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上的叙事一一写在在北京中国航空博物馆

ali8840

<p class="ql-block">半个月前,在北京郊外的航空博物馆的停机坪上,我牵着孙子的手,走过一架架飞机,就像是去看望一群退役的老兵。孙子兴奋地地挣脱了我的手,奔向那些战斗机,“爷爷,战斗机是打仗的飞机吧?”“是的”。我们走上前,看着机身上的红星依旧耀眼,它们是当年志愿军英雄们驾驶过的米格15功勋飞机,银灰色机身蒙着岁月的征尘,机翼的弧度藏着当年呼啸长空的锐气。伊尔-14的舷窗虽已陈旧,仿佛还映着当年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孙子仰头指着飞机问我:“爷爷,它们飞的很高吗?”我点头时,望着他眼中闪烁的光,指着附近的山告诉他,“可以飞二十多个这样的山加在一起的高度”。在展馆内,光线温柔的如陈年胶片上的录影。从早期的木质飞机,到歼十飞机。从红军第一架列宁号飞机,到C919国产大飞机的零部件。从展柜里的螺旋桨叶片,到每个航电器材,都诉说着我们国家航空工业的历史。孙子看着王海、张积慧、韩德彩等驾驶过的战鹰,数着象征击落击伤敌机的五角星,我告诉他那是飞行员用生命和勇气换来的勋章,每个五角星都是激烈的空战中击落敌机的架数。在水轰-五前,我们驻足良久。我问“这驾飞机我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在青岛”,“它是干什么用的?”“不知道”,“是海军救捞飞行员和海上救援用的水上飞机,你看它的机身下面像不像船?”“像!”我们在博物馆后面的停机坪上,望向远处的歼八,歼七,歼六和强五等各型飞机组成的机群,就像是在看我们的航空工业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航空不只是钢铁与发动机的编年史,更是人类挣脱重力的不息梦想。在这里,每个铆钉的闪光都是向着蓝天的叩问,每次起飞都是对未知的求索。风掠过停机坪,卷起细碎的沙砾,掠过每一架飞机的尾翼,像是天空在轻声应答这些归航的银翼信使在时光中永远昂扬。当我们离开时,走过山脚下的广场,各型防空导弹傲然竖立,孩子仰望着它们。“它们能打下飞机?”孩子问道。我点点头,“它们都是忠诚的卫士,能守护着我们的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