绘有藕神传说以及大明湖的风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访完南丰祠区域后,我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快到上午十点了。于是打开手机导航,前往 “老舍与济南陈列馆”。陈列馆设在一座四合院式建筑里,以图文和手稿复制品为载体,集中展示了老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济南任教期间的生活与创作情况。随后,我又步行前往纪念辛弃疾的稼轩祠。这里原本是李鸿章祠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1922 年 9 月 16 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组织在这里成立。1961 年改为稼轩祠,1964 年,陈毅题写了 “辛稼轩纪念祠” 的匾额。稼轩祠分为东西两跨院,沿着中轴线布局,展示了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词作成就。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词风豪放,与苏轼并称 “苏辛”。其词作深得毛泽东主席喜爱,曾多次手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贺新郎・别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稼轩词作。不巧的是,纪念馆部分区域正在封闭维护,部分展室没有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大明湖景区,步行前往趵突泉公园,途中经过五龙潭公园,便顺便入内游览了一番。感觉公园虽不大,但布局紧凑,风景优美,是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出了五龙潭公园,前行三四百米,便来到趵突泉公园。刷身份证进入公园后,发现这里人声鼎沸,到处挤满了游人,一时间我竟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按照导游图指引,径直前往李清照纪念馆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共设四个展室,其中三个展室是场景复原,通过蜡像等道具,展示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情境;另一个展室则陈列着后人纪念李清照的诗画作品。总体来说,展览内容比较基础,信息深度有限。走出纪念馆,我找到了趵突泉主泉池。只见呈方形的泉池围着石栏,三股泉水从池底涌出并持续翻涌。由于游客比较密集,我只能瞅准机会找空位,随后拍摄了一些照片和视频,记录下泉涌的奇妙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路返回大明湖,转乘公交前往位于经十路 11899 号的山东博物馆。由于事先做了功课,入馆后直接前往二楼的 6 号展厅,参观基本陈列 “海岱日新 —— 山东历史文化陈列”。据展厅前言介绍,这个展览是以山东地区出土的文物为依据,系统展示从史前到近现代的文化发展脉络,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礼制、战争等方面,突出了齐鲁地域文明的特征。展陈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史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等单元。虽然展陈方式和国家博物馆以及其他省级馆类似,但因这个展览涉及祖籍地的历史,所以我观展时格外专注,馆内的十件镇馆之宝,我基本都观赏到了。尤其是一套由耳杯、小碟、盘、碗、盒等组成的战国时期齐国的59件铜餐具,出土时被紧实地套叠在一个铜罐里,展方以视频方式向观众再现了餐具装罐过程,令人叹为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完历史文化陈列,又到一楼的 5 号展厅参观 “鲁王之宝 —— 明鲁荒王墓出土文物展”。这里出展的仪仗、服饰、礼器、书画等展品,全都来自明太祖第十子朱檀的墓葬。以往从书本上看到的那些明朝的仪仗、服饰等,在这里都得到了实物印证。同时也了解到了明代藩王的丧葬制度以及当时的物质文化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完博物馆,沿经十路向东步行至山大路,接着向北转入花园路,来到今天的最后一个景点 —— 洪家楼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全称为 “天主教济南教区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是济南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宗教建筑,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堂是哥特式双塔结构,外墙和立柱都是用大青石砌筑而成的。顶部设有尖顶,立面装饰着繁复的石雕。我从侧门进入教堂,观赏空间高敞,拱顶结构完整的主厅。两侧精美的彩绘玻璃窗,绘有《圣经》故事场景。在中世纪的欧洲教堂中,这类图像常用于向不识字的信徒传播教义,所以有 “穷人的圣经” 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前排长椅休息时,我与身边穿义工马甲的天主教徒交谈,得知教堂是由奥地利籍方济各会士庞会襄设计,1901 年由济南孙村的卢姓石匠带领 100 多名石匠和千余名劳工建造,1905 年建成后次年正式启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被工厂使用,教堂损坏不是太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堂的建筑结构、屋顶瓦片及内部装饰进行了修复。现在这座天主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开放接待访客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教堂逗留到下午三点半,步行至地铁二号线的七里堡站,乘坐五站地铁到了济南站北站。出站后找了辆共享单车,骑行至济南站,从出站口取回寄存的行李,检票进站。随后搭乘 17:37 开出的 Z167 次列车前往泰安,当晚下榻泰山附近龙潭路的再寓美客酒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