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寺

<p class="ql-block">  占地面积5070平方米的龙门寺,坐落于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北约1.5千米的山坳里,始创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后续朝代皆有维修,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寺庙中汇总了六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五代的西配殿,明代的东配殿,金代的山门,宋代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之后的元代燃灯佛殿和东西清代配殿。</p><p class="ql-block"> 还有与东配殿后面民国时期的、两座单檐硬山顶建筑。纵观整个山西,不知哪座寺庙能获此殊荣!</p><p class="ql-block">​ 看的古建筑多了,多少会有一些心得,比如五代时期的建筑,为了美观,也为了维修方便,瓦面坡度较缓,自然而然承重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斗拱小且直托梁架。而到了宋代的大雄宝殿,斗拱又得到了升华,外形大而尖锐,如刀砍斧劈,特显气派。五铺座单抄单下昂也甚是奢华。与之相对的金代山门,斗拱明显变得圆润,这也是基于宋制的一种改革。而其后的燃灯佛殿则是元代遗构,建筑风格不受唐、宋、金影响,随意而为,不拘章法,看看那弯曲的梁架和殿内一长一短“长不够,石头凑”立柱就可以看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马上民族的率性和彪悍,在建筑上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燃灯佛殿西侧有一似是清代民居的四合院,营造得颇有大户人家的气派,但它确实不是商贾的居所,它是僧人的住处,看来,住在这里的僧人,地位也是不低的呀!</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代的东配殿,瓦面就如刀锋般陡峭了,尘土、落叶和雪都不可能在上面停留太久,这就极大的保护了主体建筑的稳定性。斗拱也因此缩水很多,不再追求奢华,开始以实用为目的,到是廊柱间的木制垂花十分有特色,这些垂花柱多出现在民间豪富宅邸,作为佛殿装饰,我是第一次见!</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建筑风格比较简单,斗拱样式也不复杂,在此寺庙中,多以僧寮形式出现!</p><p class="ql-block"> 山西寺庙多壁画,龙门寺也也不例外,大雄宝殿和燃灯佛殿都存有壁画,然而无一例外都看不真切,有些地方还存在许多画痕,这跟它后来的变故有关。这里曾被作为学校使用,这也是寺里建筑得以保全的重要原因,而与寺庙同时代存在的佛像自然被清理一空,今天出现的,都是近期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