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铭记时刻:这场汇演,让血泪记忆滚烫,让家国信念永存

铁鹰芳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摄像:芳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九一八”这个刻满民族伤痛的日子里,“抗战铸伟魂·信念耀千秋”文艺汇演早已超越普通演出的意义——它是一次以艺术为桥的历史回望,更是一场叩击心灵的精神洗礼,而其中情景剧《金陵永生》,堪称整场汇演最戳心、最振聋发聩的“历史教科书”。</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当《金陵永生》的演员缓缓走向舞台,南京大屠杀的黑暗历史瞬间在舞台上“复活”:当日本鬼子从母亲怀中粗暴抢过襁褓中的婴儿,那只沾满鲜血的手将孩子高高举起,再狠狠砸向地面的瞬间,全场的呼吸仿佛都凝固了——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穿透剧场,绝望的眼神里装着一个家庭的破碎,更装着一个民族的浩劫。我无法抑制地落泪,这不是虚构的情节,而是当年无数中国家庭的真实遭遇;这一摔,摔碎的是无辜的生命,却摔不碎中国人骨子里的反抗;这一幕,把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记忆刻进了每一位观众的骨髓,让“家国仇”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感得到的切肤之痛,更让我们读懂:所谓“铭记”,就是永远不敢忘记这些用生命换来的和平。<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其余节目则如繁星般环绕这颗“核心”,浓缩着抗战岁月的不屈与赤诚:《松花江上》的旋律带着山河破碎的悲怆,《英雄赞歌》的四重唱满是英雄儿女的豪迈,《血色丰碑》的合诵凝聚着全体演职人员的赤诚……它们或哀婉、或激昂,都在呼应《金陵永生》的主题,让整场汇演成为一部连贯的“抗战精神史诗”。<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份震撼与感动的背后,是60多位老师与团员数月的心血浇灌,更离不开团长的全局统筹与邱星星导演的匠心打磨。为了让《金陵永生》的情节真实可感,邱星星导演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从演员的眼神、语气,到舞台氛围的营造,都力求还原历史的厚重;为了呈现最佳效果,团员们放弃休息时间,一遍遍排练,60余人拧成一股绳,把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全装进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却用最真挚的情感成为“历史的传声筒”;他们付出的不只是时间,更是对“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自觉担当。这场汇演落幕了,但《金陵永生》里那撕心的一幕、全体演职人员的赤诚,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是他们,让九一八的警钟更响亮,让抗战伟魂穿越80年时光,依然滚烫;是他们,让我们明白: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行动守护每一段血泪记忆,让家国信念永远传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