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开党国 一身正气为人民

乐哈哈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别梦依稀咒逝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故园三十二年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红旗卷起农奴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黑手高悬霸主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为有牺牲多壮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敢教日月换新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喜看稻菽千重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遍地英雄下夕烟。</b></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在心底轻轻回响,就像从岁月深处吹来的风。我们站在韶山的蓝天下,望着那面迎风招展的国旗,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归来仍是少年”——毛泽东离开这里时是热血青年,归来时已是改天换地的伟人,而这片土地,始终静默地守着他最初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片红土,我们才真正理解,什么叫“一身正气为人民”。毛泽东同志不是生来就站在历史的高处,而是从田埂上走出来的读书人,从风雨中站起来的革命者。他的笔下有山河,也有炊烟;他的肩上扛着党国,心里装着百姓。两袖清风,不是形容衣着,而是形容一种灵魂的干净。</p> <p class="ql-block">  沿着指示牌前行,绿荫掩映间,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只有庄重的脚步和低语的敬意。人们循着“毛泽东故居”“南岸私塾”“毛氏宗祠”的方向走去,像奔赴一场与初心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  石板路蜿蜒向前,阳光明媚,几把伞在树影下缓缓移动。我们撑着伞走着,忽然觉得这路像极了他走过的革命之路——起初只是乡间小道,后来通向全国,通向人民的心里。两旁的树绿得深沉,像那些沉默却坚定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入口,红旗在晴空中猎猎作响。我们踏上台阶,迎面是那一句“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不是夸张,是事实。他不是神,却做了惊天动地的事;他出身农家,却改变了整个民族的命运。馆内陈列着他的一生,从少年立志,到领导革命,再到建设新中国——每一步,都写满了“为人民服务”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中央,一颗巨大的五角星悬在头顶,像一颗永不坠落的心。人们低声交谈,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那段厚重的历史。我们站在那里,忽然觉得,真正的伟人从不需要喧嚣的赞美,他们的精神本身就如太阳,照亮后来者的路。</p> <p class="ql-block">  “红色书屋”里,书架整齐,光影柔和。我随手翻开一本泛黄的旧书,里面夹着一张手抄的《沁园春·雪》。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毛泽东在灯下读书的身影——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寻找救国之路。读书,是他一生的修行;清廉,是他不变的操守。</p> <p class="ql-block"> “立志救国救民”六个大字刻在石碑上,也刻在每一个来者的心里。毛泽东十六岁离开韶山时,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不是豪言,是誓言。他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而我们,站在碑前,只是默默点头:这山河,如你所愿。</p> <p class="ql-block">  “走出乡关”的展板前,一张老照片静静诉说。那条小路,通向长沙,通向井冈山,通向延安,最终通向天安门。他走得坚决,走得清贫,走得光明磊落。没有私产,没有特权,只有一颗为人民跳动的心。</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的山路蜿蜒在黑白照片里,那是中国革命的起点。红旗在山间飘扬,战士们背着步枪,吃着红米饭、南瓜汤。条件艰苦,但眼神坚定。正是从这里,他喊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靠金钱,不是靠权势,而是靠信仰和人民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土墙上挂着辣椒串,南瓜摆在木盖上。这曾是红军的口粮,也是革命的滋味。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粗茶淡饭,却养出了一支打不垮的队伍。毛泽东一生简朴,住的是旧屋,穿的是补丁衣,吃的也是寻常饭菜。两袖清风,不是口号,是日常。</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的老步枪,枪托包着布,绳子系得整齐。那是“小米加步枪”的时代,装备落后,但斗志昂扬。毛泽东从不依赖外援,只相信人民的力量。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份自信,源于清廉,源于与人民同甘共苦。</p> <p class="ql-block">  那辆绿色吉普车静静停在展厅里,是毛泽东用过的车。没有豪华装饰,没有特殊待遇,他坐的,是战士们都能坐的车。他一生拒绝特权,连自己的孩子也从未特殊照顾。一身正气,不是靠说,是靠做。</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同志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一刻,山河震动,万民欢腾。而他,依旧穿着中山装,依旧面带沉静。胜利没有让他膨胀,权力没有让他迷失。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人民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毛氏宗祠古朴庄严,青砖灰瓦,门额上“毛氏宗祠”四字沉稳有力。1925年,毛泽东在这里办农民夜校,教乡亲识字,讲革命道理。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大人物”,而是回到家乡,点燃火种。这份亲民与清廉,至今仍在祠堂的梁柱间回响。</p> <p class="ql-block">  “敦本堂”三字高悬,祖先牌位前,绿植静放。毛泽东在这里长大,听着家族故事,也立下救国之志。但他没有守着祖业,而是走出祠堂,走向天下。他的“本”,不是家族,而是民族;他的“根”,不是土地,而是人民。</p> <p class="ql-block">  铜像广场上,雕像巍然矗立,手执文稿,目光如炬。十米多高的基座,像一座精神的山峰。游客们献上花篮,静静伫立。我们站在人群中,抬头仰望,忽然明白: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被人民永远怀念,不是因为他位高权重,而是因为他始终站在人民这一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团队在铜像前合影,蓝衣红旗,整齐肃立。那一刻,没有口号,只有内心的敬意。我们不是来旅游的,是来寻根的——寻找一种精神的源头,寻找“为人民”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石刻前,我停下脚步。这句话,朴素却震撼。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不是偶然,是因为这片土地需要一个清廉、正直、敢为天下先的领袖。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干干净净。</p> <p class="ql-block">  巨石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十个大字鲜红如血。绿树环绕,阳光洒落,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这幸福,是他用一生换来的。而我们,站在他开辟的路上,走得踏实,走得安心。</p> <p class="ql-block">  队伍缓缓向前,通往毛泽东同志故居。人们自觉排队,安静等候。没有插队,没有喧哗,仿佛怕惊扰了那段宁静的岁月。这种秩序,不是规定出来的,是敬意生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终于走到故居前。泥墙黑瓦,朴素得像一户普通农家。门匾上“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字沉稳有力。我们走进去,看他睡过的床,用过的桌,烧过饭的灶台。一切都那么简陋,却又那么真实。他从这里出发,带着一颗干净的心,去改变世界。</p> <p class="ql-block">大家纷纷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打卡</p> <p class="ql-block">  厨房里,石灶还在,锅具如旧。墙上挂着的铁锅,仿佛还冒着热气。他母亲曾在这里做饭,毛泽东少年时曾在这里添柴。没有电饭煲,没有抽油烟机,只有烟火气,只有人间味。而正是这人间烟火,养出了一个心系苍生的伟人。</p> <p class="ql-block">  南岸私塾,门楣上“南岸”二字清秀隽永。毛泽东在这里读过《论语》《孟子》,也读过《水浒》《三国》。知识没有让他脱离人民,反而让他更懂得人民的苦难。他后来写文章,讲话,从不用华丽辞藻,只讲百姓听得懂的话。</p> <p class="ql-block">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静立一隅,藏书万卷。他一生爱读书,临终前还在看《容斋随笔》。知识,是他思想的源泉;清廉,是他人格的底色。他用书本武装头脑,用正气守护灵魂。</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路过一家“毛家饭店”。门口飘着红旗,菜单上写着“红米饭,南瓜汤”。大家在这里体验“战火纷飞”年代,重温革命岁月,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2025-09-19 非常感谢栏目主持人和管理员的鼓励支持,及时为我文章加精,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