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神的传说:流淌在旋律里的千年神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杜晓飞</b></p><p class="ql-block">“听万民百世轻唱,只留下神的飘逸,神的传说 神的传说/只留下神的飘逸 神的传说......”当这悠扬而深邃的旋律响起,仿佛有一层朦胧的霞光自远古铺展而来,将人带回那个神妖并存、英雄辈出的商周时代。《神的传说》作为1990年神话电视连续剧《封神榜》的片头主题曲,如同一条跨越千年的丝带,将中国古代神话的磅礴与瑰丽,轻轻系在了每个听众的心头。</p><p class="ql-block">这首歌曲由张名河作词,刘念劬、马友道作曲,更因毛阿敏与谭咏麟两位歌手的演绎而绽放出双重光彩——两版皆被选为电视剧片头主题曲,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各自折射出神话世界的不同韵致。毛阿敏的版本收录于1991年3月发行的原声带专辑《封神榜 电视连续剧歌曲专辑》,她的嗓音如同浑厚的古钟,带着岁月沉淀的沧桑与庄重,仿佛从昆仑山巅传来的神谕,将神话的威严与神秘娓娓道来;谭咏麟的版本则收录在其1995年9月发行的普通话专辑《让我们做得更好》中,他的声线里多了几分江湖的洒脱与少年的赤诚,像渭水河畔垂钓的姜太公,带着三分不羁七分通透,两种演绎交相辉映,让“神的传说”有了更丰富的注解。</p><p class="ql-block">张名河的词,堪称对中国神话精神的精准提炼。“听万民百世轻唱”,短短七个字便铺开了一幅时空流转的画卷——那些关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姜太公垂钓、哪吒闹海的故事,并非束之高阁的古籍文字,而是在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活态记忆。它们被田间老农的烟袋锅点燃,被街头说书人的醒木敲响,被孩童睡前的童谣哼起,最终化作“百世轻唱”的旋律,融进民族的血脉。而“只留下神的飘逸”,又轻轻拨开神话的神秘面纱: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冰冷偶像,他们有喜怒哀乐,有恩怨情仇——杨戬的刚毅、妲己的魅惑、雷震子的勇猛、姜子牙的睿智,都带着“飘逸”的灵性,是人性的升华,也是先民对理想人格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刘念劬与马友道的曲,更是为神话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前奏响起时,古筝的清越与鼓点的厚重交织,像昆仑山上的仙气缠绕着商周战场的烽烟,既空灵又壮阔。旋律主线如九曲黄河,时而平缓如神话里的瑶池碧波,时而激荡如商周交替的牧野之战,将“传说”的起伏跌宕演绎得淋漓尽致。当唱到“神的传说”时,旋律陡然拔高,仿佛有神光自云层中迸发,让人想起封神台上那些飞升的英灵,带着凡人的敬畏与神性的超脱,在天地间留下永恒的回响。</p><p class="ql-block">而歌声里流淌的,更是一份穿透时空的热血——仿佛那些神话英雄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与我们并肩作战的伙伴。他们踏过商周的烽火,带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毅,在旋律中与每个时代的听众相遇。姜子牙八十垂钓的执着,哪吒剔骨还父的刚烈,杨戬天眼识妖的清明,都在音符里有了温度,让古老的传说不再是泛黄的故纸堆,而是能叩击现代人心灵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神的传说》所承载的,远不止一部电视剧的主题。它是对中国古代神话的一次深情回望——那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藏着先民对宇宙的追问、对善恶的明辨、对勇气的礼赞。当旋律再次响起,万民百世的轻唱里,我们依然能听见自己与神话的共振:原来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神的传说”,来唤醒心底那份对光明与正义的永恒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