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图 凭海临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了一周的时间,把晓风书屋店长陈老师赠送的这本《书见:致敬版》看完了,整个阅读过程只觉书香弥漫,时常被书业人字里行间的情怀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由雅倩主编的一本关于实体书店的书籍,介绍了全国不同城市26家实体书店的故事,既有经营数十年的老牌书店,也有开业不久的新锐书店。每篇文章都是一位实体书店创始人或主理人的故事,他们讲述了历经磨砺、不忘初心、执着坚守背后喜忧参半的书店故事,将裂变背后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呈现在大众面前。书中还附有书店真实照片,图文并茂,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此外,随书还附赠《书见推荐的100家品牌书店》打卡指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中致敬的26个书店中,漳州的晓风书屋排在第一篇,也是这26个书店中经营时间最久的,创始于1987年至今已经38年了,鼎盛时期曾有过19家分店,受电商及疫情影响如今仅剩两家:漳州总店与厦门分店。创始人许志强在文章中讲述了晓风书屋的创建发展与如今的举步维艰,作为晓风书屋的忠实读者,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许志强先生在《为书一生》一文中写到: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考量,晓风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因房租运营成本等原因多次搬迁,受电子书及网购影响连年亏损,需靠弟弟做别的生意利润来贴补。但至今晓风还在坚持的理由,就是想为这座古城留下一脉书香。支撑我们继续把书店开下去的,是晓风树立起来的品牌,也是很多老读者对它的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想三十多年来晓风书屋对我和女儿两代人的文学滋养,想起2017年晓风读书会成立,众多书友因书结缘的许许多多美好往事,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丰盈了我的精神世界,不由得对书屋创始人充满敬意,并深深感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志强先生在《为书一生》文末写到:“在我过往的人生中,是书籍给了我最大的慰藉。为书一生,收获真理,比收获财富更重要。”我想,这也是电子书畅行天下的今天,实体书屋的从业者们共同的心声吧。</p> <p class="ql-block">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开书店的人首先是热爱阅读淡泊名利的人。正如开了33年书店的南昌青苑书店创始人万国英所言:“开书店从来就不是赚钱发财的最好选择。开书店得有一颗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得有一颗对知识的执着之心,得有一颗对读者的服务之心,唯独没有一颗对名利的追逐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业是一种精神性的事业,她内在的韧性与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引领与助力,足以抗衡残酷的疫疠与精神的荒芜。书店往往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犹如一盏明灯,聚集与照耀着当地热爱读书的人,成为爱书人相互交流的精神圣地。</p> <p class="ql-block">开书店的人除了是热爱书籍的理想主义者,往往也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浪漫主义者。就像书中已创建30年的广东佛山先行书店的主理人,他因偶然一次去几百里外赏秋,看到满地金黄色的银杏叶,便突发奇想,扫了几袋黄叶回来铺在书店里,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淡淡的银杏叶的味道融入书香,落叶的金黄色洒满书屋,浓浓的秋天气息扑面而来。从未见过银杏叶的小朋友甚至忍不住直接躺在书店的叶子上。接下去的年复一年,他便每年都坚持驱车几百里,走出广东,把秋天搬进书店,成为书店每年书友聚会赏秋的传统节日。因为书,让大家得以相聚,继而将原本不属于这个地方的金色落叶达成了节日般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书见》致敬版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已经开了25年的杭州纯真年代书吧的故事。这个书吧的创始人朱锦绣曾任厦大校长助理,她的先生盛子朝也是厦大中文系硕士毕业,任浙江文学院院长,朱锦绣也调回杭州在一所大学任英语老师,夫妻俩是志趣相投的知识分子,喜欢交友,家里常常高朋满座,谈笑有鸿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45岁的朱锦绣罹患结肠癌,手术出院之后她不知自己还能活多久,同病房的另外三位病友都在那一年相继去世,她想在自己大限之前做件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留给先生和孩子做个念想,留给社会她曾经的生命痕迹。于是,在她先生和亲朋好友们的理解、支持和资助下,创建了纯真年代书吧。</p> <p class="ql-block">朱锦绣的梦想是:以书为主要载体,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沙龙,为爱读书、爱文化的人群提供一个纯粹的阅读和沙龙环境,希望这个飘着书香、茶香、咖啡香的空间,弥漫书生学者的雅䪨,氤氲文人墨客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0年朱锦绣的丈夫盛子潮用家里唯一的一套房产抵押贷款支持妻子朱锦绣创建了纯真年代书吧,以免她的生命留下遗憾。夫妻俩的人脉让书吧在曲折中越办越好,办成了杭州市的文化品牌,后来迁址西湖宝石山,成为杭州地标保俶塔的邻居,众多文化名人作家学者光临书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赠联“看山揽锦绣,望湖问子潮”,把夫妻俩的名字巧妙地镶嵌进去,成为书吧的镇店之宝。对联道出了书吧的绝佳风景,也蕴含着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而纯真年代书吧也成为西湖边的文化客厅。</p> <p class="ql-block">命运无常,2013年,患病14年已经开了13年书吧的朱锦绣依然健康地活着,而她的丈夫盛子潮却先她而去离世了。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唯一的儿子盛厦毅然决然辞去中信证券公司的工作,继承父亲的遗愿,帮助母亲管理书吧。因为他知道,纯真年代书吧是自己的父母互赠的生命礼物。</p> <p class="ql-block">《书见》致敬版共写了二十六个书店,每一个书店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每个书业人都是以书店为载体,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遇见人生的美好。借用主编雅倩在序言中的一句话:向书店从业者致以最朴素的敬意,希望他们在自己的书店王国中睥睨天下,在精神家园里涤荡尘埃。</p>