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共卫和平——中日第二次长沙会战84周年纪念

咏梅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当秋日的阳光再次洒向长沙城,84年前的硝烟与呐喊,仍在这片土地上回荡。‌</p><p class="ql-block">1941年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与和平的希望。84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不仅是为了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更是为了从苦难中汲取力量,让和平的信念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未来的和平。‌ 长沙会战的惨烈与胜利,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也警示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唯有珍惜与捍卫,方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p><p class="ql-block">值此84周年纪念之际,我们以文字追溯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缅怀先烈,警示世人。愿这份记忆化作永恒的警钟,提醒我们:‌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共卫和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烽火淬炼的湘江防线</p><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日军第11军以"加号作战"为代号,向长沙发动第二次大规模进攻。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30万将士,依托"天炉战法"层层阻击,在汨罗江、捞刀河、长沙城郊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岳麓山炮兵阵地昼夜轰鸣,湘江两岸的稻田成为血肉磨坊,中国军队以"后退决战"战术诱敌深入,最终在长沙南郊完成反包围。‌ 这场持续月余的战役,日军伤亡6.8万余人,被迫退回原阵地,粉碎了其"以战迫降"的战略企图。‌</p><p class="ql-block">二、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p><p class="ql-block">"第九战区官兵用生命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 第10军预备第10师师长孙明瑾率部死守长沙东郊,中弹殉国前仍高呼"杀敌报国";第74军57团在春华山阵地与日军白刃相接,全团仅剩37人仍拒不后撤。‌ 长沙市民自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妇女们连夜赶制军鞋,小贩们沿街为士兵送上热包子,形成"军民一体"的铜墙铁壁。‌ 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觉醒,正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基因。‌</p><p class="ql-block">三、跨越时空的和平启示</p><p class="ql-block">84年后的今天,岳麓山抗战遗址群仍保存着当年的战壕与弹痕,成为活化的历史教科书。‌ 2025年全球多地举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更通过学术研讨会、文物特展等形式深化历史认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长沙会战展现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真理,仍为处理国际争端提供镜鉴——唯有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凝视长沙会战纪念馆里生锈的刺刀与泛黄的家书,触摸的不仅是战争的创伤,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的精神伟力。‌ 这份跨越84年的记忆,终将熔铸成守护和平的永恒警钟。</p>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84年岁月如梭,但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我们站在第二次长沙会战84周年的节点,回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历史细节、再现英雄事迹,向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本文难免存在疏漏或不足之处。‌ 历史浩如烟海,战史研究更是需要严谨的考据与深厚的学术积淀。我们恳请诸位读者、专家学者不吝指正,共同完善这段历史的记录。</p><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于伤痛,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愿我们以史为鉴,珍视和平,携手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