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地处常州金坛区和镇江句容市交界处的茅山,我去过两次:一次是10年前,作为偶尔的消遣,徒步攀登了大茅峰,潦潦草草游玩了顶宫、印宫等景点,很多景致都已经遗忘了。第二次是爱上徒步登山后,在今年3月9日寻野路攀爬游览了不曾听闻的二茅峰、三茅峰。</p> <p class="ql-block">不曾听闻也情有可原,因为十年前和现在的景区游览图,都没有标注过二、三茅峰。</p> <p class="ql-block">由于徒步登山,我养成了探究所攀山峰历史文化的习惯。茅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称地肺山、南茅山。西汉景帝时期,陕西咸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道教茅山派创教祖师)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最初来到江北兴化的山上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今兴化市茅山古镇景德禅寺),称他们为三茅真君,称山为三茅山。之后,江南句容、金坛一带瘟疫流行,三茅真人来到江南句曲山,住在华阳洞,救治民众数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都简称茅山。</p> <p class="ql-block">跟茅氏三兄弟相关的山很多,主要有:河北保定市唐县的大茂山(古北岳恒山),茅盈18岁离家进此山修行,49岁得道离开;无锡市惠山,三兄弟曾在此山修炼,所以后人将山中的三座主峰称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苏州穹窿山,西汉初元年间,茅盈三兄弟上穹窿山修炼,曾修茅君殿,留有“断碑”残迹,后人为纪念他们,在此修建了上真观,观内的三茅殿供奉有三兄弟塑像。</p> <p class="ql-block">从野道登上茅山,首先导航到金坛区“分水岗”,很容易找到位于206县道的进山口。</p> <p class="ql-block">顺着野路和树上的标带爬呀爬,爬呀爬……</p> <p class="ql-block">接近山顶,先看到的是“聚仙亭”,位于海拔267.9米的三茅峰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仁祐观,建于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是专门祭祀小茅真君茅衷的地方。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烧毁,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全真派道士沈一清重建这座宫观。2013年3月,仁祐观完成复建。峰上有“雷轰池”,相传为天雷开劈而成;另有一泉,因泉水色赤似朱砂,人称“朱砂泉”。</p> <p class="ql-block">下台阶出山门,顺着左侧的健康步道向南走,目标——二茅峰!</p> <p class="ql-block">不多时,海拔301米的二茅峰到了。峰巅建有德祐观,专门祭祀二茅真君茅固,历史与仁祐观相同。</p> <p class="ql-block">站在德祐观门前远眺南方,大茅峰顶宫隐约可见。</p> <p class="ql-block">从德祐观门前的步道继续前行,穿过一片竹林,就来到积金峰南腰的老君广场。</p> <p class="ql-block">老子神像手中的马蜂窝,在1998年10月神像落成后不久便形成,至今已27年,从未掉落,这一现象被视为“蜂拥而至”的吉祥寓意,象征游客纷至沓来。同时,马蜂“蜂拥而至”的行为被解读为谐音“蜂涌二指”(老子名“李耳”),寓意道教法自然、生命生生不息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从老君广场下来,穿过三天门,就来到元符万宁宫(印宫)。该宫始建于北宋绍圣四年(1098年),崇宁五年(1106年)宋徽宗敕赐现名,现存建筑为1988年重新开放后修复。</p> <p class="ql-block">印宫门前是睹星门广场。 睹星门左右石壁上刻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八个蓝色正楷大字,为清代书法家王澍于雍正六年(公元 1828 年)五月所书,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与石刻艺术,是茅山道教历史文物。洞天福地是道教神仙所居的名山胜境,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这些地点被视为连接凡间与仙界的通道。“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是道教对茅山的尊称,分别代表其在七十二福地中位列第一、十大洞天中排名第八的神圣地位,象征其为道教修炼的顶级仙境。</p> <p class="ql-block">在睹星门广场南望,远处山谷上架起一座拱桥,桥中间设一凉亭。不知其名,又不知如何到达,两次游茅山都看到,又都没涉足过。查资料也没查到它。后来问了金坛的朋友,说是大龙背天桥,在防火通道上。</p> <p class="ql-block">从睹星门广场向东走出山门牌坊,在祈福树和“道”字处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沿路右侧石阶下去,来到溶洞群,包含华阳洞、玉柱洞、仙人洞,三者并称茅山三溶洞。其中华阳洞最为著名,“第八洞天”指的就是它。</p> <p class="ql-block">彼岸花,学名“红花石蒜”,梵文别名叫做“曼珠沙华”,因为它往往盛开在墓地附近,色泽鲜红似血,花期又近秋分,加之花叶永不相见,在传说中带上了死亡和分离的不祥色彩,所以被称为“地狱花”。传说彼岸花是恶魔的温柔,是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被众魔遣回,但仍徘徊于黄泉路上,众魔不忍,遂同意让她开在黄泉路上,给离开人界的亡魂们一个指引与安慰。也有传说守护彼岸花的花妖曼珠和叶妖沙华,违背神的规定偷偷相见,被打入轮回,并被诅咒永远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受磨难。</p> <p class="ql-block">楚王涧在华阳洞旁边,全长约1000米,蜿蜒连接仙人洞、华阳洞、崇禧万寿宫等景点,以曲水流觞和幽静环境著称。楚王涧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威王巡游至此休憩,并在溪边埋金祈福。</p> <p class="ql-block">从华阳洞上来,路分两向,左转在老虎岗和月亭打个卡后,就返回登山处,结束今天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右转可以去到大茅峰及周边游玩。虽然因以前去过,此次没有再去,但考虑到整个景区游览的完整性,还是把十年前游玩的路线和景点嫁接进来。</p> <p class="ql-block">除野路外,购票进入茅山景区有四种方式:一是从茅山风景区老虎岗进入,此处离老君广场最近;二是从金坛茅山风景区东山门进,沿登山步道登顶大茅峰;三是从金坛茅山风景区西山门进,乘索道登顶大茅峰;四是从句容茅山风景区主入口进,沿“非常道”登顶大茅峰。十年前,我们选择了最后一种方法进入主景区。</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牌坊,前行不多远,就踏入徒步登顶的“非常道”。“非常道”全长1.6公里,以道教养生为主题,也是古人朝山进香的必经之路,古代修建山顶宫观,所有建筑材料均是通过该步道运至山顶,现在是主要登山路线之一。</p> <p class="ql-block">“非常道”全程有休息凉亭四处,“本草亭”是为纪念李时珍及其著作《本草纲目》而建。李时珍在编撰《本草纲目》过程中,曾多次到茅山考察药材,并将茅山列为19个主要采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隐居亭”是为纪念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陶弘景而建。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江苏南京人,公元492年隐居茅山,炼丹修道、著书立说长达45年,完成了道教理论著作《真诰》,首次提出“三清”概念,并创立了“茅山宗” 。</p> <p class="ql-block">“抱朴亭”是为纪念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而建。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句容人 。“抱朴”是一个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为保持本有的纯真,不为外物所诱惑 。葛洪曾选择茅山抱朴峰为修道炼丹处,并将自己的道教理论著作取名为《抱朴子》。</p> <p class="ql-block">“华存亭”为纪念东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道教四大女神之一、</span>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而建。魏华存,字贤安,山东任城(今济宁)人,出身官宦世家。她自幼好道,嫁人育子也未放弃修道之心。西晋末年,社会动荡,魏华存携子南迁,最终选择在茅山结庐修行。期间,魏华存广收弟子,传播道教思想,并整理、传承了早期上清派经典《上清大洞真经》,其定本的《黄庭内景经》是早期道教核心经典之一,首次系统阐述“三丹田”理论,是上清派教义的重要奠基者,为茅山道教的发展,尤其是上清派在茅山的扎根与传播奠定了关键基础。 被后世道教徒尊为“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民间称“二仙奶奶”。</p> <p class="ql-block">半山土地庙内供奉着是茅山土地神刘甫的泥塑贴金坐像。相传刘甫是最早到茅山修行之人,但他见异思迁,中途离开。当他重回茅山时,发现茅氏三兄弟已成为茅山新主,只能在山脚徘徊。茅盈见状,顿生恻隐之心,帮他在大茅峰半山处修了一座草庵。刘甫在草庵内潜心修炼,最终得道,成为地仙——土地神,人称“黑虎大神刘大帅”。</p> <p class="ql-block">茅山风景区主峰大茅峰,<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拔372.5米。登高</span>远眺,风光无限。</p> <p class="ql-block">九霄万福宫坐落在大茅峰顶部,俗称“顶宫”,创建于西汉三茅真君得道飞升之后,初为石坛、石屋。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皇帝敕建赐名“圣祐观”,专门供奉大茅真君茅盈。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又被敕建殿宇,升级为宫,赐名为“九霄万福宫”,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是研究道教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顶宫东侧,如果坐索道下山,即可到达茅山风景区西山门——金牛洞景区。</p> <p class="ql-block">沿顶宫东侧行车道蜿蜒而下,沿途有诸多小景点。相传大茅君茅盈当年在茅山修道行善,茅山常年多风少雨、烟沙弥漫,虽环境艰苦,茅盈仍坚持每日早出晚归,在山林间寻找草药。疲惫饥饿时,他常倚靠一块石头。奇妙的是,只要站在该石的特定位置,他便能避开四面八方的狂风。随着时间的推移,茅山的风势渐渐减弱。茅盈得道升仙后,茅山的风暴彻底平息。为感激他的恩德,百姓将这块石头命名为“好运石”。</p> <p class="ql-block">陈磬裁(1874-1958),又名陈宏福、陈德富,是清末民初宁波帮的代表人物,年轻时到上海经商,凭借水泥和建筑业致富,人称“水泥大王”。抗战期间生意受损后返回宁波,晚年皈依佛门,法号常宝子。他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尤其以捐建“十桥十亭”闻名,桥、亭均以“磬裁+序号”命名,分布于宁波、舟山及江苏茅山等地。2022年,常州民俗文化研究者王群在茅山之麓发现了“磬裁第五桥”、“磬裁第二亭”。“磬裁第五桥”位于金坛区薛埠镇西旸村委后阳庄自然村东的河流上,建成于1923年初,曾是上茅山朝拜进香的重要通道。“磬裁第二亭”地处茅山抱朴峰山偏东,建成于1922年,句容茅山风景区对该亭进行改造时,在原亭身外覆盖了石片,还错把“磐裁亭”写成了“磐栽亭”。</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书的福字,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 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上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已属罕见,是世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1962年周恩来总理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又称“天下第一福”。</p> <p class="ql-block">“喜客泉”是茅山十九泉中最著名的古泉。泉水冬暖夏凉,水质甘甜,遇旱不涸,水温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游客在泉边双击手掌,泉底就会冒出串串水泡,似玉珠翻涌,仿佛在欢迎客人。</p> <p class="ql-block">得子谷紧邻喜客泉,谷内绿树成荫,植被茂密,是天然的氧吧。名字源于当地的传说或文化习俗,蕴含着人们对生育繁衍、子孙满堂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是梁武帝萧衍长子,他钦佩隐居于茅山的陶弘景的学识,为了在其身边学习,特地离开建康,来到茅山,在陶弘景的“华阳下馆”旁造房砌屋,这便是昭明太子读书台。后来,萧统凭借在茅山的知识积累,主持编撰了《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萧统因此被誉为“总集之祖”。</p> <p class="ql-block">走出景区门口,一定要到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在纪念碑台阶下用脉冲声(如鞭炮、发令枪等)激发,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宽36米范围内,会发出具有强指向性特征的音乐乐符“嘟哒哒滴滴哒”声。纪念牌因单次脉冲声激发奏出音符最多(6个),2006年4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p> <p class="ql-block">广场右侧小路进去,是小号手牺牲地。1943年10月27日,新四军47团和茅山保安司令部决定利用日军换防机会,在茅山脚下望母山与通往大茅峰西山谷石阶道两侧伏击消灭日军。伏击中,17岁的司号员小王按照上级命令吹起冲锋号,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群,日军招架不住,纷纷溃退。此伏击战歼敌16人,伤敌十余人,我军亦有伤亡,其中包括年轻的小号手。广场燃放鞭炮时引起的“军号声”,是否就是小号手听到“枪炮声”而吹响的冲锋号呢?!</p> <p class="ql-block">茅山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它长期屹立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充分发挥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枢纽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著作中,将其列为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是游程的最后一站。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茅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抗日斗争历史的专题纪念馆,也是茅山国家5A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茅山,既有道家宫观的清雅古韵,亦有新四军纪念馆的红色回响。石阶上的青苔藏着岁月的痕迹,展厅里的文物诉说着烽火的记忆,一静一动,勾勒出这座山的风骨。两次茅山之行,不仅是山水的漫游,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与心灵的相遇。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故事,那些浸润在草木间的精神,都成了行囊里最珍贵的收获。茅山的意韵,就藏在这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里,待离开时,仍有余味在心头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