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

天天跑幼稚园

西施(生卒年不详), 姓施名夷光,一作先施,又称西子。<div>古代四大美女之首。</div> 西施,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div>我们随旅行团到诸暨苎萝村,称“西施故里”旅游。</div> 四大美女是:沉鱼指西施,落雁指王昭君,闭月指貂蝉,羞花指杨玉环。<br><br>第一是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br><br>第二是王昭君,晋朝为避司马昭讳,称为“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和亲。出使嫁匈奴单于阏氏。昭君出塞千古流传。<br><br>第三是貂蝉,貂蝉是其小名。本姓任,王司徒把她做吕布的原配,挑拨与董卓的关系。后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br><br>第四是杨玉环,号太真。又称贵妃。姿质丰艳,善歌舞。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br><br><br><br>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由来:<br><br>沉鱼:形容西施,在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惊艳得沉入江底。<br><br>落雁:形容王昭君,她拨弦奏起离别之曲。大雁听到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br><br>闭月:形容貂蝉,在拜月时,轻风吹来一片浮云,将皎洁的明月遮住。<div><br>羞花:形容杨玉环,在花园中赏花,用手抚花,花瓣收缩,花叶垂下。杨贵妃让花儿都羞得低下了头。<br><div><br></div></div> 三十六计,不动干戈的是美人计。<div>西施出名不在美貌,而是政治作用,为越国复国,牺牲自己。</div><div><br></div><div>越国战败后,被迫向吴国称臣求和。</div><div>越王勾践遍选国内美女献给吴王夫差,天生丽质的西施其中的一员。</div><div><br></div><div>夫差对西施万般宠爱,先是在姑苏建造春宵宫,又专门为西施建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div><div>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其筑“响屐廊”。</div><div>此同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越国强盛起来,最终打败了吴国。</div><div><br></div><div>弱国要打败强国,灭国又要复国,不可能用军事力量。只能用到“美人计”。</div><div>西施做到了,她是四大美女中第一个“政治炮弹”或“美女武器”。范蠡成功了。</div> 今天浣纱溪大桥。<div><br><div>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村。</div><div>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div><div>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div><div>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div><div><br></div><div>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甚至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div><div><br></div><div>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受吴军围攻,勾践向吴国求和,勾践自己入吴为质。</div><div>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商量计策,“得诸暨苎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送于吴王。</div><div>为使越王宠爱的美人,须具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div><div>西施只有第一条,还缺乏两个。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毕业”了,送往吴宫。</div></div> 见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撰写的"苎萝山"碑,。<div>苎罗山下浣纱溪。<div><br></div><div>苎萝山山势平缓,是诸暨城西十里长山陶朱山的支脉,山坡坦荡,缓延至浣江边上,更成缓冲之势,几乎已难见山之常态,介于山与地之间。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苎萝山"林木葱郁,苎麻丛生"。</div><div>苎麻是当时服饰重要的纺织品纤维。</div></div> 西施故里的西施塑像,竖立在荷花池。 莲叶丛间,鸭子游来游去。 西施故里的导游图:苎罗山下浣纱溪苎罗村。<div>其实,一条綄沙溪把苎罗村分割为两个——西施和东施。</div> 西施浣纱处。<div><br><div> 其实西施在江水中漂洗的苎麻是一种植物。</div><div> 纤细、杆直,高不过三米,叶阔如掌,其皮布满纤维。农人将剥下的麻皮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麻皮中纤维和非纤维之间便呈剥离状。然后,再将此麻皮在水中反复漂洗、冲刷、甩打。木质漂离,剩下的尽是纤维。越人俗称其为苎麻。</div><div> 西施浣纱,其实就是在江水中漂洗苎麻。苎麻可以织布,俗称麻布,又称夏布。</div><div> 越地现在还可以找到用夏布做的蚊帐,称夏布帐。已经是非常稀罕的了。</div></div> 苎麻又称苎萝,苎萝山恐怕也是因此而得名。<div>曾在一部明崇祯年间撰修的《苎萝志》复印本中见到过一幅《苎萝山图》。</div><div>虽年代久远,图呈老黄,却是线条飘逸、干净,山道两旁可见丛生的苎麻,似有江风吹过,苎麻朝向一边微微弯着,图中绘有西子祠、浣纱溪、金鸡山等。</div> 街头的西施像。 街头“怀旧博物馆”,各种怀旧日常用品。<div>虽只是改革开放前后五十年,已经成为历史的回忆。何况2500年前的苎萝村、西子祠、浣纱溪、金鸡山。真是隔世奇迹。</div> 古《苎萝山图》所绘的位置,即是现在的"西施殿",亦称"西子故里"。<div>这是后人为纪念西施而依山修建的,只是古苎萝山,已是物换景移。</div><div>据载,现在的"西施殿"应是从崇祯年间所建的"西子祠"流变而成,历经数代,几度兴衰</div><div>大规模修建、扩充"西子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囊括了整个苎萝山体。</div><div>进得殿门,便可见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撰写的"苎萝山"碑,立于山脚,字体遒劲、洒脱。</div><div>从碑后便可拾级而上,沿山体建有亭、阁、廊、碑等,整座山体已基本被水泥、钢筋所铸,加上常年水土风化、流失,更是少了山之常态,似平地一坡而已。</div> 入山处步廊的开篇即有一幅硕大的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南巡时,其专列停在诸暨车站。<div>当年的诸暨县委书记,上车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主席说:"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西施、王冕就出在诸暨……。"</div> 西施故里,销售进口的咖啡、可乐。<div>古为今用,洋为中用。</div> 郁达夫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曾有诸暨一游,写下了名篇《诸暨苎萝村》。<div>其中写道:"苎萝山上进口处有'古苎萝村'四字一块小木牌坊,进去就是西施庙,朝东面江,南面新建一阁,名北阁,中供西施石刻像一尊……"</div><div>郁达夫在看了苎萝山及西施庙后,一时兴起,集龚定庵、柳亚子句成一联:"百年心事归平淡,十载狂名换苎萝。"</div><div>西施当年浣纱处的那块"浣纱石"上依稀可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留下的"浣纱"二字。</div><div>因时间、风尘的啃噬,题字左下的落款处现在仅"右"字依稀可见,而"军"字已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div><div>"浣纱石"顶上建有一亭,名为"浣纱亭",亭下江边的摩崖上有当代书法家刘海粟先生的石刻题字"西施浣纱处",字体洒脱,风骨内藏。</div><div>崖前是那条流了数千年的浣江,还是稳稳地朝前流着,只是江的两边已换了人间……</div> 在西施故居有《砖刻连环画》《西施在苎萝村》的故事。<div>有玻璃框罩着,反光难拍。大致看懂意思是:</div> 一个婴儿出生在苎萝村…… 喜鹊报喜,河水聚鱼,吉星高照…… 在水边,西施美貌被人赞颂……鱼儿都沉下水去。 西施在綄沙溪旁边綄洗苎萝,被路过的范蠡发现……。 通过水井“照镜子”看到自己的美貌…… 在家培训歌舞技能…… 西施告别乡亲,为了国家,背井离乡而去……。 最后,打败吴国,完成“救国的使命”,与范蠡一起,离开吴国,沉入江湖……。 在苎萝村中心广场,有一个群众舞台,村民和游客一起观看演出。 苎萝村有许多古迹,石桥,荷花池,祠堂,寺庙。 有纪念苎萝村三个贤人的祠堂。<div>不要人夸颜色好,</div><div>只留清气满乾坤。</div> 三个贤人的三座塑像,有名有姓。 广场有铜像,描述农民收获稻谷的劳动形象。 正在候场的群众演员。他们(她们)的陕北黄土高原打扮,是关于抗日战争的《黄河大合唱》。 村里有古代编钟的模型。一下回到两千年前。 诸暨把“村间打谷场”叫做“道地”。苎萝村也有道地。 古迹“四眼井”,是分别独立的“四口井”。 纪念西施的祠堂。 古建筑利用的茶馆。 一尺花园。 一尺花园,里面很深的走廊。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演唱。<div>这阵势不是一个小村拉得出来的。</div> 郑氏宗祠。<div>与西施一起献到吴国的另外一个美女叫郑旦。她的“救国功劳”也被村民铭记。两千五百年来,郑氏宗祠一直典祠她。</div><div>她和西施都是越国的民族英雄。</div> 纪念郑旦的《郑旦亭》。<div><br></div><div>史书记载“吴王淫而好色,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女西施、郑旦。”<br><div><br></div></div> 仙女墩。<div><br></div><div>勾践灭吴国后,范蠡秘密带了西施,乘坐小木船,逃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畔,隐姓埋名。</div><div>范蠡都陪伴着西施在五里湖边欣赏风景,散心解闷。</div><div>西施的心痛病逐渐减轻,有时摆动宽袖,翩翩起舞。</div><div>人们觉得她像仙子一般,把这个地方称为仙女墩。</div> 西施后来去了哪儿?<div>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div>《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div><div>明代杨慎《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div><br></div><div>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br><br>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也是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div><div>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div><div>“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div><div>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div><div>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第五首是:</div><div>“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div><div>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br></div></div></div><div><br></div><div>史料多把西施终于水中。</div> 两千年前的考证,难以搞清楚。<div>当今诸暨把西施故里作为一个历史故事,旅游景点,文化传承,旅客集散的载体。</div><div>美女虽逝去,美谈永流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