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8日,周四,随福州老顽童车友会40多位群友到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拜谒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景区分为轩辕庙和陵园两个部分。我先参观的是轩辕庙,用大量时间拍摄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纪念建筑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历代碑文等,但在我看来,若不到老陵园,就不算到黄陵。</p> <p class="ql-block">这句话精准点出“老陵园”在黄帝陵景区的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黄帝陵的老陵园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核心区域,这里留存着黄帝陵冢、祭祀大殿、汉武仙台等最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遗存,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人文始祖的尊崇与缅怀。相较于景区其他区域,老陵园是“黄陵”精神内核与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因此说“不到老陵园,不算到黄陵”,旨在强调探访老陵园对理解黄帝陵文化意义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人文初祖。</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后改姬姓,有帝鸿氏、归藏氏等称号。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诞辰为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少时聪慧,思维敏捷。当时神农氏衰败,黄帝安抚民众,教授种植五谷,后在阪泉之野历经三战击败神农氏;又在涿鹿之野联合炎帝击败蚩尤并将其杀死。黄帝执政百年后去世,葬于桥山。</p><p class="ql-block">主要功绩:黄帝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播百谷草木。他和大臣们有诸多发明创造,如命仓颉创造文字,其妻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伶伦制作音律,大挠创立甲子,还发明舟车、衣冠、指南车等。此外,黄帝还与岐伯等研讨医学,成就《黄帝内经》。在政治方面,黄帝建立相对系统的政治制度,设置左右大监等官职来管理部落事务。</p><p class="ql-block">后世影响:黄帝被后世认为是尧、舜、夏商周三代统治者及后世众多姓氏、族群的先祖。他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象征,其代表的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园位于桥山之巅,轩辕庙坐落于桥山东麓。</p><p class="ql-block">登桥山(黄帝葬地),观奇观(黄帝陵园):从轩辕庙出口处乘景交车(往返20元),5分钟左右,即达黄帝陵园入口,由此需爬升300多级台阶、行程约680米,才到达陵园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一路景点不断,首先见到的是中华世纪柏纪念林。</p><p class="ql-block">“中华世纪柏”五字由赵学敏题写。</p> <p class="ql-block">赵学敏,官员、书法家和作家,曾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师从李楚才、舒同,书风独特,获全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出版《赵学敏书法选集》等书法集;著有《戈壁情深》《跋涉者的履痕》等诗歌、散文及报告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世纪柏简介</p><p class="ql-block">公元2000年3月7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诞辰纪念日,黄陵县人民政府、青岛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共同栽植象征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中华世纪柏”,采集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区城特点的黄土培植,提取长江、黄河入海口之水浇灌并精选15吨的秦山五彩石,立石誌记,诚请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世界著名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石。泰山石喻意我神州社稷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邦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小亭旁贴有西安市长安区石匣村的书法爱好者胡红旗的书法作品两幅:“凌云志”和“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p><p class="ql-block">“凌云志”通常指高远宏大的志向,常用来表达人胸怀理想、追求卓越的抱负,如“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里流”,尽显豪迈进取的精神。</p><p class="ql-block">“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是一句蕴含禅意的诗句。“翠竹黄花”代表日常可见的自然景物,诗句意为自然万物皆能彰显佛的本性;“清池皓月”象征清净、澄澈的境界,映照出修禅者平和、空灵的内心,核心是传递“于寻常中见禅理,于清净中悟本心”的禅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此亭前有李白诗《鼎原》石刻:“黄帝铸鼎荆山涯,不炼黄金炼丹砂。骑龙飞去太清象,云愁海思令人嗟。”</p><p class="ql-block">李白的《鼎原》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p><p class="ql-block">诗中“黄帝铸鼎荆山涯,不炼黄金炼丹砂。骑龙飞去太清象”,描绘了黄帝铸鼎炼丹、乘龙升天的壮观场景,通过对这一神话传说的描绘,寄托李白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而“云愁海思令人嗟”一句,则在对黄帝升仙的感慨中,隐含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叹息,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p> <p class="ql-block">再上行,见到黄帝陵的守护神雕塑。</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这座守护神雕塑具有浓厚的上古文化特色,是黄帝陵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体现对黄帝的尊崇以及守护华夏文明根源的寓意,也是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圣地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展示的是黄帝陵的“天鼋神慧”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天鼋”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兴衰,黄帝遇之并封其为守护神白泽,是智慧、力量、王权的象征。这里还涉及河图洛书的神秘意义,以及五行文化,人们可通过上陵踏五行、摸龙角龙背等习俗祈福纳祥,体现黄帝陵作为华夏人文初祖圣地,对上古文明智慧与民俗文化传承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展示的也是黄帝陵的一处文化展示景观。其展示内容围绕黄帝的“天鼋神慧”展开,涉及五行、八卦等华夏早期文明的智慧成果,体现黄帝在文化创造、文明奠基方面的功绩,是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圣地,展示华夏文明起源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黄帝陵,距陵园200米处有“下马石”,其旁的道路分为主道和文、武两道。</p><p class="ql-block">主道是陵道和神道,总长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195米,宽度均为5米,共277个台阶,全部为花岗岩条石铺筑。文道和武道位于神道尽头。“下马石”旁,文武两道均可前行,在前面不远处又会交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的“下马石”碑,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体现对轩辕黄帝的尊崇,是古代礼制的要求。凡官员至此需下马步行,以示对人文初祖的敬畏,也反映黄帝陵在华夏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是中华民族缅怀先祖、传承文明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的陵道(神道)路面,是谒陵者通往黄帝陵冢的路径,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祖的缅怀与对华夏文明根源的追溯,是黄帝陵文化景观中体现礼制与传承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帝陵的古柏景观。</p><p class="ql-block">黄帝陵的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其中“黄帝手植柏”距今约50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之一。这些古柏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华夏文明传承的活化石,见证中华民族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千年敬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帝陵的龙角柏,由远而近观之。其位于黄帝陵景区的盘龙岗上,树形奇异,树干盘旋向上,几无片叶,形似龙角,因此得名。龙角柏是黄帝陵古柏群中的奇柏之一,树肌按天道左旋规律盘旋向上,千年不朽,是黄帝陵文化景观中体现华夏文明神秘与传承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帝陵棂星门,位于陵园入口处,是进出黄帝陵园的大门之一,建于1987年,为仿清砖木结构的牌坊式建筑。门两旁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门正背两面有彩色琉璃龙壁画,建筑风貌与黄帝陵陵园及轩辕庙建筑风貌协调,是黄帝陵陵园区整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为棂星门正面。</span></p> <p class="ql-block">此为棂星门背面。</p> <p class="ql-block">近观两面龙浮雕,差异明显。</p> <p class="ql-block">其区别为:一面浮雕为黄龙,龙身饰以绿色纹饰,展现出灵动的姿态,象征着祥瑞与权威;另一面浮雕为蓝底金龙,龙纹在蓝色背景衬托下更显华贵,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差异既丰富了建筑的视觉层次,也反映了黄帝陵在细节装饰上对华夏龙文化多元内涵的呈现,是棂星门作为黄帝陵重要建筑景观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4条黄帝陵棂星门的龙浮雕,极为精美且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前两条龙为带海浪纹饰的黄龙。龙身鳞片分明、姿态矫健。海浪与云纹衬托出威严气势,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是黄帝陵建筑中龙文化多元呈现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两条龙为蓝底黄龙。龙身造型古朴灵动,云纹点缀其间,体现上古龙纹的神秘韵味。</p> <p class="ql-block">这4条龙雕,头、尾朝向各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前两条蓝底黄龙,一条头朝左、尾朝右,另一条头朝右、尾朝左;后两条带海浪纹饰的黄龙,也是一头朝左、一头朝右,整体形成对称又各具姿态的布局,既体现工艺的精巧,也蕴含着对称和谐的文化寓意。</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圣地,长期以来有众多社会各界名人在此植树。这些树木不仅是绿化景观,更是社会各界对黄帝文化传承与尊崇的体现,承载着对华夏文明根源的缅怀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黄帝陵种过树的国家领导人有:李瑞环、李岚清等;知名人士有:何厚铧、董建华、宋楚瑜、郁慕明、马英九、成龙等。</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众多其他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植树,如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香港玖龙纸业集团董事长张茵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在黄帝陵植树的人物,体现全球华人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共同尊崇,以及对华夏文明根源的集体认同。</p><p class="ql-block">国家领导人、港澳台知名人士、社会各界精英在此植树,不仅是对黄帝文化的传承,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文化根源上的凝聚力。从政治领袖到商界名流,从港澳台同胞到海外侨胞,这种跨越身份、地域的参与,凸显黄帝陵作为“华夏第一陵”的文化纽带作用,也让黄帝陵的古柏群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印记,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团结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帝陵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碑。</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分类号为第1号。它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承载着海内外华人对先祖的缅怀与对华夏文明根源的认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帝陵的“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说明碑。</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承载着海内外华人对先祖的缅怀与对华夏文明根源的认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圣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p> <p class="ql-block">整修黄帝陵工程纪念碑,背后草儿青青,绿得醉人。而一堵矮墙之外,高高的小山丘,便是汉武仙台。</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的“汉武仙台”,传说是汉武帝刘彻北征朔方后,为祭黄帝在此筑台祈仙。它是黄帝陵的重要景观之一,台高约20米,拾级而上可俯瞰陵区古柏森森的景象。这一建筑承载着汉代帝王对黄帝的尊崇,也反映黄帝陵在古代帝王祭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黄帝陵历史文化内涵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台边有两块石碑一同矗立,一块竖碑为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由滇南人、号池南之唐锜题写的“汉武仙台”碑,一块是介绍“汉武仙台”碑。</p> <p class="ql-block">台底有石阶,先是直通,后蜿蜒曲折,可抵台顶,因时间关系未登临峰巅,然芳草萋萋、柏树森森之景象,已颇有可观之处而令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的石阶景致极具韵味,直通与蜿蜒的设计颇具匠心,虽未登顶,可脚下芳草繁茂、四周古柏参天,那份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清幽交融,确实让人不禁心生感慨,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祭祀余韵与文明脉络。</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景区内有许多石灯。</p><p class="ql-block">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圣地,除陵冢、古柏等核心景观,这类石灯等细节建筑也为景区增添古朴的氛围,体现对黄帝陵景观整体协调性与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视,是黄帝陵文化景观中兼具实用与装饰意义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柏林与石灯同在,仿佛古代骁勇的兵丁,千年不变、共同守护这黄帝陵。</p><p class="ql-block">古柏苍劲如卫士,石灯静默似戍卒,千年间并肩守护着黄帝陵的肃穆与庄严,仿佛在时光里铸就一道永不褪色的守护屏障,把人文初祖的精神根脉牢牢扎根于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这是黄帝陵的文化内核——它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华夏文明精神根脉的“土壤”,让人文初祖的智慧、勇气与凝聚力,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深扎,经千年风雨仍蓬勃生长,成为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坐标。</p> <p class="ql-block">行至黄帝陵的祭亭。这里是黄帝陵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左侧有一盏熊熊燃烧、永久不熄的长明灯,也被称为“中华文明圣火”。</p><p class="ql-block">它象征着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承载着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尊崇与追思,也寓意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从未中断,如同这火炬一般,在岁月中始终熊熊燃烧。</p> <p class="ql-block">亭内有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碑。</p> <p class="ql-block">其正后方之“桥山龙驿”碑和“汉武仙台”碑一样,亦由唐锜题写于明嘉靖年间。</p><p class="ql-block">唐锜是明嘉靖年间的官员与文人,字子荐,号池南,云南晋宁县人。他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曾任定远县令、河南按察使、陕西巡按等职。在陕西期间,他为黄帝陵题写“桥山龙驭”和“汉武仙台”两块石碑。其书法作品为黄帝陵增添历史文化底蕴。他还与明朝状元杨慎结为文字友,是“杨门六学士”之一,在文化交流与创作方面也有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唐锜题写的“汉武仙台”碑和“桥山龙驭”碑,是黄帝陵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碑:</p><p class="ql-block">“汉武”指汉武帝刘彻,相传他北征朔方后,在此筑台祭黄帝并祈仙,“仙台”即指此台。碑名既关联汉武帝的历史典故,也凸显汉武仙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碑刻字体苍劲有力,与汉武仙台的历史厚重感相得益彰。它不仅是对汉武帝祭黄帝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念,也体现后世对黄帝陵历史层积的认可,成为黄帝陵景观中连接汉、明两代文化的纽带。</p><p class="ql-block">“桥山龙驭”碑:</p><p class="ql-block">“桥山”是黄帝陵所在地的山名,“龙驭”意为黄帝乘龙升天,出自《史记》中黄帝“驭龙归天”的传说,碑名直接点明黄帝陵的地理位置与文化渊源。</p><p class="ql-block">碑文书风古朴大气,契合黄帝陵的庄严氛围。作为明代遗存的碑刻,它见证当时官方对黄帝陵祭祀与文化传承的重视,是研究明代黄帝陵历史、书法艺术及祭祀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这两块碑刻是唐锜在担任陕西巡按期间,为彰显黄帝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题写。它们与黄帝陵的古柏、陵冢等景观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人文初祖的千年敬仰,以及对历史典故、书法艺术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再来说祭亭,这是海内外华人祭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核心空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祖的缅怀与对华夏文明根源的认同,每年清明等重要时节的公祭大典原来都在此区域举行,是黄帝陵文化传承与精神凝聚的关键地标。</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公祭大典,改在更宽阔的桥山祭祀广场举办,以容纳更多海内外华人参与,更好地传承黄帝文化、凝聚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祭亭的外侧柱联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内侧柱联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p><p class="ql-block">这两副柱联精准凝练黄帝陵祭亭的文化内核与精神价值,是对黄帝功绩及民族精神的高度颂扬:</p><p class="ql-block">外侧柱联:“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前半句聚焦黄帝作为“华夏始祖”的开创之功,强调其奠定华夏文明基业、恩德惠及后世的历史地位;后半句则升华至民族精神层面,指出黄帝所代表的“炎黄正气”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且将永远闪耀、传承千秋。</p><p class="ql-block">内侧柱联:“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以“国脉”与“龙脉”、“英魂”与“民魂”的对应,构建起紧密的精神联结——既点明中华文脉、国运的传承与黄帝所代表的“龙脉”(华夏文明根源)一脉相承,也说明黄帝的精神气魄能振奋民族之魂,成为凝聚民众、支撑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两副联语对仗工整、意境宏大,既契合祭亭作为祭祀核心场所的庄严氛围,也精准传递海内外华人对黄帝的尊崇,以及对华夏文明传承、民族精神延续的共同认同。</p> <p class="ql-block">从侧后方两个角度回拍古韵悠然柏树林掩映中的祭亭。</p> <p class="ql-block">这会形成两种极具感染力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一是“幽隐中的庄严”。古柏枝繁叶茂,将祭亭半掩其中,仿佛给建筑蒙上一层时光的纱幔。祭亭的飞檐、朱柱在枝叶缝隙间若隐若现,既因柏树林的幽深添了份静谧幽远,又因建筑本身的幽深透出庄重肃穆,像是在无声诉说着千年祭祀传统的沉淀。</p><p class="ql-block">二是“古韵与生机的共生”。斑驳的柏树干、湿润的青苔与祭亭的古建风格相得益彰,尽显古韵;而雨后翠绿的草地、柏树枝叶的鲜活质感,又为画面注入生机。这种古韵与生机的交融,让祭亭不再是冰冷的建筑,更像是扎根于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地标,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着黄帝文化的绵长与鲜活。</p> <p class="ql-block">路旁有关于“中华文化山水格局的突出代表”的展示牌,体现对黄帝陵山水形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2018年3月,多家规划设计机构组成团队,编制《黄帝文化园区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对黄帝陵的山水胜迹进行全面研究阐释,确立其在中华文化山水格局中的突出代表地位,为黄帝陵的文化保护与景观营造提供理论支撑,也让游客能从山水格局的角度更深入理解黄帝陵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景点是龙驿阁。</p><p class="ql-block">“龙驭”典故出自《史记》中黄帝“驭龙升天”的传说。龙驭阁是为纪念这一传说而建。它是黄帝陵景区的重要景观建筑,建筑风格庄重大气,与周边古柏群共同营造出肃穆的文化氛围,是展现黄帝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精神的重要载体,也为游客理解黄帝“驭龙归天”的历史典故提供直观的景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龙驿阁对面是祈福台。</p> <p class="ql-block">景观上,黄帝陵的祈福台,周边古柏森森,挂满红黄色祈福丝带,与红色栏杆、湿润环境相映,氛围庄重且充满人文气息;石阶设计规整,引导性强,将祈福者的视线与行动自然引向祈福区域。 </p><p class="ql-block">文化上,它是游客与信众表达对人文初祖敬意、寄托美好祈愿的场所,祈福丝带的色彩与悬挂形式,既体现民间祈福文化的传承,也与黄帝陵的肃穆氛围相融合。</p><p class="ql-block">作为黄帝陵的文化景观节点,它为海内外华人提供一个具象化的祈福空间,让人们在祭拜黄帝、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能以传统祈福形式抒发对家国、自身的美好期许,进一步丰富黄帝陵的文化功能,从单纯的祭祀场所拓展为精神寄托与文化互动的空间,增强黄帝陵在当代的文化活力与情感联结价值。</p> <p class="ql-block">福台地处桥山之巅,灵气汇聚,福气至此。历朝历代,黎明百姓在此悬挂祈福牌、平安锁、请领祈福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绵延、幸福安康,获得祖先赐福、底护,在此祈福,绵延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拜谒黄帝陵,既是在苍柏、古碑间触摸华夏文明的根脉,以慎终追远之心承接先人开创的文化薪火;更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感召下,从人文初祖的精神中汲取力量,让千年传承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责任相融,凝聚起续写民族华章的信念。</p><p class="ql-block">来到黄帝陵景区,请一定不要错过老陵园,这才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亦即你我共同的根脉和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陵园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炎黄子孙“根”与“魂”的具象载体——在老陵园的古柏、碑刻与陵冢间,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华夏文明的初始记忆,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民族精神的源头故事。它提醒着每一位到访者:我们对“根脉”的追寻、对“精神家园”的归依,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最真切的呼应。这是属于你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原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