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为脉,融素养于语言课堂 —— 听闲志婵老师沪教牛津版八上 U2 Section 4 一课的深度学习反思

Constance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 年 9 月 19 日,笔者再次前往培正中学矿泉学校,走进广州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闲志婵老师的课堂进行学习。闲老师本次课讲授的是沪教牛津版八年级上册 Unit 2 Amazing number Section 4 的内容。这堂课以 “数字发展” 为核心,突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单一模式,将文化渗透、学科融合与思维培养有机结合,既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知识,又引导其理解数字背后的文明价值与科学意义。此次听课为初中英语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精准的实践范本,也让我对 “语言教学如何联结知识与素养” 有了更深层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b>一、文化浸润:以 “数字演变” 搭建跨文明对话,培育文化意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闲老师以 “聚焦文化” 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维度,将数字从 “符号工具” 升华为 “文明载体”,深度践行新课标对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课例开篇通过 “中国人的数字手势” 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自然引入 “书面数字发明前的计数方式”;随后系统呈现不同文明的计数工具 —— 中国的算盘、欧洲的计数棒、古罗马的字母数字(如 XII 代表 12)、古印度的抽象符号等,并非简单罗列,而是以 “时间逻辑 + 问题驱动” 串联,如通过 “计数棒写 1000 需画 1000 根线条” 的局限,引导学生理解古印度抽象符号的创新价值,通过 “罗马数字为何仅存于时钟、建筑” 的追问,让学生感知文化选择的实用性逻辑。这种设计让学生在掌握 “be known as”“stand for” 等短语的同时,形成 “文明互鉴” 意识,明白数字承载着不同文化的发展智慧。反观自身教学,以往文化渗透多停留在表面,闲老师的实践启示我:文化教学需与主题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双向赋能。</p> <p class="ql-block">  <b>二、学科融合:以 “数字” 为纽带联结多学科,落实综合素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对 “跨学科学习(CLIL)” 理念的践行尤为精妙,闲老师以 “数字” 为核心纽带,打破英语与数学、科学的边界,让语言课堂成为素养整合的平台。在 “跨学科链接数学” 板块,她引入斐波那契数列,结合 “百合 3 瓣、梅花 5 瓣”“松果螺旋线(顺时针 8 条、逆时针 13 条)” 等自然案例,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 “each number is the sum of the two previous ones” 的数学规律,使英语成为探究科学现象的媒介;Post-reading 环节呈现计算器、智能手环、移动支付等现代计数工具,结合 “计数方法如何影响生活” 的问题,让学生感知数字对科技与生活的推动作用;“制作数字主题手册” 的项目任务,更整合了语言表达、数学探究与艺术设计能力。这启示我:跨学科教学并非学科内容叠加,而是找到 “主题核心与学科特质” 的契合点,让语言学习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b>三、思维进阶:以 “层次化任务链” 驱动探究,践行建构主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闲老师以 “任务链” 为驱动,构建从 “知识输入” 到 “思维输出” 的闭环,充分体现建构主义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的理念。Pre-reading 环节通过词汇与短语梳理,为阅读搭建语言支架;Reading 环节设计 7 个梯度问题,从 “计数棒如何工作” 的信息提取,到 “罗马数字为何不普及” 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字发展逻辑;Post-reading 环节先通过填空、造句巩固基础,再以 “计数方法对生活的影响” 的开放问题、“制作手册” 的项目,推动学生进入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应用的高阶思维层面。对比自身教学中常出现的 “任务碎片化” 问题,闲老师的设计证明:有效的任务链需从基础能力到高阶思维逐步递进,让每个任务都成为下一阶段学习的铺垫,使语言学习同步实现思维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闲老师的这节课,以 “数字” 为核心串联文化、学科与思维,展现了 “素养导向” 教学的精髓。作为跟岗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优秀的英语课堂不仅要让学生 “学会语言”,更要让他们 “通过语言学会思考、理解世界”。未来教学中,我将借鉴本课的设计思路,聚焦主题深度、整合学科资源、优化任务设计,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素养成长的沃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