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与尘埃之间

臧登峰

<p class="ql-block">  今天,终于迎来入秋之后第一次降温。而我们的校园,迎来了一位智力二级残障的少年。当他走下车,踏进特意为他打开的校门,原本面无表情的他突然咧开了嘴,说出一连串我听不懂的言语,感统不协调而步履蹒跚的他,执着地往教学楼跑去。他急切地央求我们:“快带我去!快带我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很惊讶,他是如何精准的判断哪里是教学楼的。也许是教室里整齐而快乐的读书声吸引了他,可能是老师亲切而洪亮的话语唤醒了他,或者是这样的情境在电视里、邻居小伙伴的话语中,重复过无数次,深深地映入他的脑海,成了遥不可及的梦。而今天,这一切终于进入了他的现实里。</p><p class="ql-block"> 特殊资源教室的皮老师等候多时,满脸笑容地拉着他的手,带他参观教室里琳琅满目的玩具、介绍里面的游戏设施。他不知所措,想玩又不会,或者是担心自己弄坏,不安的搓着手,对着皮老师说着什么。皮老师侧耳倾听,似乎也听懂了,询问他是不是想躺在吊床上玩。皮老师亲自示范教他:扒开吊床绳网、稳稳当当地坐上去、放松地躺下来、双脚蹬地晃动绳网后把脚收上去。当他躺在吊床上,被轻轻晃悠起来时,紧绷着的他终于放松下来,露出孩童天真的笑脸。等着他的还有骑自行车、走独木桥等项目。</p> <p class="ql-block">  体育课上,他在李老师的巧妙安排下玩着改良版的排球。没有“照顾”与“被照顾”的明显界限,只有为了共同目标而生的协作。他因为接住自己艰难抛出的球而欢呼时,脸上焕发的光彩胜过任何奖杯。这个孩子正在无意识中实践着最先进的平等理念——差异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存在的本来样貌。</p> <p class="ql-block">  午餐时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食堂的餐桌上,用并不灵活的手拿起筷子,费力地将米饭送进自己嘴里,看到旁边那么多的同龄人投来的目光,他的手不自觉地抖动得厉害,于是米饭洒在了桌上、身上。他抬起头看到我,慌忙放下筷子,笨拙地把米饭捡回到饭盒里,还给我一个歉意的微笑,他的动作熟练得仿佛日日如此。或许对他而言,这确实已是日常。在这瘦小身躯里,一种新型的伦理正在生长:它不基于强弱划分,而是建基于对生命多样性的本能接纳。</p> <p class="ql-block">  当他进入教室与学生们一起学习文化知识时,学生们的表现没有预想中的隔阂,而是无声的接纳,仿佛他一直都在,不曾缺席。那不是怜悯的沉默,而是平等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离开前,他站在宽广的篮球场上,双手捧着书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虔诚地、大声的读着。我表扬他说:“你读得很好,我们的学生读书都没有你的声音大。”他兴奋的拉着我的手说话,我依稀辨认出“妈妈,我读书了,我读书了……”这一刻我看到教育的本质:它不是标准化生产,而是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的绽放方式。</p> <p class="ql-block">  我送这个少年回家,转身离开听到他的“一路平安”,四个字发音不再模糊,我忙转身回去,走到他面前继续我们下一个约定。</p><p class="ql-block"> 破旧的农家小院,陪伴着他的年迈姥姥,关心着他的纯朴乡邻,扶持着他的国家政策,让这个少年哪怕历经宿命般的苦痛,依然保持孩童的纯真,他站得笔直,一直挥舞着他的小手。</p><p class="ql-block"> 校园里那些孩子携手奔跑时扬起的尘土,在夕阳下宛如金粉。我突然明白,教育最先进的形态,未必一定在城市的玻璃幕墙大楼里,它也能诞生于这片乡土之上,诞生于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日复一日的坚持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教育,正在努力改变,让学校回归它本来的样子——一个所有孩子都能来的地方,圆所有孩子一个校园梦。</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融合教育不是施舍,而是共建,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拓展对“标准”的定义。当残疾孩子与同伴共享同一片阳光、同一方土地时,中国教育史将翻开最动人的篇章——这不仅是关于包容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